追溯海军院校的历史,我们会创造一个很奇特的征象,公民海军初创期一共在全国建立了13所院校,个中有10所就建在了青岛。这么多海军院校创建于青岛,这在海军院校的培植与发展史上是一件很值得关注的事。70多年过去了,当年在青岛创建的这些海军院校后来在公民海军发展历史上走过了若何的弯曲进程?她们的终极归宿是若何的?本文将按照青岛这些海军院校成立的韶光顺序,尽可能地捋清一下这些院校的历史走向,供有兴趣的读者分享与连续磋商。
一、要先交代清楚的两个问题
在阐述青岛海军院校的前世今生之前,有必要说清楚两个问题:一是青岛创建海军院校之前公民海军已经建立了哪3所海军学校?二是海军历史上的一、二、三、四、五海校指的是哪5所海军学校?
第一个问题,在青岛创建海军院校之前公民海军已经建立了哪3所海军学校?
在青岛创建海军院校之前,公民海军已经建立的3所海军学校分别是:安东海军学校、华东军区海军学校和大连海军学校。这3所海军院校均在公民海军1949年4月23日成立之后的当年创立。
安东海校校徽
---安东海军学校。1949年5月,安东海军学校以原辽西军区司政直属机关为根本,并从辽东军区(驻安东)和辽宁军区(驻沈阳)抽调部分指战员赶赴安东,迅速组成建校机构,同时任命原"重庆"号舰长邓兆祥为海军学校校长,原辽西军区副司令员朱军为政委,原东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辽宁省主席、辽宁军区司令员张学思为副校长,原辽东军区政治部副主任李东野为政治部主任。当时的校址在丹东市六道沟原安东县(东沟县)公署旧址,今为丹东市振兴区公民路67号。
安东海军学校成立往后统共只招收了4批共540逻辑学员。前两批是"重庆"号的全舰官兵和"灵甫"号的部分官兵。不久,军委指示:凡是部队中曾当过海军的职员,一律到安东海军学校报到。于是,又有两批从前叛逆参加公民解放军的原"马尾海军"和"刘公岛海军"职员,陆续调离部队来到安东。学校对这4批学员的传授教化任务紧张是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诲。
1949年11月22日,中心军委指示,以安东海军学校为根本组建大连海军学校和青岛海军快艇学校。遵照中心军委指示,安东海军学校职员一部分调到大连海军学校(后发展成为大连舰艇学院)和青岛海军快艇学校,一部分留下作为打捞"重庆"舰主干力量,一部分调华东军区海军司令部分配事情。1950年1月,安东海军学校完成了其特定的历史义务而被撤销。
---华东军区海军学校。1949年8月15日,华东军区海军学校在南京挹江门原国民党海军总司令部旧址成立。(简称华东海校)
华东军区海军学校下设7个大队,于9月14日正式在南京开学。华东军区司令员张爱萍兼海军学校校长和政治委员。1950年3月,华东海校举行了第二次新学员开学仪式,当年7月毕业学员达3768人。
1950年底,在苏联专家的辅导下,海军司令部借鉴苏联海军的培植履历,将华东海校改建为中国公民解放军海军联合学校,联合学校将原华东军区海军学校下设的7个大队撤销,按专业改设为兵器、机器、通信和舰务四个分校。海军联合学校校长夏光,政治委员孔繁斌。
一分校:(兵器)以二、三大队为根本,任务是培养枪炮、水鱼雷兵和部门长。一分校校址在南京兴中门里狮子山。
二分校:(机器)以一大队部分和五大队为根本,任务是培养舰艇机电兵和机电业务长。校址在南京挹江门里。
三分校:(通信)以六大队为根本,培养通信兵和不雅观通长。校址在安徽省安庆市。
四分校:(舰务)以四、七大队根本,培养舰艇帆缆兵和业务长。校址在南京草鞋峡原国民党海军仓库。
1952年1月17日,海军发布“海军司令部007号(办)关照”:经中心军委批准,海军联合学校和下属4个分校,由南京和安庆迁驻青岛。2分校6月8日到达青岛,进驻登州路77号(后迁入湛山大路26号新址),3分校7月15日到达青岛沙岭庄驻在路南(大沙岔路支路5号),4分校9月1日也到达沙岭庄驻在路北(大沙岔路支路4号),1分校9月18日到达青岛湛山大路2号。至此,华东军区海军学校(海军联合学校)完成了历史义务而被撤销。
第二个问题,海军历史上的一、二、三、四、五海校指的是哪5个海军学校?
公民海军历史上曾经把建立的海军院校编过序号。即:一、二、三、四、五海校,这分别指的是哪五所海校?
一海校:一海校的全称为第一海军学校。是1949年11月22日成立的大连海军学校。1952年,学校更名为“第一海军学校”。现名为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校址在大连市中山区解放路667号。
二海校:二海校的全称为第二海军学校。1952年9月6日,从南京迁居到青岛的海军联合学校更名为中国公民解放军第二海军学校。1954年4月11日,大连第一海军学校第二分校分出独立,更名中国公民解放军海军机器学校。4月19日,海军机器学校用中国公民解放军第二海军学校番号。1954年4月11日在成立海军机器学校的同一天,青岛的第二海军学校更名为中国公民解放军第五海军学校。
三海校:三海校的全称为第三海军学校。第三海军学校是1950年8月24日中心军委决定在青岛成立的海军快艇学校。1952年9月6日,中心军委决定将海军快艇学校改为:“第三海军学校”。
青岛快艇学校被撤销后,1970年3月,由烟台迁往南京的海军高等专科学校改称第三海军学校。
四海校:四海校的全称为第四海军学校。第四海军学校是成立于1953年8月13日的青岛海军潜水艇学校。成立时就确定为第四海军学校。
五海校:五海校的全称为第五海军学校。第五海军学校是1954年4月11日,大连第一海军学校第二分校分出独立,更名中国公民解放军海军机器学校。4月19日,海军机器学校用中国公民解放军第二海军学校番号往后。原青岛的第二海军学校改为第五海军学校。
二、青岛10所海军学校的前世今生
新中国成立往后,公民海军在青岛一共创建了9所海军学校。如此多的海军院校集中建在一个城市实属罕见,在全国所有城市中也绝无仅有。只管后来这些院校大多数相继迁居到了其他城市,但追溯这些院校的建校历史,其最初发源地毫无疑问是青岛。
1、青岛海军快艇学校。成立于1950年8月24日。一开始定名为海军舰艇学校。1950年9月27日,海军副司令员王宏坤宣告,位于青岛莱阳路的海军舰艇学校正式成立。10月9日开学,1951年3月2日,青岛海军舰艇学校改名为青岛海军快艇学校。1952年9月6日,军委决定,快艇学校定为“第三海军学校”。首任校长邓兆祥,政治委员朱军。地点:莱阳路8号。1953年8月青岛海军快艇学校迁至威海刘公岛。
莱阳路8号曾经是国民党海军军官学校
从前莱阳路8号大门
青岛市莱阳路8号历史上曾经是"德国船坞工艺厂徒工学校",一贯是德、日侵略者以及国民政府的军港和海军军事要地,上世纪40年代国民政府的海军军官学校也曾建在这里。
海军快艇学校是在安东海校干训队的根本上成立的。1949年11月22日,中心军委指示以安东海军学校为根本组建大连海军学校,以安东海校干训队为根本,在青岛组建海军快艇学校。1950年8月14日, 安东海校邓兆祥校长亲率一支13人的先遣分队抵达青岛莱阳路8号。经由一个多月的昼夜奋战,学校筹建事情基本就绪,9月27日正式成立。
原快艇学校机关办公楼
青岛海军快艇学校成立之后,海军哀求学校在6个月至1年内培养出一批鱼雷快艇艇长以上的指挥干部和轮机长、水手长以及各种专业兵,以便迅速建成一支能实行战斗任务的鱼雷快艇部队。同时,学校还须卖力筹建青岛鱼雷快艇基地,包括码头、轮机修理所、鱼雷检讨所等举动步伐。为即将筹建的青岛鱼雷快艇支队做好各项技能保障事情。在前苏联海军专家帮助下,学校只用一个多月的韶光准备便于10月9日开学。经由一年的紧张传授教化演习,青岛海军快艇学校培养出了第一批合格的快艇学员879人,编配在42艘鱼雷快艇上,组成了4个快艇大队。不久,在快艇学校原址上出身了公民海军第一支鱼雷快艇支队。
1985年,快艇一支与青岛水警区合并撤出莱阳路8号,此后北海舰队青岛基地修理部搬到了这里。1989年,在莱阳路8号建立了新中国唯一一座全面反响中国海军历史发展的博物馆。海军博物馆浓缩了公民海军从无到有、从小到强发展进程。海军博物馆2021年完成扩建后重新开放,目前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诲示范基地、全国国防教诲示范基地、全国赤色旅游景点景区。
青岛莱阳路8号扩建后的海军博物馆
青岛海军快艇学校1953年8月至1月迁居至威海刘公岛,1957年9月27日,国防部发布命令,以第三海军学校和第五海军学校的兵器(第一分校)、机器(第二分校)、舰务(第4分校)三所分校为根本,合并组成海军高等专科学校,校址在青岛市湛山大路2号,这样迁居到刘公岛的快艇学校又回到了青岛,但起源于莱阳路8号的海军快艇学校从此不复存在。
(海军舰艇学校--海军快艇学校--第三海军学校--海军高等专科学校--海军高等学校)
2、青岛海军炮兵学校。成立于1950年8月24日。成立时名称为“海军海岸炮兵学校” 1951年3月8日更名为海军炮兵学校。首任校长王效明,政治委员宋景华。地点:湛山大路2号。
当年炮兵学校的传授教化楼
如今大门
青岛海军炮兵学校是由中国公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后勤二分部四大站,东北军区炮兵第六师师直及34、35榴弹炮团,西南军区特纵炮兵第十团为根本组建而成,1950年 8月24日正式成立并命名为“中国公民解放军海军海岸炮兵学校”。10月9日开学。1951年3月2日,中心军委决定将“中国公民解放军海军海岸炮兵学校”改为“中国公民解放军海军炮兵学校”。
青岛海军炮兵学校刚成立时,传授教化人才、传授教化器材和各种教材极度匮乏。10月9日开学时,只有炮六师教导队中6名原国民党炮兵专业职员担当教员。教材方面当时仅有少量的苏军教程,有的还与我军的实际装备不匹配。用于传授教化的设备器材更是奇缺,一个大队四个中队500余逻辑学员,共用1门从国民党部队手中缴获的76.2毫米火炮,还是二战期间美国制造的“老掉牙”的岸舰两用火炮。在传授教化人才方面,学校党委从机关参谋职员和懂得陆炮操作的干部中临时抽调了66名同道,经由19天的强化集训便走上传授教化岗位,充足进教员军队。在教材培植方面,教员们夜以继日地加班加点,全靠手抄笔描,编印出了一批应急教材。
由于部队进驻到开学只有短短的一个半月韶光,此时,许多上课的教室尚未建好,学员上课有的在学校的小树林里,有的干脆露天上课。没有食堂,就在树下就地野炊和野餐;学员住的宿舍一开始就挤在校内几个废弃的仓库里,睡在临时搭建的通铺上。便是在这样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在学校开学后第8天,就将第一批258名卒业学员送到海防一线,组建了公民海军第一个海岸炮兵营。
1952年9月海军炮兵学校从青岛迁址到烟台,校区地址为烟台市二马路188号。
烟台海军炮兵学校内的启瘖学堂旧址
上世纪90年代海军航空大学校门
青岛海军炮兵学校自1952年迁居到烟台往后,到2017年几所海军院校合并成立海军航空大学的65年韶光内,曾经数度迁居,多次改名:
1959年7月,烟台海军炮校与海军演习基地演习团和空军15航校海军系合并组建特种技能学校。
1960年12月24日,烟台海军炮兵学校改建为“中国公民解放军海军高等专科学校”。
1970年1月,校址由烟台迁往南京,3月将学校改称第三海军学校。
1974年9月,海军高等专科学校从南京迁往辽宁锦西。
1975年6月,海军高等专科学校改名为海军第二炮兵学校。
1978年1月,锦西海军第二炮兵学校改名为海军第二炮兵学院。
1986年6月,锦西海军第二炮兵学院迁居回烟台原海军炮兵学校旧址,并与海军第一、第二航空机务学校调度合并,改建为烟台海军航空工程学院。
1999年5月,青岛海军航空技能学院并入烟台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将青岛海军航空技能学院改称为烟台海军航空工程学院青岛分院。
2017年,辽宁锦西海军航空兵学院和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合并重组改建成为烟台海军航空大学。
烟台海军航空大学校园一瞥
如今的烟台海军航空大学校门
烟台海军航空大学校校徽
至此,由1950年 8月24日在青岛湛山大路2号成立的海军炮兵学校发展到本日成为了一所培养海军航空兵和岸防兵初中级指挥军官、翱翔军官、参谋军官、空中战勤军官和航空航天工程技能军官为主的高档军事院校----烟台海军航空大学
(海军海岸炮兵学校--海军炮兵学校--特种技能学校--海军高等专科学校--第三海军学校--海军第二炮兵学校--海军第二炮兵学院--海军航空工程学院—海军航空大学)
3、青岛海军航空学校。1950年9月19日,组建海军第二航空学校,10月31日,组建海军第一航空学校。1951年1月1日,第一、第二海军航空学校合并成立中国公民解放军海军航空学校,首任校长赵汇川、政治委员桂绍彬。学校地点:沧口四流中路2号。
青岛海军航空学校当年办公楼
至今学校内还保留着从前建的办公楼
青岛海军航空学校的马路对面四流中路1号是1933年1月建成并投入运行的青岛沧口飞机场。青岛沧口飞机场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就成为从青岛飞往全国各地的航空港。1938年1月,日本海军盘踞了沧口飞机场,成立“大日本航空株式会社青岛出张所”,开辟北平—青岛—日本京城—福冈—东京空中航线。1948年11月,美军盘踞沧口飞机场后,新设了电台、加油部、汽车修理所和宪兵队直到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新中国成立后,沧口飞机场作为青岛唯一的一个民用飞机场一贯运行到1958年,之后迁居到了流亭机场。青岛沧口机场作为民用飞机场完成了历史义务,此后,青岛沧口飞机场成为了海军航空兵机场。海军航空学校的外场演习演习园地也设在沧口机场。
海军航空学校设在沧口机场的外场演习演习园地
青岛海军航空学校的紧张任务是培养海军航空装备保障的各层次人才。自建校到至今70多年来经历了四次迁居,十易校名。
四次迁居:
1965年,为培养歼击机地勤学员,海军在四川阆等分建四航校,学校派出318名干部迁居至四川阆中。
1970年,全军院校大调度,学校整体由青岛搬至山西太原。
1974年,学校整体从山西太原搬回青岛。
1978年,海军组建二航校,学校派出1587名教职员工和大量传授教化物资设备搬至安徽蚌埠。
1986年,海军第一、第二航空机务学校合并,成立海军航空技能专科学校,驻安徽蚌埠海军二机校整体搬回青岛。
历史上青岛海军航空学校迁居示意图
十易校名:
1950年11月---1950年12月,海军第一航空学校。
1951年1月---1952年7月,海军航空学校。
1952年8月---1975年3月,海军第二航空学校。
1975年4月---1977年10月,海军航空机务学校。
1977年11月---1986年5月,海军第一航空机务学校。
1986年6月---1992年7月,海军航空技能专科学校。
1992年8月---1993年5月,海军航空工程学院青岛分院。
1993年6月---1999年5月,海军航空技能学院。
1999年6月---2012年4月,海军航空工程学院青岛分院。
2012年4月---2017年12月,海军航空工程学院青岛校区。
2017年12月至今,海军航空大学青岛校区。
1999年学校大门
2012年学校大门
发源于青岛的海军航空学校,虽然几经迁居,数度易名,但末了依然牢牢地扎根在青岛这个俏丽的海滨城市,只管本日的校名是“海军航空大学青岛校区”,但她是从1951年景立的青岛海军航空学校脱胎而来。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本日,海军航空大学青岛校区已经发展成为了高本色创新型海军航空装备保障人才的培养基地。这里培养的人才涵盖了海军航空兵部队装备保障的各层次,成为海军航空兵部队不可或缺的一支主要支撑力量。
如今学校大门
如今学校宏伟传授教化及办公楼
(海军第一航空学校--青岛海军航空学校--海军航空学校--海军第二航空学校--海军航空机务学校--海军第一航空机务学校--海军航空技能专科学校--海军航空工程学院青岛分院--海军航空技能学院--海军航空工程学院青岛分院--海军航空工程学院青岛校区--海军航空大学青岛校区)
4、青岛海军政治干部学校。1952年7月17日,青岛海军政治干部学校在馆陶路22号正式成立。10月15日开学。这是海军第一所政治学校,从属海军政治部建制。海军副政治委员刘道生兼学校首任校长、1954年任命吴罡为政治委员 。地点:青岛馆陶路22号(包括馆陶路9号、13号、24号)登州路77号、湛山大路2号。
青岛馆陶路
上世纪50年代馆陶路22号主楼
馆陶路最早是由德国人建成的一条以金融为主的街道,全长不过千余米,道路两边集中了8个国家25栋不同风格的建筑一贯无缺地保存到了本日。个中1921年建成的馆陶路22号主楼显得格外雄伟。这座楼当时是外国人投资的“取引所”(证券交易所),也是20世纪初亚洲最大的证券交易所。青岛海军政治干部学校成立时被用作传授教化主楼。而馆陶路9号、13号、24号则用作附属用房和学员宿舍。
近年来青岛市公民政府将馆陶路培植成了德国风情街,对道路两边的老建筑按原历史风貌重新进行了修缮。
修旧如旧的馆陶路22号大门及主楼
新修落成的馆陶路9号
新修落成的馆陶路13号
馆陶路24号
青岛海军政治干部学校的紧张任务是为海军舰艇部队和海军其他部队培养政治事情干部。1954年首批预科1600逻辑学员卒业考试,有600逻辑学员进入本科学习。
1955年11月,青岛海军政治干部学校改名为青岛海军政治学校,改名后首任校长吴西、政委吴罡,当时学校体例人数达330人,期间学校搬到了登州路77号。
如今的登州路77号大门
1957年9月,海军在青岛湛山大路2号原海军炮兵学校的校址上组建海军高等专科学校,海军政治干部学校合并到了该学校。
1960年4月海军高等专科学校改名为海军高等学校,1963年7月改建为海军政治学校。
(青岛海军政治干部学校--海军高等专科学校--海军高等学校---海军政治学校)
5、青岛后勤业务学校。成立于1952年7月,10月6日更名为海军后勤学校。首任校长刘仕喷鼻香,政治委员袁超。地点:黄台路24、35号。个中黄台路24号院为传授教化区,黄台路35号院为学员宿舍区。
如今黄台路24号院
现在的黄台路35号院
青岛黄台路是一条饱经沧桑的百年迈街,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这里曾经是一条外国人大量聚居的街道,这条路上80%以上的建筑这天本风格的单体小楼,如今路两侧还留有日式建筑约30栋,德式建筑6栋。本日再走近黄台路24号、35号院,觉得到海军当初把后勤业务学校建在这里只能是权宜之计,由于这里校舍规模太小,缺少未来发展的余地,所往后来海军把这所学校整体迁居到天津塘沽的决策是非常精确的。1953年4月4日,青岛海军后勤业务学校在成立了短短的10个月之后,全体官兵共计391人迁居到了天津塘沽原66军营房。自此往后,期间虽然几经撤并,但终极发展成了本日的天津海军勤务学院。
迁居与改名:
1952年7月,青岛海军后勤业务学校。
1953年4月,天津海军后勤学校。
1957年9月,撤销。
1958年4月,海军后勤学校并入海军高等专科学校
1977年12月,海军高等专科学校后勤系(部分资源)在塘沽、秦皇岛重新组建海军后勤学校。
1980年11月,全校集中于塘沽。
1986年海军后勤学校升格为海军勤务学院
1992年8月撤销海军勤务学院
1992年9月,并入海军潜艇学院(未履行)
1993年6月,规复海军勤务学院建制,改称海军后勤学院。
1999年4月26日海军工程学院、海军电子工程学院合并改为海军工程大学。学校位于湖北省武汉市中央硚口区解放大道
2003年,海军后勤学院撤销。将保留的海军后勤特色专业调度为海军工程大学后勤指挥与工程系,组建海军工程大学天津校区。
2017年7月,海军勤务学院。
青岛海军后勤业务学校发展进程
天津海军勤务学院这所发源于青岛的海军院校,经由了70年的培植与发展,从过去培训专业相比拟较单一发展到了本日涉及后勤指挥、财务审计、军需勤务、油料勤务、物资采购与管理、海运补给、海防工程、军港管理、营房管理、海军舰务等,基本实现了海军后勤专业的全覆盖。成为了培养公民海军后勤各领域成长军官和各种技能人才的摇篮。
如今的天津海军勤务学院
夜色中的天津海军勤务学院
(海军后勤业务学校--海军高等专科学校--海军后勤学校--海军勤务学院--海军后勤学院--海军工程大学天津校区---海军后勤学校—海军勤务学院)
6、青岛海军潜水艇学校。成立于1953年8月13日,成立时称海军第四海军学校,1957年9月27日,更名为海军潜水艇学校,1969年2月撤销。1973年12月,在原海军潜水艇学校和原海军潜水艇士兵学校的根本上组建海军潜艇学校,分浮山、沙岭庄两个院区。1983年7月,改名海军潜艇学院。首任校长傅继泽、政治委员王昕。地点:登州路77号、湛流干路23号、山东路10号,现地点:金水路1号。
潜水艇学校成立时的登州路77号校区
青岛潜水艇学校因此川北军区直属机关和旅顺潜艇学习队部分职员为根本创建的,建校时番号为“中国公民解放军第四海军学校”。学校成立一年后的1954年9月20日,由登州路77号迁至浮山所湛流干路23号新院区。
70年代潜水艇学校大门
当年的传授教化楼(原为2层)
1957年9月28日,“中国公民解放军第四海军学校”改称“中国公民解放军海军潜水艇学校”。建校初期,潜艇上的指挥干部和技能兵都在学校培养,1960年7月1日,以潜水艇学校演习团为根本,在沙岭庄大沙岔路支路4号原海军通信学校校址上成立潜水艇士兵学校(简称潜士校),从属海军。至此,潜水艇学校培养潜艇军官人才、潜水艇士兵学校培养潜艇士兵人才并驾齐驱的育人格局形成。
潜水艇学校60年代初建成的传授教化大楼
60年代初建成的学校礼堂
1969年2月,青岛潜水艇学校和青岛潜水艇士兵学校相继被撤销。1973年12月8日,中心军委下达命令:将原青岛潜水艇学校和青岛潜水艇士兵学校合并重新规复组建潜艇学校,分浮山、沙岭庄两个校区传授教化,个中浮山校区紧张培养潜艇指挥干部,沙岭庄校区紧张培养潜艇各专业技能兵。1976年和1981年,学校分别组建核潜艇系和防险救生系,从此便形成了常规潜艇、核潜艇、防险救生三大培训体系。1983年6月27日,青岛海军潜艇学校改名青岛海军潜艇学院。
上世纪90年代潜艇学院大门
上世纪80年代学院首长办公楼
2008年3月6日,中心军委批准潜艇学院迁居培植新院区,地址为青岛市李沧区金水路1号。在新院区培植期间,浮山院区整体搬到沙岭庄院区传授教化。2015年10月,学院新院区新建完成, 学院从沙岭庄正式迁居至新院区传授教化。
青岛海军潜艇学院新院区
(海军第四海校---海军潜水艇学校--海军潜艇学校--海军潜艇学院)
7、青岛海军高等学校。青岛海军高等学校是在1957年9月23日成立的海军高等专科学校的根本上于1960年4月19日改名而来的。首任校长刘中华,政治委员康庄。地点:湛山大路2号。
当年的传授教化楼
如今家属院还在
青岛海军高等学校因此1950年8月在青岛创办的快艇学校和1952年8月从南京海军联合学校搬来青岛的兵器、机器、舰务三所分校为根本成立的海军高等专科学校改名而来的。学校成立之初包括了海军二海校、三海校和五海校。1958年4月海军后勤学校、海军政治干部学校也合并到了青岛海军高等学校。学校的紧张培养工具是海军中级指挥军官。包括培养舰艇长、业务长和参谋军官,舰艇政治委员(辅导员),后勤的指挥和勤务军官。这所学校存在的韶光比较短,到了1963年7月,青岛海军高等学校在原址上改建成立了青岛海军政治学校。
1957年9月23日,海军高等专科学校。
1960年4月19日,海军高等学校。
1963年5月7日,海军政治学校。
(海军高等专科学校--青岛海军高等学校--青岛海军政治学校。)
8、青岛海军通信学校。青岛海军通信学校是在1952年8月从南京海军联合学校迁居到青岛的三分校(通信)根本上于1957年9月成立的。首任校长林伟,政治委员王权。地点:大沙岔路支路4号。
1957年青岛海军通信学校成立大会
1952年8月南京海军联合学校三分校(通信)迁居到青岛时的驻地便是大沙岔路支路4号,成立的海军通信学校是在原址上,日本盘踞期间这里是驻扎日军骑兵部队的军营,营区内都是平房,比较破旧。
通校当时的办公楼
当年的学员宿舍
迁居与改名:
1962年至1964年8月,青岛海军通信学校迁居至辽宁省锦州市。
1969年12月23日,海军通信学校被撤销。
1972年,在湖北省武汉市的第二海军学校规复海军通信干系专业传授教化,原被撤销的驻锦州海军通信学校的领导和教职员大多被安排调配到武汉,组成了第二海军学校第四大队。
1974年5月,中心军委命令,以第二海军学校第四大队为根本,在山西省太原市组建中国公民解放军海军通信学校。校址是太原市的原海军第二航空学校校址(太原市大营盘)。
1979年3月,海军通信学校改名为海军高等电子工程专科学校。
1986年6月,海军高等电子工程专科学校改名为海军电子工程学院。
1989年10月,海军海军电子工程学院结束了在山西太原15年的办学之后迁居至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
1992年8月,改编为中国公民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海军系。1993年6月,又规复为海军电子工程学院。
1999年4月26日,南京海军电子工程学院与海军工程学院合并组建中国公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
青岛海军通信学校迁居到山西太原时办公楼
(青岛海军通信学校--海军高等电子专科学校--海军电子工程学院--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海军系---海军电子工程学院---海军工程大学)
9、青岛海军潜水艇士兵学校。海军潜水艇士兵学校(简称潜士校)于1960年7月1日正式成立,首任校长李怀章,政委委员肖英,地点:登州路7号、大沙岔路支路4号。
建校时登州路77号办公楼
1964年搬到大沙路后的被装仓库
青岛海军潜水艇士兵学校以1953年景立的海军潜水艇学校水兵演习团为根本成立的。青岛海军潜水艇士兵学校成立往后,青岛就有了两所培养潜艇人才的学校,潜水艇学校专门培养潜艇上的指挥干部,而潜艇上的专业士兵则全部由潜水艇士兵学校卖力培训。
1964年青岛海军通信学校从大沙岔路支路4号迁居至辽宁锦州后,潜水艇士兵学校由登州路77号搬到了这里。5年之后的1969年2月学校被撤销。潜水艇士兵学校从创建到撤销前后只存在了9年韶光。学校撤销后,有部分教职员工调到了海军其他院校和转业随处所事情外,很大一部分教职员工包括学校领导及机关干部全部迁居到了天津草坨子海军农场(当时称海军五.七干校)。学校许多实验室设备及传授教化场所闲置。
当年潜水艇士兵学校登州路大门
迁居到沙岭庄大沙岔路支路大门
潜水艇士兵学校 2号院1号家属楼
2号家属楼
1973年12月,中心军委命令在原海军青岛潜水艇学校和原海军潜水艇士兵学校的根本上组建青岛海军潜艇学校。原潜水艇士兵学校规复为潜艇学校演习团,仍在沙岭庄大沙岔路支路校区传授教化,其任务是培训潜艇各专业技能士兵。
校区大门从大沙之路4号改到了大沙路9号(甲)
潜水艇士兵学校自1973年12月起归属潜艇学校后至今,先后4次易名:潜艇学校二大队、潜艇学校演习团(海军第三演习团)、潜艇学院学员旅、潜艇学院潜艇兵演习基地。
2008年3月6日,中心军委批准潜艇学院迁居培植新院区,在新院区培植期间,作为过渡传授教化,学院浮山院区将整体合并到沙岭庄院区传授教化。为了能够容的下浮山院区的所有传授教化职员和传授教化举动步伐,自2008年起,沙岭庄院区开始了史上最大规模的改扩建。2011年3月改扩建完成,浮山院区整体搬入沙岭庄院区,全院集中沙岭庄院区过渡办学。2015年10月,李沧区金水路1号潜艇学院新院区新建完成,原浮山院区整体搬到沙岭庄院区部分全部搬到新院区传授教化,原学院演习团连续留在了沙岭庄院区。
沙岭庄院区2010年改建成的新大门
2008年往后新建成的传授教化楼
2011年改扩建后的潜艇学院沙岭庄院区全貌
(潜水艇士兵学校—潜艇学校演习团---潜艇学院潜艇部演习基地)
10、青岛海军政治学校。1963年5月7日,中心军委决定青岛海军高等学校与南京海军学院政治系合并,在青岛海军高等学校校址上成立“中国公民解放军海军政治学校”。首任校长康庄,政治委员吴罡。地址:湛山大路2号、26号(现喷鼻香港西路11号、17号)。
海军政治学校初建时的紧张任务是培训海军初、中级政工干部。原校址上的海军高等学校撤销后除情报系、政治系留在政治学校外,别的培训专业全部移交到了其他海军院校。学校设立7个学员班,分别为舰艇大队政委班、舰艇政委班、辅导员班、航空兵大队政委班、地勤中队辅导员班、政治教员轮训班、团以下干部集训班。1969年2月19日,青岛海军政治学校被撤销。
当年青岛海军政治学校主楼
追溯海军政治学校的历史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海军政治学校的校址上先后有过“三海校”“五海校”“海军政治干部学校”“海军高等专科学校”和“海军高等学校”。如果把这些学校都算作是海军政治学校的前身,那么海军政治学校的历史该当从1952年算起。但如果按照1963年5月7日中心军委决定青岛海军高等学校与南京海军学院政治系合并成立海军政治学校来算,青岛海军政治学校的历史只有短短的6年。
原湛山大路26号校区现为喷鼻香港西路17号
校区大门
1969年2月19日青岛海军政治学校被撤销后,学校的一批机关干部和教员被海军重新分配到了海军各部队和各院校。
原湛山大路26号校区内传授教化1号楼
2号楼
1977年11月7日,中心军委决定以青岛政治学校为根本决定在辽宁大连市中山区七星街47号重新组建海军政治学校。
1986年6月,海军政治学校升格为海军政治学院
1992年8月,海军政治学院改编为海军指挥学院分院。
1993年6月,又规复为海军政治学院。
1999年6月,海军政治学院并入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改为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系。
(第二海军学校--第五海军学校--海军高等专科学校--海军高等学校--海军政治学校--海军政治学院--海军大连舰艇学院)
三、青岛海军院校及校址的末了归宿
从上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初在青岛创建的十所海军院校,他们的末了归宿是若何的呢?
被撤销的三所:海军快艇学校,海军高等学校,海军政治干部学校。
被合并的五所:海军航空学校,海军炮兵学校合并到了烟台海军航空大学;海军政治学校合并到了大连海军舰艇学院;海军通信学校合并到了武汉海军工程大学;海军潜水艇士兵学校合并到青岛海军潜艇学院。
迁居到外地的一所:天津海军勤务学院。
保留在原地的一所:海军潜艇学院。(青岛海军航空学校虽然合并到了烟台海军航空大学,但保留了青岛院区在原址上传授教化。)
2017年,全军院校在新一轮改革调度中,公民海军保留了8所院校,有5所院校还能找到当年青岛海军院校的根。
70年多年沧桑岁月,当年海军在青岛创建学校的旧址本日大多改为了它用。湛山大路2号原海军政治学校原址现在是北部战区海军领导机关,湛山大路26号原海军政治学校原址现在是北部战区海军领导机关家属区;馆陶路22号、9号、13号原海军政治干部学校原址已由青岛市北区管理,只保留24号院仍为海军青岛基地管理并改造成了门诊部;
黄台路24号、35号原海军后勤业务学校原址现已是居民小区;登州路77号原海军潜水艇学校、潜水艇士兵学校原址现已经改为北海舰队航空兵后勤部家属区;湛流干路23号原潜水艇学校原址上已由一家大型国有企业开拓成为了商住区;只有原海军航空学校、潜水艇士兵学校的原址上,依旧是海军航空大学和潜艇学院的传授教化区。当年那些海军学校的旧址上,至今还保留着不少当年的旧建筑,如果再到这些旧校址去寻访,依旧能看出有不少曾包办学的痕迹。
四、当年为什么在青岛创建浩瀚海军院校
1949年6月9日青岛得到解放后不久,中心军委和海军就动手在青岛创建海军院校,而且从1950年月起至1963年5月的13年间,先后创建了10所海军院校。在一个城商场中建这么多海军院校,这种全军院校的培植史上是极为罕见的征象。本日,回过分来剖析这种征象的缘故原由大致有以下三点:
一是靠海。1949年8月公民海军在南京成立华东海校的第二年,在前苏联专家的辅导下,借鉴苏联海军的培植履历,将华东海校改建为海军联合学校。同时,苏联专家提出了海军学校应建在海边才更有利于培养真正的海军人才的见地。中心军委和海军接管了苏联专家的见地。很快将南京海军联合学校迁居到了青岛。“海军学校应建在海边”彷佛成了后来创建海军学校的一个基本原则,但仅仅由于青岛靠海还解释不了问题,全国靠海的其他城市很多,为什么选择青岛,这就引出了第二个缘故原由。
二是地理位置。青岛作为我国北方的一个海滨城市,所处地理位置具有十分主要计策地位。这样一个城市,一定是海军兵力重点支配的地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青岛相继出身了海军第一支鱼雷快艇部队、第一支驱逐舰部队、第一支常规潜艇部队、第一支海岸炮兵部队、第一支水上飞机部队。海军在青岛支配这样强大的海军力量,其目的不仅是为了保卫山东半岛,而且是为了策应辽东半岛,掌握黄海、渤海,拱卫京畿,绝不让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悲剧的重演。在青岛创建海军院校,既可以为院校学员供应演习舰艇装备,又可以就近为海军部队供应所需指挥、技能人才。
三是有适宜办校的场所。青岛历史上被德国、日本、美国侵略者盘踞的韶光较长,这些侵略者被打败后离开青岛时留下了一批兵营,如德国从1899年到1909年间相继在青岛培植了伊尔底斯兵营(湛山大路)、俾斯麦兵营(鱼山路)和毛奇兵营(登州路)。解放后这3座兵营无一不是用来办了学校,个中山东大学最初就办在了俾斯麦兵营,现在为中国海洋大学西校区。而伊尔底斯兵营和毛奇兵营则有海军炮兵学校、海军高等学校、海军政治学校、海军潜水艇学校、海军潜水艇士兵学校等多所学校最初都办在那里。当年海军通信学校也是办在了日本人建在沙岭庄大沙岔路支路的兵营里。
还有最初海军政治干部学校、海军后勤业务学校的办学地点馆陶路、黄台路上的建筑,也都是德国和日本败北后留下的建筑。作为初建期间公民海军在急需办学校培养人才的情形下,有这样一些兵营建筑用来创建学校,可以大大缩短办学周期,在最短的韶光内培养出一大批海军急需人才。后来国家发展了,中心军委和海军应时将青岛的海军院校调度到其他城市,改进了海军院校在全国的布局,同时也减轻了青岛的城市压力,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青岛,公民海军多所海军院校的发源地,从这些院校培养出的一大批人才后来都成为了培植公民海军的中坚力量。青岛,也是公民海军多所院校创建与发展的历史见证者。
青岛曾经创立过十所海军院校,鲜为人知,之前没人系统整理过这方面的资料,作为生活在青岛的一个老海军、老院校,一贯想系统完全地整理青岛海军院校的前世今生,这项事情困难很多,但还是完成了。感谢赵经成将军,龙信国将军,刘大志将军,唐福全、刘俊科大校及鲁笑天、江定宗、张同俊、卢洋等领导和战友期间为我供应资料,在此一并感谢!
本文作者:杨军,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年夜众号、青岛城市影象头条号编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