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江西省于都县梓山镇山峰坝渡口,梓山镇张军村落村落民易书德手捧着记载有“革命义士英名录”的族谱,向讲述起自己家族长辈的故事。

“易金莲,红三军团军事科长,1934年在本县车头捐躯,年仅19岁;易封楼,红一军团战士,1935年在广昌县作战捐躯,年仅26岁;易诗作,生卒年份不详,红军战士,北上无音讯……”

长征第一渡送别亲人 不忘来时路 汽车知识

这本族谱上记载着当年参加红军的于都易氏族人的基本情形。

在“红都”瑞金,在“将军县”兴国……在中心红军长征出发地、赣南原中心苏区,许多村落落都有这样一本红军义士谱。
在1934年的秋日,这些血气方刚的红军将士从8个紧张渡口集结出发,踏上了当时并不知道目的地的长征。

河水滔滔如悲鸣,渡口悠悠鱼水情。
当年红军经由的这些渡口,本日已成为追思先辈的地方。
站在渡口边,易书德一边看着族谱,一边思虑,当年的红军从这里“初”发时,靠的是什么?

于都县中心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里珍藏着许多历史文物,最能直不雅观反响长征历史的,可能要属船板、门板和船篙了——这是当地民众帮助红军搭浮桥、摆渡过河的见证。

这些渔船和竹篙,是于都船工李声仁运送红军时利用的实物。
1934年10月16日,正在于都河上撒网捕鱼的李声仁等几人被呼唤到岸边,红军见告他们有大批军队要渡河,希望他们帮忙。

当天傍晚开始,李声仁和爱人同撑一条大渔船送红军过河。
当时的于都河有600余米宽,最深处有20多米。
等到把这支红军军队全部送过河,天已蒙蒙亮了。

第3天,又有一批红军军队要渡河,李声仁和父兄等人从晚上7点开始,将一船又一船的红军官兵送过河。

据史料记载,在那短短的几天里,于都公民搜集起800余条大小船只,动用了成千上万块木料做成浮桥,帮助8.6万名红军战士过河。

除了木船,红军还在那几个晚上架设了浮桥。
由于入夜,两岸看不见旗语,暗号也听不清,浮桥很难架直。
一些有履历的船工出了主张,在浮桥上挂上马灯,借助微弱的灯光,浮桥连成了直线,战士顺利渡过于都河。

那时,为了不让敌军创造,红军只能在傍晚架设浮桥,凌晨再拆除。
8个渡口中有5个须要架浮桥,反复拆搭有15次之多。
由于架设浮桥的木板奇缺,周边的村落民踊跃捐献了自家的木料。

县城东门有位姓曾的老大爷,儿子参加了红军,他将家里的门板床板扛去架设浮桥,自己在地上铺了草席就地而眠。
听说架桥工地上缺木材,又把给自己准备的棺木拆下送了去。
时任中革军委副主席的周恩来听说后感慨地说:“于都公民真好,苏区公民真亲”。

如今,这几个字已被深深刻在于都中心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前的石碑上。
包括李声仁摆渡红军的于都县罗坳镇石尾渡口在内的8个渡口,也都立起了“长征第一渡”的石碑。

当地百姓为什么会如此乐意帮助红军?对付这个问题,于都县博物馆群工部副主任胡晓琼常常会拿出一组数据来作答:苏区期间,于都县有30余万人口,但先后有6.8万人参加红军,10万余人支前参战,参加中心红军长征的军队中,有五分之一的于都籍子弟兵。

胡晓琼还提到,在架设浮桥时,红军也有明确的规定:架设浮桥的船只和木材,不能将其破坏,一旦破坏要将木板折价赔偿给老百姓,如果木船无法再利用,须要将建造新船的材料费、雇工费等用度折算清楚,一起赔给老百姓。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是红军的严格纪律,是任何时候都要坚守的原则之一。

在于都县梓山镇山峰村落,山峰坝渡口纪念碑周围一片绿意。
85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甘蔗地,曾有许多红军战士在此和衣而眠。

1934年10月17日,红一军团的1万余名将士在此集结,准备涉水渡过于都河。
第二天早上,村落民们创造,前一天浩浩荡荡的军队早已渡河远去,只剩下甘蔗地里铺满的甘蔗枯叶。
原来,为了不扰民,在此集结的红军选择夜宿甘蔗地。
“当时村落民都很冲动,都说红军不愧是咱老百姓的部队啊!
”山峰村落党支部布告林明辉说。

渔翁埠渡口,郭正堂和其余两名船工用3条船将红九军团的伤病员和后勤部队摆渡过河。
之后,红军给了每位船工3块银元,在当时这可以换来两担谷子。
过河后,天色已暗,为了不扰民,红军战士们就在渔翁村落各家各户的屋檐下席地而睡。

我们说和红军战士告别,实在便是在送自己的亲人,帮助他们便是帮助自己的亲人。
”胡晓琼说。

在信丰县油山镇上乐村落的山林深处,耸立着长征路上的第一座无名义士纪念碑。
1934年10月,中心红军经由这个村落落,在这里设立了简陋的红军医院,收治从古陂、新田等地转来的伤病员。

因敌军经济封锁,红军医院药品非常短缺,用饭也成了大问题。
上乐村落“张婆嫂”想了个办法:从山上砍来竹子,打通竹节做成竹篙,把大米、食盐,以及一些药品藏进竹子,以上山砍柴为名将竹篙交给红军医院。

在这些“土办法”的帮助下,有200多名伤病员在这里逐渐康复。
1935年的一天,这个藏于深山的卫生所被创造,仇敌纵火烧山。
100多名伤病员壮烈捐躯。
1993年,信丰县政府在红军医院遗址旁立起了这座无名义士碑。

捐躯的红军义士永久得到纪念,曾经伸出援手的老百姓也没有被忘怀。

每次在山峰坝渡口的纪念碑前唱起红歌,于都县长征源合唱团成员易书德都会想起伯父易庚长的经历:1935年,易庚长作为中心红军先锋部队的一员参加湘江战役。
易庚长受伤被广西屯子的一位老大娘收留。

易书德随长征源合唱团一起到广西兴安的湘江战役纪念碑园演出时,几名成员一起在那里种下了三棵松树,还特意带去了几瓶于都河的水。
一边给松树浇下母亲河的水,一边唱着《红军渡长征源》,易书德和伙伴们泪流满面。
他们知道,脚下这片地皮,便是先辈们当年捐躯的地方。

2015年,于都易氏族人组织修族谱时,特意把“革命义士英名录”放在最前面,把大学生的名单列在后面。
“有前面的义士先辈,才能有我们的本日,我们的孩子才能上大学,才会有好的生活,不能忘掉我们出发的出发点。
”易书德说。

2019年06月17日 0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