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把道当做一壁镜子,调度自己的德行。
你有什么欠缺,向哪里去改进?向正道,而不要偏离。

「曾仕强逐日箴言」

曾仕强教授作词的这首歌原来写尽了人生大年夜道 休闲娱乐

我们敬爱的曾仕强教授和小儿子曾以仁老师,曾一起作词了一首名为《上善若水》的歌,让人看后,不禁陷入沉思和憬悟。

歌词如下:

道常无名,祸福相依。
上善若水,依道而行。
顺其然,心无顾虑。
知其然,喜悦人生。
人生浮华不奢求,喜乐常在乐陶陶。
滚滚尘凡莫回顾,轻松清闲乐逍遥。
人从道来又道去,离开大道妄自然。

看似简洁的几句歌词,却把人生和大道的关系做了开示。

本日,我们结合曾教授著述,来解读下这首让人醍醐灌顶的歌曲,希望大家都有所得,更好地去体悟践行。

1

道常无名,祸福相依

老子说:道常无名。
“道常”,指道的常规、常质,倒过来就叫常道。

常道是没有名字的,但偏道是有名字的,以是不能说道完备没有名字。

如果讲本体的话,道是没有名字的,可是讲道的浸染就开始有名字了。

以是,我们一定要把道体跟道用分清楚。

有人就有疑问了:不是说不要分吗,怎么还分呢?

老子几次再三见告我们,分是不得己的,要勉强来分,为了做研究而分,为相识释而分,而且要恰到好处,不要养身分的习气,什么都要分,就糟糕了。

事实上,我们常常是要分的。
由于人有了身体往后,自然就分了。
如果回到道体,没有身体,也就没有分了。

以是,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祸福是变动的,现在看起来是祸,不久之后会创造,原来是福。
现在看起来是福,过后才知道原来这是祸。

我们都知道祸福是会变动的,但是谁都不知道祸福是怎么变动的。

“福兮,祸之所伏”,福跟祸是相互寄托的。

你根本看不出来,害你的人原来是你的朱紫,对你好的人原来是你的仇人。

等到你完备明白了,都已经时过,挽回不明晰,要怪就怪自己不好好修道。

2

上善若水,依道而行

《道德经》第八章开篇就说:上善若水。

便是见告我们人该当修道,但是修道要有一个榜样。
这个榜样便是水,我们该当向水学习。

老子为什么说“上善若水”?

缘故原由很大略,便是下面这句话: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善”便是长于的意思;“善利”,便是利而不害。

“处众人之所恶”,人之所恶便是低下,水就喜好低下。
老子也提醒我们,低下没有什么不好,由于高低本来便是相对的。

如果人一定要高高在上,那基层的事情谁来做呢?

“人之所恶”便是人都很讨厌比别的人低下,可是水却往低处流。
往低处流,不叫下流,它是冲走一些污泥,这不是好事情吗?

“故几于道”,“几”是险些的意思。

“故几于道”,便是几险些乎靠近于道,但不能阐明说水就即是道。
水是道很好的象征,这样说才比较妥当。

水,很长于无私地帮助万物,无私地利于万物而不求回报,它没有说你用它,就要收你多少钱。

至于水费,那是人在收,不是水在收。
水把船渡过去,若收费也是人在收,不是水在收。

人利用水来收钱,那是人的事。
人要争水道,要把水圈起来,不让下贱用,这些都是人的事。

水本身是不争的,它只有一个方向,即低的地方,它就流过去,仅此而已。

老子不仅用水来象征良好的德行,还把水看作是“道”的象征。

以是说我们要学习水的“道”性,以道而行。

3

顺其然,知其然

《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不是说道效法自然,而是说道便是自然。
我们必须顺应自然的而生存。

但是有一点要清楚,作为人,如果凡事只听其自然,任其自然,那就和动物没有两样。
由于听其自然,便是顺应本能了。

只有尽了人事而听定命,心无愧疚,才叫顺其自然。

然而人的苦恼、忧闷、愤恨,大都来自于尽了人事,还偏颇于得失落心。

顺其自然,是接管缘生缘灭的自然法则,抱持“万般都是缘”的心态,统统随缘就好,便是要顺其自然,为所当为。

但人超过五十岁,到了知定命之年,就不要太去想自己要做什么,由于自己想,不如老天替你想。

老天对你安排什么,你就做什么。

以是,知其然,不知其以是然就叫自然。
知道我该怎么做,但为什么要我这样去做?也不必这么辛劳去理解。

理解的我就理解,不能理解的就随它去。
这样才能有一个喜悦的人生。

4

浮华不奢求,尘凡莫回顾

《道德经》里说:有生于无。

而我们每每看重看得见的东西,实在有形的东西终极也都会化于无,看不见的东西才更主要。

《道德经》又在第十二章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民气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因此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圣人为腹不为目”,贤人不是顾着吃饱肚子,而是寻求内心的充足。
“目”,指外界所有的东西。

什么叫贤人?老子说便是内心安宁、沉着,不受表面的领导、惑乱的人,因此他不为目,不为瞥见的那些东西张罗,甚而冒死。

以是说,做人干事不要站在社会的世俗面,不要处于表面形式的花样,一天到晚想自己能得到什么好处和功利。

一个人去掉那些很浮华的、很形式的、很表面的东西,真正拿到实实在在的、很敦厚、很笃实的道,然后就可以遵道而行。

因此,滚滚尘凡皆是修行的道场,用我们有形的身体,来教化我们内在的风致。

以是,《易经》里说,统统发生的都是好事。
何时何地都是在给予我们修德的机会。

凡事已过,都不要去转头后悔,主要的是吸取教训,导正自己的思想认识,从现在做起,一步步改正,修德才要紧。

5

人从道来又道去,离开大道妄自然

《道德经》说:道生一,生平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把中间那几个字省略,便是“道生万物”。

“道”是天地没有天生以前就存在的东西,叫作宇宙万物的总根源。
统统都是“道”生出来的。

那老子所讲的“道德”是什么呢?

道是宇宙万物的总根源,是本体,永恒存在的。

可是,道既看不见、摸不着,也听不到、闻不着,那怎么办?很大略,便是从人的行为来看。

以是老子说,道之在天地叫作道,在人身上就叫作德。
每一个人身上都有道,没有道,人就活不了。

既然有道,就看要不要把它发扬出来。

我们每个人,都是从道中来,末了也会回道中去。

如果我们表现得合乎道的哀求,那么就叫上德;如果表现得不合乎道的哀求,那就叫失落德。

道不分高下,没有好坏,但是德一定有高下,一定有好坏。

因此,我们要把道当做一壁镜子,调度自己的德行。
你有什么欠缺,向哪里去改进?向正道,而不要偏离。

每一个人都要记住,我们生平都是要走正道的,这样才会心安理得,才会安然顺利。

换句话,如果从死活的角度来说,人生只有一个目标,便是求得好去世。

人来到这个天下上,是要追求圆满的。

通过不断地改造自己完善自己,填补自己的不敷,完本钱身此生的作业,末了心安理得地拜别,开始新的循环。

总之,大道至简,每每大略的几句话,就能点明人生的至理所在。

敬爱的曾仕强教授用尽生平心血,来基本管理,讲清了中国人的道理,给我们留下了弥足宝贵的文化财富。

而这些聪慧,最主要的是要我们在一言一行中,去践行体悟。

否则就会一知半解,不能内化于心,透通它更高一层的不言之妙。

本文策划:贾欧

本文内容:曾教授著述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