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采薇歌》是伯夷、叔齐兄弟二人的绝唱,他们因不肯低头做周武王的臣子,终极是饿去世于西山(首阳山)上,令人唏嘘不已。

润语文:《采薇歌》赏析

古诗词采薇歌赏析唏嘘寰宇之悠悠生可舍焉义弗成断矣 休闲娱乐

商朝末年,附属国孤竹国国君去世。
按照遗嘱,传位幼子叔齐。
叔齐以为该当由大哥伯夷管理国家,就把国君的位置要让给伯夷,伯夷以为这有辱父亲的命令,武断不受,前往西岐躲避。
叔齐以为自己也不适宜做国君,让位给了其余兄长,随后也到了西岐。

西伯姬昌爱才,伯夷、叔齐皆在其麾下效力。
姬昌去世后,其子姬发决定讨伐纣王。
伯夷、叔齐前来谏之,以为西岐乃是商朝的臣子,以下犯上,乃是不仁,便是歌中“以暴易暴”之来处。
周武王姬发大怒,欲杀之,姜太公劝止,说这两个人乃是义士,不可杀,留着后用。
后,周武王灭商,平定天下,定国号为周。
伯夷、叔齐认为自己乃是商朝人,食用周朝之粟米实乃是耻辱,归隐首阳山,采薇作食,究竟饿去世。

润语文:《采薇歌》赏析

后人把伯夷、叔齐的故事认作为“舍生取义”之典范,大概皆是收买民心之须要。
还是先来看歌谣吧,“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攀登西山,一贯到高处,来采薇充饥。
这个便是我们的品质呀!
看江山茫茫,乃因此暴制暴夺得,这不是依赖仁义得到的天下,我们又怎么能够服从呢!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
吁嗟徂兮,命之衰矣。
” 神农、虞、夏这些古代明君的朝代,怎么这么快就过去了呢?他们都是禅让之道,哪里有战役呀?我们怎么没有生活在那个时期呢?现在,哪里才是我们的安身之所呀?就在长嘘短叹之间离开人间,油灯耗尽,没有碰着像神农那样的朝代,心之忧虑而去世。

润语文:《采薇歌》赏析

亦有人批评伯夷、叔齐乃是愚蠢的忠于前朝,是愚忠,不可取。
从《采薇歌》而言,唱之三叹,耐久不衰,尤其末端,知之命衰,仍要为山河大地唱响自己的心声,其志令人冲动。
至于他们的愚忠,委实有其局限性。
武王伐纣,乃是历史脚步,民心所向。
伯夷、叔齐以食周粟为耻,却又提到古之圣明,大概还是对“以暴制暴”铭心镂骨,无法解愉快结,以至于饿去世首阳山。
可谓悲兮。

《采薇歌》直抒胸臆,没有矫情,开阔心肺,在离世之际,无奔雷之声,却念天地之悠,令人潸然泪下,或许便是其不衰之缘故原由!

【本文原创首发,作者程立祥(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