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多年的辉煌,造就了勤劳勇敢的中华儿女;五千多年的孕育,成就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汇成了永垂不朽的中华文化!
过去————过去永远静立不动
“炎黄子孙”————一个深深刻入中华儿女心中的名称。在五千多年的历史中,中华文化辉煌过、璀璨过。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一直让我们引以为傲————养蚕和丝织的技术、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印刷术、火药)等。然而不仅仅是科技,在文化上我们也有伟大的成就————四书五经、四大名著、《本草纲目》……但是也有些屈辱的历史必让我们终身难忘,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与英签订了可耻的城下之盟——-《南京条约》,从鸦片战争起,中、帝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协定共一千多条。从此,我国的锦绣山河分割得支离破碎,漫长的海岸线没有一处是自己的港口,帝国主义强盗在中国的土地上为所欲为。这是旧中国的遗产——-一部屈辱的历史。过去永远静立不动,回顾过去,历史会让我们警醒。我们不能停滞不前,辉煌的历史使我们自豪,屈辱的历史促使我们前进!
现在————现在像箭一样飞逝
1949年10月1日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经过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8年8月8日这一夜,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把精美的中华文化盛宴呈现给全世界。这是一个富有浓郁民族文化特色的开始,让世人更加期待这一席文化盛宴,将给人以怎样的视觉听觉冲击与精神文化享受。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科技的进步、文化的丰富、国民平均生产总值的提高,无一不给我们物质文化的需求得到满足,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但是我们既是传播者、弘扬者更是建设者。我们要站在世界之巅,将中华文化发扬光大!现在像箭一样飞逝,我们要展望未来!
未来————未来姗姗来迟
未来,离我们不远。未来,就在眼前。未来的世界,需要我们双手创造。席勒说过:“时间的步伐有三种:未来姗姗来迟,现在像箭一样飞逝,过去永远静立不动。”回顾过去、把握现在、展望未来,现在我们能做的只有努力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华儿女们谨记中华文化永垂不朽!
篇二:中华文化伴我成长
如果,我是一个画家,我要用最好的画笔描绘你最美的姿态;如果,我是一个舞者,我要与你舞出世上最独特的舞蹈;如果,我是一个作家,用最质朴,不掺和任何虚伪的语言写出你的博大精深;如果,我是个歌唱家,我要用最美的音调,来表达我对你尊敬和热爱。可,我现在只是一个学生,一个聆听着你谆谆教诲的学生,一个接受着你的洗礼,陶醉于你的非凡魅力的学生。我现在只能用稚嫩的语言来书写你——中华文明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看,李清照的精神一幕幕浮现在眼前。“人之初,性本善……”听《三字经》的韵律悦耳动听。老人们像喝茶一样细细品尝这诗里蕴含着的哲理;就连还没上学的小孩们,嘴里也背着广为流传的唐诗宋词。中华文明就像一个森林,而我们就是那探险者,探索着这“森林”里的奥秘。但又有多少个“探险者”无功而返,又有几个能满载而归?中华文化是先辈留给子子孙孙巨大的财富,是智慧的结晶。
小时候,常常做作业不会做的直接上网搜,搜到了之后想都不想直接往上抄,每次考试就算有原题也没有印象,直到有一年暑假,妈妈带我重温了《论语》,里面有一句话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只知道学习,却不知道思考,到头来等于白学;只知道思考却不去学习,则就变得有害了。自此,就算有不会的题目上网搜了也会看懂了再抄上去。
中华文化,是华夏民族的灵魂,是炎黄子孙的精神脊梁!中华文化,是华夏民族的灵魂,是炎黄子孙的精神脊梁!酒越酿越纯,厉久弥香。一本好书就像一坛陈年佳酿,无时无刻不散发幽香。《三字经》,《论语》,《童年》……经典的好书一本接一本。伴随我走过一路艰辛与坎坷。让我们一起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中华文化,肩起民族复兴的伟业,让中国这条龙腾飞在世界东方!
篇三:中华文化的古与今
“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刻在中华文化特征上两个熠熠生辉的词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滋养着我们民族的灵魂,成为民族团结奋斗发展的精神力量,引导中华民族应付各种挑战,适应形势各种变化,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翻开《中华上下五千年》,我略有所悟。
从这本书中我领略到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层出不穷的仁人志士,熠熠生辉的中华美德,世代传承的民族精神:抗倭名将戚继光、精忠报国的岳云;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英雄豪杰匡扶正义,为民族利益呕心沥血,为民族尊严献身成仁,共同铸成可歌可泣的中华历史篇章。
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历史中,更令我心生钦佩的是三国丞相诸葛亮与中国伟大的领袖毛泽东主席。
刘备去世后,丞相诸葛亮受遗诏辅佐刘禅,事无巨细,都必躬亲,后写了震撼人心的《出师表》。作为丞相,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美德,难道不让人由衷敬佩吗?
毛泽东在中国即将存亡之际挺身而出,领导中国共产党参与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得以壮美地成立。一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他以及那个年代的人们面对困难迎刃而上,为和平解放不畏牺牲。
这些美德,这些精神,在中华民族薪火相传,永不泯灭。
中华文化在五千多年中源远流长地发展。在当下社会,弘扬并传承中华文化已从娃娃抓起,从学龄前教育到义务教育及与其同行的应试教育,《弟子规》《论语》等中华文化篇目已深入中国人的心:“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是孝顺父母的最重要体现之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更是长辈对后辈从小的教导……但诸如儿女殴打父母等与“百善孝为先”背驰而行的做法着实令人费解与感到心寒。
经过五千多年的沉淀与洗礼,中华文化固然有它可敬可赞可传承的地方,但一些落后思想还需淘汰。孔子“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在中华文化发展中产生一定影响的重男轻女思想,在现在是不应传承、不应追捧的。毛泽东说,继承中华文化要“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继承其民主性的精华”。所以,中华文化还需批判性地继承。
他还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今天,亿万中国人民正以新的风貌跨入新的世纪,中国正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社会主义大国,中华文化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中华美德、民族精神等共同形成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在古灿烂辉煌,在今愈发生辉。当下,全国人民豪情满怀、信心百倍,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而努力。
篇四:灿烂中华文化,悠悠华夏文明
中国,是一个雄踞于世界东方的四大文明古国。它历史悠久,一条黄河,一条长江,从上至下穿越了悠悠的五千年。他民族情感丰富,抗金,抗日,各种各样的战役,塑造了一个不屈于失败,不甘于放弃的热血中国!但是中国的汉字文化,却在历史以及现实中,都有着别具一格的不同风格和魅力。
中国的汉字,可谓是独具一份!有一个中国学者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把一份长达三千个英文单词的演讲稿,用中文翻译了出来。令他非常惊奇的是,翻译出来的中文字数仅仅有一千五百多个。他马上深深地感受到了汉字的文化价值和魅力,感受到了华夏文明的美好感觉。其实汉字,在我们中国的国度里,是人人都必掌握的,也是都使用最广的。但是在日常的生活中,有谁又能感悟到汉字的魅力呢?
其实在汉字中,蕴含的不仅仅是文化,更是一个人的感情。可以假设有这样一个人,他做事行为都比较麻利,什么也不拖沓,一有什么活动立即积极的参加。你用汉字表达时,若你不喜欢这个人,你就会说他“做事毛毛躁躁,一点也不知道稳重”,但是当你喜欢他的时候,你就会说他“做事真爽快,真果敢,真是快刀斩乱麻”。所以汉字,其实代表的是不同人物的感情,也从小小的汉字方块中反映出来,每个人,每个国家不同的精神内涵和精神世界。
汉字的演变,也隐隐约约透露出我们国家的强盛和国家的发展!从远古时期,中国的文化和汉字都并不发达,所以,这时候的孩子都比较复杂,都比较难写,读写汉字,传了一部分少数人的权利。而到了封建时代,文言文占据了汉字书写的绝大部分领域,只有那些读书人,学子学者才有机会来品味汉字。而随着我们国家的发展,读书的学生越来越多,知识也普遍的不断上升,汉子也有繁到简,形成了一种人人学汉字,仍然懂汉字的社会文化氛围。每个人都有权利和资格去去品味汉字,去感受汉字那一份独特的美好与静谧。
汉字的文化,不能言语之上,只能存于心中。
篇五:走进中华文化的世界
微风拂面而过,捧一卷诗书,茗一杯香茶,听窗外雨声,勾起万千思绪,走进了中华文化的世界。
阅诗书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中短短两句,将思念之情淋漓尽致地挥发出来,随带星星点点的忧伤,更有一种寻寻觅觅的信念。不愧孔子云:“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离骚》中的屈原,向往美德,纵使九死一生也不后悔,粉身碎骨也永不变心。此坚定,此志向,尤其是奸人谋害而能改变的?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阳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皎洁的明月之下,苏轼感慨道。生老病死,人之常情,月皆有阴晴阳缺,好好珍惜大好时光,能与家人团圆便已足矣。
捧一卷诗书,陶醉其中,中华文化所酿之诗书,岂不香矣?
茗香茶
茶之香,不同于美酒之醇厚,不拘泥于树叶之清香,茶之味,乃世间之独一无二。
“人间有仙品,茶为草木珍,美誉入杯樽,茶之荣也;清茶滤心尘,茶之德也。”闲暇时候沏杯茶,清香溢满小屋。端起杯,轻轻吹去那漂浮的茶叶。轻啜一口,微微的苦涩,浓浓的清香,通体的疲倦荡然无存,诸多的烦恼悄然远逝,遐思也飘远了。
此时之美好,乃茗一杯香茶,置身于茶之中华文化。
听雨声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自古诗人皆爱观雨。廊下听雨,隔窗望雨,皆有不同的趣味。
窗外下起了细雨,淅淅沥沥的,别有一番风味。大千世界皆为一片天空,但中华之雨,其风趣乃独一无二。
中华之雨伴随中华文化,得其精华,随诗书之朗读声,让人置身于中华文化之世界。
捧一卷诗书,茗一杯香茶,听窗外雨声,中华文化之精华于其中。走进中华文化的世界,乐在其中。
篇六:我心中的中华文化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书写着又不停息的追求,展示着永不磨灭的探寻。绵延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从没有中断过。
我们在圆明园里认识了祖国的屈辱和悲愤;在长城岭上,认识了祖国的雄伟和磅礴;在绿色的草原、无边的海洋,认识了祖国的广大和辽阔;在丝绸大道上,认识了祖国的悠久和渊博。
穿越历史的长河,在这段悠长的记忆里,涌现了许多的少年英雄:王二小、刘胡兰……他们为了中华民族的强盛,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奋斗,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还有多少人,为了祖国,为了民族,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的事迹,令人肃然起敬,鼓舞着我们奋发向上,继续前进……
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用革命烈士的生命换来的,看到那闪着光的五星红旗,我们心中是否会响起这样的信念:祖国就是母亲,国家重于小家,我长大后要把祖国建设得更强大。
在我国的文化史上那些诗人、文学家是不可缺少的,孟郊的《游子吟》赞颂了伟大的母亲;李白的《静夜思》表达了他的思乡之情;还有那些著名的文学家:司马迁的《史记》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孙武的《孙子兵法》是古典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打上了这种忧患意识的烙印。这些文化都经过了历史摧残,是西方文化所没有的,而这些传统文化的长处,必将成为世界文化及其珍贵的部分。
造纸、火药,是中国人的骄傲;泰山,黄山,风景秀丽;故宫、长城,气势辉煌。今天,我们更应有“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而学习的报负,有为祖国富强献身的伟大志向,用全部的智慧来建设我们的祖国吧。
篇七:弘扬中华文化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想必这段歌词大家并不陌生,没错,这就是《歌唱祖国》中的一段歌词,这体现了那时中华人民对祖国的爱戴与敬仰也体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在古代的中国,我们的文化曾如此深刻地影响了西方的文化。从丝绸之路到东方的黄金,这些祖国的宝物曾让西方国家深深着迷。而现在:从好莱坞大片,到西式大餐;从听西洋音乐到过西方节日;从拼命去海外留学,到海归派令人瞩目,一些西方文化理念正在逐渐侵袭着我们的文化,而我们中华的久远文化却在无形中被忽略了。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更应该做的,不是追求时尚潮流和西方文化,而是去弘扬我们中华的文化,使自己的国家变为“潮流”。那么,哪些中华文化是值得我们赞颂的呢?
京剧就是能流传千古的戏曲,它也是弘扬中华文化的见证。京剧被称为“中国国粹”,它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1919-1935年梅兰芳的海外京剧演出消除了当时西方对中国戏剧的偏见,也消除了他们对中国人的嘲笑与偏见,促进了中国京剧在海外的传播,增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在这之后,中国京剧团赴世界各地演出。其中,梅兰芳先后于1952年、1957年和1960年赴苏联访问,1956年访问日本,为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外赢得了巨大荣誉。他的高超表演不仅让世界对中国的“国粹”京剧刮目相看,还对日本、欧美的戏剧及电影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几位西方戏剧大师在他们的创作中,也汲取了梅兰芳表演艺术的精华,令西方人不再蔑视中华文化,让中国人骄傲地昂起头。由此可见,京剧不仅弘扬了中华文化,还为中国添上了光彩,对中国经济发展有着卓越的贡献。
京剧是一种可以陶冶情操、享受戏曲美妙的中华文化,在中华文化几千年的长河中,有没有既能弘扬文化,又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答案是肯定的。茶就是它们中的一种。
中国是茶的故乡,汉族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现在,中国汉族同胞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中国的茶式样多,味道好,是外国人来到中国的不二选择。有太湖的熏豆茶、苏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盐茶、成都的盖碗茶、台湾的冻顶茶、杭州的龙井茶、福建的乌龙茶等等。秋日黄昏时,泡一杯香烟袅袅、清香扑鼻的茶,手捧中国特有的青花瓷碗小口品尝。不管你是外国游客还是中国游客,尝到的不仅是清香的茶水味,还有一股浓浓的中国味,一股包含了中华文化悠久历史的味道。饮完茶,你仿佛能看到采茶姑娘跃动的身影,自己仿佛融入了中华的文化长河中。这正是令西方人对中国茶十分喜爱的原因。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耳边又回响起雄赳赳、气昂昂的《歌唱祖国》,一股爱国之情油然而生。亲爱的朋友们,让我们弘扬中华文化,为祖国的未来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
篇八:中华文化的路途——读《山居笔记》有感
漫步书中,拈一朵文学之花,品一杯淡雅清茶,四周氤氲着书的芳香,轻轻拿起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雅致的装帧映入眼帘,水墨山水浮现在褐色的封面上,显得庄重而宁静。细细品读,回味无穷。
《山居笔记》是余秋雨先生历时两年,不断发现,不停思考,奔波跋涉,努力考证,一路走来“把深涩嶙峋的思考精炼得平易可感,把玄奥细微的感触释放给更大的人群。”跟随余秋雨先生的步伐,一起领悟中华文明的瑰丽文化。
乘一只孤舟,在碧波荡漾的历史长河中划行,看到远方有一个孤独的背景,细细看来却是如此沧桑。
那是一个令人们恨之入骨的王朝,它与外国侵略者们签订了一条条丧权辱国的条约。那个王朝是一部沉重的血泪史,让后人引以为戒。殊不知,那个王朝背景却是如此沧桑,它也曾经历过天下安定、国运兴旺的“康乾盛世”,它的大部分统治者也是励精图治,力求治国之道。但是,最后它却逐渐腐败,以至遭受外来侵略时,它的统治者无力以对,落荒而逃。
对,这就是清朝,一个风云数百年的朝代,从中华版图的北面冲破长城而来,英武的雄姿震惊中华,但最后,它却是在国人的唾骂声中走向灭亡。“一个王朝的背影”是这样的充满沧桑,一些文质彬彬的凄苑灵魂默默为它送行。
告别了别人痛心的清朝,继续前运,不知行了多久,眼前是一片可怖的土地,这片土地记载了流放者的辛酸。
流放,是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词汇,一旦被流放,便不知何日是归年,生死存亡更是不可预知,一切听天由命。那些被流放的文人们,有的在流放途中历史艰辛,渐渐变得豁达开朗,在生死存亡线上吟诗作赋,广结天下名士,生死莫逆。“同是冰天谪戍人,敝裘短褐益相亲”,这种苦难中的高贵令人为之动容。
流放者们也为偏远地区的文明发展照亮了前程,他们用自己的一点温暖去融化别人心头的冰雪,彼此温暖;用屈辱之身去点亮文明的火种,传承未来。
小船继续前行,天色早已暗淡,墨色的天上挂着一轮淡黄色的明月,月下有一位独酌的人,孑然一身,淡泊静定。
他才华横溢却遭来众人的妒忌,“乌台诗案”的冤屈让他彻底看清了尘世的黑暗。但那个孤寂的地方——黄州,让他在难言的孤寂中,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使他习惯于淡泊和静定。苏东坡的“突围”成功了,洗去一身铅华,在静谧中寻找真实的自己。
走过魏晋,看名士风流绝代的潇洒,聆听那些散漫在时空中的遥远绝响;穿越时空,看科举取士的起起落落。在千年庭院中寻访教育的真谛,在海角天涯谛听海南文明的故事。乡关何处?心中最思恋的地方便是故乡;抱愧山西,探访,寻找,理解便是对山西人民的崇敬之情…
《山居笔记》是文化旅程已经结束,但带给我的启迪却永远不会忘却,探寻知识的步伐也永不停止。
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息,载着中华文化的光芒奔向远方。
以上就是美德网小编为大家介绍的中华文化作文-关于中华文化的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如果想要了解高二作文更多资讯,请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