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背景

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的那套伦理纲常,逐渐霸占了统治地位,并发展到了相称完备严密的程度。
在婚姻制度方面就规定有“七出”(男家可据这七条把妻子赶出家门:不顺父母;无子;淫佚;妒嫉;顽疾;多言;盗窃。
焦母把刘兰芝赶出家门便是以第一条为接口的)、“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等等清规戒律。
“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这正是焦刘悲剧的根本缘故原由。

课文孔雀东南飞复习巩固资料梧叶语文课 休闲娱乐

汉代的民歌,是当时国家音乐机关乐府所采集的,配上乐曲来歌唱,入乐的歌词便称为乐府诗(“乐府”本是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构。
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之用。
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

根据诗前引言“汉末建安中”字样,研究者断定该诗为汉末作品。
有人根据诗中有汉往后的风尚习气的描写,断定为六朝作品。
可以说是那些不同期间的无名氏作者的集体创作,若从汉末算起,已流传一千七百多年,它以震荡民气的悲剧故事和强烈的反抗政权精神,博得了历代公民的喜好。

这首诗最早见于《玉台新咏》,可能从建安以来,在群众中流传已久,而到六朝才写定的。

编者简介

徐陵(507—583),字孝穆,东海郯(今山东郯城县)人。
南朝陈朝人。
幼聪慧,八岁会写作,十二岁就懂得庄、老的道理,终年夜往后,更博涉史乘,纵横有口辩。
梁武帝大通二年(508年)官东宫学士。
太清二年(548年)以兼通直散骑常侍出使到魏。
后入陈为王兵尚书,历任尚书左仆射、中书监等职。
后主至德元年(583)卒,年七十七岁。

《玉台新咏》中“玉台”一名的取义,从徐陵序文里“周王璧台让,汉帝舍屋之中”看,它的语意应是指说“后庭”,所谓《玉台新咏》,是说这是一部供给后庭歌咏的新诗集。

长诗简介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精良的民间叙事诗。
开头一篇引言,阐述了故事发生的韶光、地点和人物,以及成诗的经由。
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但成诗韶光可能稍后一些。
本诗选自南朝陈朝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
全诗357句、1785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这首诗通过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婚姻悲剧故事的阐述,戳穿了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恶行,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忠贞不渝地爱情和对压迫者的反抗精神,反响了公民群众对被压迫者的无限同情和追求婚姻自由、珍惜爱情生活的强烈欲望。

情布局造

托物起兴(1段)→

兰芝自诉(2段)→

仲卿求情(3-6)→

决心自遣(7-8)→

拜别阿母(9-10)→

夫妇明誓(11-12)→

兰芝见母(13段)→

兰芝拒婚 (14-19)→

阿兄逼嫁(20-24)→

生人去世别(25-27)→

仲卿别母(28-30)→

两人殉情(31-32)→

化鸟双飞(第33段)

起 兴——第一段 :引出故事。

开 端——从“十三能织素”到“及时相遣归” :兰芝被遣。

  发 展——从“府吏得闻之”到“二情同依依” :夫妻誓别。

  再 展——从“入门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门” :兰芝抗婚。

  高 潮——从“阿母谓阿女”到“自挂东南枝” :双双殉情。

尾 声——从“两家求合葬”到“戒之慎勿忘” :告诫后人。

课文剖析

全诗是按仲卿、兰芝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阐述的。

开头的两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什么浸染?

①作者为什么不说‘乌鸦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或者是‘麻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或谓“孔雀俊秀,给人美感”,或谓“乌鸦不吉利,缺少美感”, 或谓“意象选择也要把稳不雅观感”等。
关注诗歌意象的选择。

②“孔雀东南飞,是单飞呢,还是双飞呢?”

单飞,即作者以孔雀失落偶来喻夫妻的别离。
比兴手腕,用在开篇浸染:1、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引起下文(借鸟起兴,是我国古代民歌传统手腕);2、以美禽失落偶来喻夫妻别离,营造了一种“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的离愁别绪,渲染了缠绵哀伤的气氛。
3、孔雀之单飞,暗示夫妻之别离,奠定了全诗悲剧的感情色彩。

诗歌以刘兰芝自请遣归的陈辞作为开篇,开门见山地揭示出她同焦母之间的抵牾。
兰芝自述她十三岁至十七岁待字闺中的生活经历,这是一种什么手腕?意在表明什么?

铺陈排比。
自述生活经历,表明:一方面兰芝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及文化教化,是个多才多艺的女子。
另一方面证明“女行无偏斜”,焦母对她的求全谴责毫无道理。

体味“非为织作迟……及时相遣归”这几句话中表现出来的人物性情。

从兰芝的陈述中,可以看出她那决不忍辱苟且的刚强性情;从“君家妇难为”和“徒留无所施”等直白中,可看出她对造成事真个原委和事态的发展有着复苏的认识,准确的判断,这是一个头脑复苏又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古代女性形象。

人物形象

1.刘兰芝:倔强、持重,不为威迫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
她明白婆婆要驱逐她,就主动哀求“遣归”,对仲卿说“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对婆婆说“受母钱帛多,不堪母使令”,不卑不亢,很有教养。
阿兄逼婚,她说“处罚适兄意,那得自任专”,外柔内刚,自有主张。
刘兰芝还是个善良和顺的妇女。
她对仲卿谅解包涵,一方面忠于爱情,“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一方面设身处地,“同是被逼迫,君尔妾毅然”。

聪明、善良、爱劳动、重感情:2段织布,9段装扮服装,10段别小姑;

聪慧、柔顺中显刚强:2段⑤“故”;

武断果断,自请回家:2段⑦句;

有理有节、举止得体:10段“受母钱帛多……念母劳家里”;

刚毅不渝:12段、16段、26段;

倔强性情、反抗精神:16段、30段。

2.焦仲卿:他忠于爱情,而不敢直接抗争,只能悲观反抗,忍辱负重。
他深爱兰芝,扬言“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无怪乎“阿母得闻之”,要“槌床便大怒”了。
后来,不得已与兰芝誓别,他又郑重声明:“誓不相隔卿”“誓天不相负”。
他还说“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开门见山,态度明朗。
而从回家辞母的那段话理,可以看到仲卿的看抗性情:“今日大风寒,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
儿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单。
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
”这番话,无异晴天霹雳,可是封建家长焦母,并不转变主张,收回成命,末了仲卿不顾焦母的劝告,违背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礼教,自缢于庭树。
显而易见,这位忠于爱情的人物,跟兰芝一样,是充满叛逆精神的。

对爱情忠贞不渝,对压迫武断反抗:3段;5段;7段;11段;25段;27段;31段。

3.焦母:一个极度蛮横无理的反面形象。
软硬兼施:恶语威胁-4段、6段;好言诱哄-4段

4.刘兄:性行暴戾、趋炎附势、丑态毕露:侧面描写-12段;正面描写-20段

写作特色:

1.起兴手腕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序曲以孔雀失落偶起兴,给全诗笼罩上悲剧气氛。
尾声以鸳鸯双飞作结(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在民歌中是常见的(从美禽恋偶遐想到夫妻分离),末端用“多谢后众人,戒之甚勿忘”有民间说唱文学的痕迹。

2.铺陈排比

横向铺陈:2段“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
”按韶光顺序,意在强调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为被逐作铺垫。
罗列数字,应作为互文看,交叉表述。

横向的铺陈。
9段详写兰芝离家的打扮:“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
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
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由足至头、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持续串夸年夜性的铺陈,意在表现兰芝被逐离焦家前的沉着、镇静、沉着自若,突出“精妙世无双”这一点。
这既是对兰芝的赞颂,也是对扼杀这一美好形象的封建制度的训斥(鲁迅:“悲剧将人生的有代价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笑剧将那无代价的撕破给人看”。
摘自《再论雷峰塔的倒掉》)。
21段“府君得闻之……郁郁登郡门”写太守办喜事豪华场面,显示兰芝不为富贵所动的节操,也形成太守家的喜和兰芝、仲卿的悲之对照,强化了悲剧性。

本诗的铺陈排比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也为诗歌带来了声律和色彩之美。

3.精彩的比喻

12段“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临别的誓言。
这话出自兰芝的口,表示感情深厚,永不变心。

25段“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夙夜迟早间”两个比喻原来的共通点由于误会而变成不合点,这对付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性情的刻画,有很大的浸染。

4.对话的个性化

诗中成功地塑造了刘兰芝和焦仲卿的艺术形象,除了他们的悲剧性行为外,对话在表现范例性情方面起了决定性的浸染。
(详见课文评点及旁注)

知识附录:

(一)偏义复词:

1.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偏指“异”。
诸葛亮《出师表》】

2.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休,吉祥;祲,不祥。
偏指“祲”。
《战国策·魏策·唐雎不辱义务》】

3.便可白公姥。
【偏指“姥”。
《孔雀东南飞》】

4.昼夜勤作息。
【偏指“作”。
《孔雀东南飞》】

5.冀缓急或可救助。
【偏指“急”。
梁启超《谭嗣同》】

6.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
【饥,荒年;穰,丰年。
偏指“饥”】

7.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
【父母,偏指“母”;弟兄,偏指“兄”。
《孔雀东南飞》】

8.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
【偏指“马”】

9.以是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偏指“入”。
《鸿门宴》】

10.去世生,昼夜事也。
【偏指“去世”。
《指南录》后序】

11.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偏指“兄”】

12.博闻强志,明于治乱。
【偏指“治”,指治国是理。
《屈原列传》】

13.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
【偏指“往”。
《指南录》后序】

14.但欲求去世,不复顾短长。
【偏指“害”。
《指南录》后序】

15.无一时一刻不适线人之不雅观。
【偏指“目”。
《芙蕖》】

16.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偏指“东”。
《陌上桑》】

(二)昼夜时段、时辰表

【子时】夜半,别号子夜、中夜(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别号荒鸡(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日旦(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别号日始、清晨、朝阳(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别号早食、朝食等(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别号日禺(09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别号日正、中午(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别号日跌、日央太阳(13时至15时)。

【申时】晡时,别号日铺、夕食(15时至17时)。

【酉时】日入,别号日落、日沉、傍晚(17时至19时)。

【戌时】薄暮,别号早晚、日暮、日晚(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别号定昏(21时至23时)。

(三)诗中涉及的民俗:

1、七夕、乞巧节与女儿节

2、当时的乘具:牛车。

3、当时的坐具:床榻。

4、嫁妆及礼品。

5、择吉:初阳岁(冬至)

6、婚龄:“十七遣汝嫁,谓言无誓违”。

课外活动:

与同学们一起,编写教材剧《孔雀东南飞》,精心策划剧中人物的演出机巧及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