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书地位:

寂静经》五百八十字旁边。
篇幅虽短,却是羽士们日常诵习的主要作业之一。

珍藏寂静经完整版东汉 休闲娱乐

编入《早坛作业经》之中。
全真羽士领受初真戒时,也必须诵习此经。
因此,《寂静经》在后来的玄门中,被视为一部非常主要的上乘经典。
由於一样平常人思维的局限性,所说的道都只是真正道的一部分,并无法深入阐发道的全貌,故无法反响道的实质。
正由于”道”本身是难以言说,以是在《寂静经》里写道:「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也便是说,这个「道」字虽然抽象,但老子还是先把这个终极真理叫作『道』。
」道,是「一」之上,不可言说者,为体。
德,是道所衍生的万物统统,事物的存在规律,为用,而生生不息即是道体的浸染,道存在於天地之间的生命意义。
[1]

《寂静经》有杜光庭、王道渊、侯善渊、王元晖、白玉蟾、无名氏、李道纯以及缄默子等多种注本,均收入《正统道藏》。

《玄门日诵早晚作业经》把《寂静经》放在众经之首,逐日持诵,可知该经是玄门徒修持的一部十分主要的上乘经典。
每每朗诵此经“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民气好静,而欲牵之”。
“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
自然而然就能“寂静”,“渐入真道”。

全文: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养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
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
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
人能常寂静,天地悉皆归。
[2]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民气好静,而欲牵之。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
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
以是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
能遣之者,内不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不雅观其形,形无其形;远不雅观其物,物无其物。
三者既悟,唯见於空;不雅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
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寂静矣。
如此寂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
执著之者,不名道德。
众生以是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
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企图,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死活,常沉苦海,永失落真道。
真常之道,悟者得意,得悟道者,常寂静矣。

神仙葛翁曰:吾得真道,曾诵此经万遍。
此经是天人所习,不传下士。
吾昔受之于东华帝君,东华帝君受之于金阙帝君,金阙帝君受之于西王母。
西王母皆口口相传,不记笔墨。
吾今于世,书而录之。
上士悟之,升为天官;中士修之,南宫列仙;下士得之,在世长年。
游行三界,升入金门。

左玄真人曰:学道之士,持诵此经者,即得十天善神,推戴其身。
然后玉符保神,金液炼形。
形神俱妙,与道合真。

正一真人曰:人家有此经,悟解之者,灾障不干,众圣临门。
神升上界,朝拜高尊。
功满德就,相感帝君。
诵持不退,身腾紫云。

表明:

(1)太上老君说常寂静经:全称《太上老君说常寂静妙经》,或《太上老君说常寂静真经》,又称《太上混元上德天子说常寂静经》,简称《寂静经》、《常寂静经》。
作者不详。
此经紧张阐述“如何寂静,渐入真道”。
“太上老君”,玄门徒对“老子”的尊称。
“太”为大之意,“上”为尊之意;高真莫先众圣共尊,“太上”系道门最高之辞,用以称呼其神仙体系中品位极高之神。
老即寿,君是尊号,道清德极,以是称为君。
解释老君为众圣之祖,真神之宗。
统统万物,莫不皆因老君所制,故为宗祖也。
常为恒也。
清为元,静为炁,经为法。
一则为贤人之径路,二则为神仙的梯凳。
凡学道的人,都因经戒而成真圣。
贤人没有不借经而成为贤人,不凭借元炁而成道的。
《寂静经》在玄门中霸占主要的位置,历来为此作注者浩瀚。
《玄门日诵早晚作业经》把《寂静经》放在众经之首,逐日持诵,可知该经是玄门徒修持的一部非常主要的上乘经典。
每每朗诵此经“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民气好静,而欲牵之”。
“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
自然而然就能“寂静”、“渐入真道”。

(2)老君曰:大道无形,生养天地:老君,太上老君的简称。
曰,称、说。
大道,道是至高无上的,是在没有天地之前,有一个没有形状的最高能源,《道德经》中说她“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世间万物都是由她所生。
《道德经》中说:“道生一,生平二,二生三。
三生万物。
”因天地万物皆为“道”的化生,故注称“大道”。
她是不可名状之物,而又大而无外,小而无内,杳杳冥冥,个中有精,混混沌沌,分为阴阳。
无形,视之不见。
生养,育,养育,长养阴阳,以是叫生养,阳为清,上升为天,阴为浊,低落为地,此言大道是永恒不灭的,天地万物,都是从她而生,由她所养,末了由她化解,她是万有之源,万化之本。
以是说她生养天地。

(3)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至高无上,极尊至贵的道。
无情,没有偏爱及私情。
运行,旋转运行,此处指化生万物。
日月,指日月星辰及世间万物。
此句言人有喜、怒、哀、乐等表现,都是从一个“情”字中而来,然而不可名状的大道,虽然万物都在她的原谅之中,但她则是等量齐观,没有半点偏爱和私护,在大宇宙中旋转运行,没有止息,也没有偏差,试想这种充足的能力及行为,是谁给她的呢?那便是没有一分一毫私情的大道。

(4)大道无名,长养万物:无名,是指无形无象的混元大道,因无形无象,以是叫无名。
《道德经》云:“道常无名。
”无名指有功而不为名的意思。
《道德经》又云:“大道泛兮,其可旁边。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
”不有指不为己有,也是指无名之意。
长养,成长养育。
万物,指世间万事万物。
此句言大道自生万事万物而不为己有的博大肚量胸襟和无私。

(5)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吾,即我。
不知其名,不知道她的名称,如何称谓她。
强名,勉强称名。
此句言大道是万事万物产生、发展、灭亡的根源。

大道无形,称器有名,万物皆道,道是万物,却也不限定于万物,道无色无声,没有任何详细的规定性,怎么称呼她,给她定称,由于不管是身还是心万物都是个体,而道是大全,以是就勉强称之为“道”。
《道德经》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从这里看出老子是知道如何命名的,只是为了突出道的不可名状性、大全性。

此段总的是讲,太上老君教人知道什么是万事万物的根源,她是没有形状、没有情欲、没有名字的大道之体,她是天地万物的运作长养的惟一操作者。
没有她,天下将毫无活气可言,凡是有聪慧的人士,应该不雅观察她的永恒常存,向她学习。
一要学习她的无形。
“外其身而身修,忘其形而形存”。
“吾以是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又何患”。
二要做到无情,无情便是无念,便是没有七情六欲,心地才能寂静,本性才能永住。
第三要做到无名。
万事万物都是从无名中生出,修行的人,如果能做到忘掉肉体之我,即是大道无形之功;能做到一念不动连无念之体都损去,心术圆满无缺,即是大道无情之功。
能做到这些,在你的性海中无一物可思,无一事可言。
达到不可名状的太上先天境界,即有无名的大道之体了,到此则万福并致,圆满无缺,常此先天算夜道一定有成了。

(6)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
天清地浊,天动地静。
男清女浊,男动女静。
降本流末,而生万物:夫,发语词。
清为天,正阳之炁,上升为天。
浊为地,正阴之炁,下结为地。
有清有浊,指能清能浊,如宇宙中有净水就有浊水一样。
动,指动态。
静,指静态。
有动有静,指能动能静。
天清,指天动而清。
地浊,指地凝而浊。
天动地静,指天地有动有静。
男清,男子有神炁之清。
女浊,女子有败血之浊。
男动,男子好动。
女静,女子好静。
降本,归于根本。
流末,返于末端。
此句说:道分清浊动静之喻,男女动静之机,清浊动静之理,男女清浊之用,动静之机,万物本末之由。

(7)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源,源头。
基,根本、根本。
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指清、浊、动、静乃相对之态,如阴阳一样并列依存转化,有晴天就有阴天,有生就有去世,两者互转化的运动,才有生生不息的大道运行。

(8)人能常寂静,天地悉皆归:此句言学仙之人,能坚守于至道,统统万物自然归之。
经云:“江河淮海,非欲于鱼鳖蛟龙,鱼鳖蛟龙自来归之。
人能清虚寡欲,无为非于至道,至道自来归之于人。
但能守太和元炁,体道合真,万物悉归耳。

此段总述了,所谓大道的造化,乃是大道中自然而然大道无形的运作,丝毫没有一点自私的作为,这样才能做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境界。
清、浊、动、静、天、地、男、女,万事万物的生生化化,由本到末的运行,永一直止,人在其境,如果迷于个中,随波逐流,便是死活流浪!
如果放下身心,合于大道的寂静无为,便是道德崇高的人了。

(9)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民气好静,而欲牵之:神,此处指人的元神本性,来自无极中的真阳之灵。
心,元炁结成的东西,贤人云:“声色不止神不清,思考不止心不宁,心不宁兮神不灵,神不宁兮道不成。
”七情六欲,是识神著了外境而生之贪念,元炁所结成之心,本来也是好静,但贪欲之念一起,牵动齐心专心,就不再沉着了。
此句言人的心神本来寂静,都是因世欲之事滋扰,而使之不寂静。

(10)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遣,驾驭。
澄,澄清。
此句言人能去除七情六欲,内守元和自然之炁,内心自然而然就会安静,七情六欲就不能存在。
古仙云:“欲从心起,息从心定,心息相依,息调心静。

(11)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六欲,指六根,六根指眼、耳、口、鼻、心、意。
欲,染著之貌,情爱之喻。
不雅观境而染,谓之欲。
以是眼见耳闻,意知心觉。
世上之人如果能断其情,去其欲,澄其心,忘其虑,而安其神,那么六欲自然而然就会消灭不能存在。
三毒为三尸,上尸彭琚、中尸彭瓒、下尸彭矫。
上尸好华饰,中尸好滋味,下尸好淫欲。
人若能断其华饰,阔别滋味,绝其淫欲,去此三事,就能使毒消灭,三毒既灭,就能神如炁畅,自然寂静。

(12)以是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以是不能者,以是不能够做到的,指民气被名利、声色、滋味等所动,性乱情惑。
为心未澄,指心不能澄清。
欲未遣也,指欲不能去除。
此句言民气迷惑未断,心有所染,不能穷尽妙理。

(13)能遣之者,内不雅观其心,心无其心:人能断情、绝贪、去欲,即无三毒之害,使心处于形内,不能够从形状上看到心内天下,心无其心。
即无心可不雅观,无心可不雅观则无所用,无所修。
就达到寂静之道了。

(14)外不雅观其形,形无其形:形由心主宰,心由形表现出来。
形无主就不能安静,心没有形表现出来就不存在,心处于内,形见于外,内外相承,不可相离。
凡夫但知矜贵此身, 而恶大患,不知大患即是我身,多求资养,终归灭坏,故贵身即是贵患,恶患即 可恶身,为贵与大患,俱以身为本,故言若也。
只为有所,以有身患,身既无矣,患岂有焉,故我无身,患将安托。
所言无者,坐忘丧我,隳体离形,即身无身,无身非是灭坏,而称无也。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不知身是大患,矜而贵之,自贵其身,恒欲陵物,如此之人,适可暂寓於世问,不得久视於天下。
爱以身为天下,若可信天下,寄是暂时寄寓,托谓永相附托,言能保爱己身不轻驰骛。
谦以自牧,雌而顺物者,则可以托化於天下,故德经云自爱不自贵。
独不以生为生者,是善能摄卫贵生之人也。

(15)远不雅观其物,物无其物:物,道之妙用,非世间的一样平常物体,五行造化谓之物,块需然有凝谓之形。
凡是有形质的,都是后天之物,物无其物,谓之真,真空也。
《道德经》云:“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又曰:“恍兮惚兮,个中有物。
”此句言修道之士,应该认取先天恍惚中的真物,而放下后天有形的假物,如此才能修道成真。

(16)三者既悟,惟见于空:三者,指心、形、物。
空,道之用。
此句言凡夫俗子,都执著身、心、外物三种东西,而学道的人,又常常执著表面的法界,内里的元神,远处的神通,以至“凡”能证“圣”,“圣”不能成“神”。
如果能摒弃这些,使大道授予了神性,即可超凡入圣了。
再进一步修炼到“圣而不可知之谓神”的高上境界,即是真空的境界了。

(17)不雅观空亦空,空无所空:空,真空。
空有两种形式,有大空,有小空。
此二空惧无即自然不染正性,以成真道。
不雅观空也空,大道无象,空也有空象,应把此空象也加以忘去,则真空之境更加真实。
空无所空,凡居有质,都凭借大道而成形,统统物类,都是从道而产生。
大道坦然常存于物,非为断灭也。

(18)所空既无,无无亦无:大道没有穷尽,修道到了空也没有处所之后,空也没有了。
如果仍旧有空,就不能达到无的境界,再进一步做到无之又无,就无也不存在了。
有空皆忘才可以达到彻底的无。

(19)无无既无,湛然常寂:无无,无执。
世间万事万物,都生于无,而归于无,无生于有,有归于无,无者有也,有者无也。
金木水火土异物,自然相假,众相寄托,共成一身。
是知形体,由来虚无。
细析推陈出新,遍体虚幻,况统统诸法、念念,亦复如是。
是知无即是有,有即是无,自然而已。
故经曰:无无既无。
功夫到了空也没有的地步,就万法都无了,达到湛然而又圆满的虚静真本,即成真道了。

(20)寂无所寂,欲岂能生:寂到了尽头,连寂都不存在了,就到了无为、无事、无欲的境界,自然成道了。

(21)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静,自然无欲。
求静必须先遣欲,有欲则患生,无欲则无忧,无忧则可进入真静。

(22)真常应物:真,体无增减谓之真。
常者,法也。
常能法则叫真常之法。
法则真常应物,随机而化导众生。
“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感而遂通”依旧“寂然不动”。
才能真常应物。

(23)真常得性:凡欲得成真性,须修常性而为道性。
得者动也。
动其本性,谓其得性。

(24)常应常静,常寂静矣:“事来则应”,常应则无所不应。
常者道体也,应者灵机也。
言道体可以随机而应万变。
“事去则忘”如浮云过空,云过则天又清又静。
可知,不管天之有云无云,而天体本净,不管心之有事无事,皆可常若无心,无心之心,是为道心,是为至心,至心乃寂静无染之心,也即可应万境万变而永恒不变之心。

(25)如此寂静,渐入真道:真道,指寂静之性。
真,即为道。
此句言经中不言,令人须假性修,渐进而成真。

(26)既入真道,名为得道:此句接上句,言既入真道,名悟修真。
炼凡成真,炼真成神。

(27)虽名得道,实无所得:虽然从名目上说,彷佛是得到了道,但实在道为天地之本源,宇宙之原动力,大自然之规律。
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
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太上无极大道,本无得无失落,无形无象,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
故曰实无所得。

(28)为化众生,名为得道:化,返以守真谓之化。
化,迁变之义。
逐换应见之名,化别各类,应见容仪。
有无莫测,透化时人。
透化者,指事为喻。
恒劝开悟教道之名。
普令后学之人。
舍恶从善,惜身保命。
故要归于圣教。
只有太上西化流沙,八十一国,亦法视相,或见大人,身千丈;或见小人,身长丈八。
变见无方,易形改号。
或谓金仙,或谓梵仙。
随方设化,同体异名。
教人修道,去妄成真。
乃立寂静之教,是为得道。

(29)能悟之者,可传圣道:悟,觉,犹通。
此句言凡学仙之人,若悟真理,则不以西竺东土为名,分别六合之内,天上地下,道化一也。
若悟解之者也不以至道为尊,也不以众教为异,也不以儒宗为别。
能悟本性,非分别所得。
但能体似虚无,常得至道。
归身内修寂静,则顺天从也,名合人事,可以救苦拔衰。
以此修持,自然寂静。
人能寂静,至道自来,不求得意,不学而成。
寂静自然,圣道归身,以是说可传圣道。

此段总的是讲了要“遣欲”、“澄心”,在做到“无心”、“无形”、“无物”的境界后,还要把“空”、“无”及湛然之“寂”也当做有名之物,遣而忘之,以达到“真常”、“寂静”,从而“得道”。
所谓得道,并不是指有形有象之道,而是得证虚灵本性圆满无缺之道,得了此道之后,可以应物应事,玄同万物。
妙合先天之炁,而运化于万物内外,绵绵无尽。

(30)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士,有修为有涵养的上等聪慧的人,是上德派生的。
下士,指修为涵养各方面都次于上士的人。
争,求静,执有之意。
此句言有修为有涵养的上等聪慧的人,不与外界争胜争强而自强。
这是上士所得到的福炁,而下士由于一味争取身外之物,而失落其内在真性,终使神丧炁绝,一无所获。

(31)上德不德,下德执德:德,是道所表现出来的,通于道。
经云:“道之在我即为德。
”又云:“德者得也。
”德的体性特色都同于道,道无形无象,含而不露,空虚而无迹象,却无所不有,无所不在,无所不为,无所不成。
生养天地,运行日月,长养万物,却不自恃、自彰。
这种特色表现在人身上,就叫“上德”。
上德和常德一样,是内在的、本色的、无形的、自然的,而不是外在的、表面的、形式上的东西。
因而,无形的道是大道,无形的内在之德是上德。
而下德之人,一味追求有为之法,飘流浮于开、情之间,自以为是,无法打破个人而进入无我的高上境界。

(32)执著之者,不名道德:执著,指执德、下德。
道德,指通变无方,存亡清闲,应见即用,能尊能贵,悉皆自然。
此句言下德之人,故执诸相,行流涉于有为,是不懂道理,不懂道德的人,不能成道。

此段总讲了人能安分守己,善保自性,摒去统统尘障,乐道报德,自然灵性升华,福寿无边,切莫执著一事一物而自困愁城,成为一个不明道理、不能自拔的人。

(33)众生以是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妄,动。
情浮意动,心生所妄。
动,乱思,因妄乱了本性。
此句言统统众生不得真道的缘故原由,都是被情染意动。
妄有所思,思有所惑(惑,感其情而妄动于意)。
意动其思而妄生于心。
人一但有了妄动之心,自然不能寂静,又说妄动即亡。
都亡失落道性。
以是说逐境而感情妄动,不能得到真道。

(34)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惊,指心之极畏,不但指尽惊。
惊有两种情形,一指内修寂静,忘了形而惊其神;二指外习事情,劳于心而惊其形。
此句言外又既惊其形体,内诱自然惊于其神。
想要心神安静,就要外欲不生,欲不能生,自然寂静。

(35)既惊其神,即著万物:人如果惊其神,外就有所著于境,内里就失落去正性,也可理解为道贵守一,不可著于万物而惊其神。

(36)既著万物,即生贪求:贪,过分追求、偏爱。
有两种情形:一是贪于世事,外求华饰欲乐,这种情形为阴咎,不合于阳,就不能寂静,是为沉滞;二是贪于学习穷寻真理,坚求至道,这叫内贪。
这种情形属于阳,能体道合真,自然寂静。

(37)既生贪求,即是烦恼:贪求外事,要逐渐断除;贪求内事,要勤勤修进。
虽然是内求至道,也不可以固执,如此也能生烦恼。
这里的烦恼也分两种情形,有轻重之分,一是轻烦恼,二是重烦恼。
轻烦恼是贪求至道,这种情形也生烦恼。
二是外求世法,名重烦恼。
轻就合阳,以是叫清,重即合阴,以是叫浊。
虽然分了轻重,但两者这间又是相对的。
贪就会生迷惑,但是要舍重弃轻,内守元和,湛然不动,以是叫怀道抱德了,自然而然就淳厚了。

(38)烦恼企图,忧苦身心。
便遭浊辱,流浪死活。
常沉苦海,永失落真道:浊,染。
辱,污。
流浪,指反复。
苦海,苦的大海,海指大。
此句言人的身心逐于外物,忧苦自然而然就产生而扰乱身心,在死活之间反复,永久不能超脱,流浪于苦海之中。
忧苦的事不能够休止,都是出自民气造作的。
学道的人,都内守其一外除其想(一,指身)。
贤人云:“存三守一”。
(三,指精、炁、神。
)但守其身,必存于三。
以是《西升经》云:守身不失落,常存也,专守其一,不生企图,即免于苦海,沉沦忧苦,不著于身。
心自然解脱,自然寂静。

(39)真常之道,悟者得意,得悟道者,常寂静矣:真道是常存的,无时不在,不生也不灭,她外包天地,内入毫芒,运行日月,长养万物,人能悟解,自然而得,得的不是外在的东西,而是道。
以是太上说,人能觉悟,悟则本性,谓之得道也,所得到的道不是大道,大道是难求难得的。
经云:“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又云:“道本无形,莫之能名,得悟之者,惟已自知。
”善人常能守于寂静,都是得到真道的人。

此段总讲了众生以是不能得到真道的缘故原由,是由于妄念之起,贪求身外有形之物,大伤自己精炁神,以至流浪死活,常存苦海浊辱之中,耐劳受难。
如果齐心专心向善,修炼真常之道,一旦了悟大道的规律,修之不辍,自会有成。
以达到常清常静,有至乐而无苦难的真常境界。

(40)神仙葛翁曰:吾得真道,诵此经万遍:葛翁,此指葛玄。
三国时方士,字孝先,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
《抱朴子·金丹篇》称,他曾经从左慈学道,受《太清丹经》、《九鼎丹经》、《金液丹经》等炼丹经书,于阁皂山修道,常辟谷服食,擅符咒诸法,奇术甚多。
后世玄门尊称为“葛仙公”或“葛仙翁”,又称“太极左仙公”;北宋徽宗时封为“冲应真人”;南宋理宗时封为“冲应孚佑真君”。
明清时,道门和民间又常称葛洪为葛仙翁。
仙翁,祖代求仙,皆成真人,仙翁初入道之时,居长白山,或居东岳,自后遍历名山,殷勤求道,成道之后,隐迹潜形,惟值得留经教于世,劝悟后学之徒,凡言诵此经万遍者,即万行圆备,圆满之意。
又说,万遍道备,飞升太空,万神之备,万遍既周,乃成寂静之道。

(41)此经是天人习,不传下士:天人,极阳之仙。
天仙者,碧落飞腾,游行清闲,两腋有毛羽,也叫羽客。
凡是天仙羽客,住于三清之上,常行于经法,也不轻传下士。
众人苦修天人之行,即谓天上人。
凡欲修学之士,何不诵习此经,日有学习三业,若无退慢之心,是有进无退之士,也不令经传下士。
贤人云:“经法盛行于世,学人若遇须当宝而贵之,不可轻世,如逢贤士,有心即授,有善即传。

(42)吾昔受之于东华帝君:吾,仙翁自称。
东华帝君,别号木公、东王公、扶桑大帝,与丹灵、黄老、皓灵、玄老并称“五方五老”,他掌管男仙名籍,男子羽化必谒东王公,女子羽化必谒西王母。
此句言仙翁得受此经(寂静经)于东华帝君,也是不轻传于下士的。

(43)东华帝君受之于金阙帝君:金阙,指天庭。
金阙帝君,经书中说法不一,有经称是太上老君。
有经称是太上老君随方设化,或号天皇大帝,或谓太一救苦天尊,或号金阙圣君。
此意指上圣帝君都宝秘此经,何况后学传授修持讽诵,还不更加崇仰而学修。

(44)金阙帝君受之于西王母:西王母,即王母娘娘、金母。
是玄门诸女仙之尊神,女仙之首,凡女子羽化必谒“金母”。
此句言金阙帝君受此经于西王母之时,也是不轻传下士的。

(45)皆口口相传,不记笔墨。
吾今于世,书而录之:口口相传,指古贤人传授经法,都是内藏心腹,秘受经文,流利行化,并不记笔墨,就不被众人所能见到。
自从仙翁以来,书写下了此经,传于来世,普遍盛行,是要拔度后学之人。

(46)上士悟之,升为天官:上士,外炼形质,内养精神。
外和其光,而同其尘,内修功而保其元炁,元炁是神之母,人能常存于元炁,下保于丹田,上固于泥丸,中守于绛宫,这样保于三元,内养于神。
(神,炁之子。
形,神之舍。
神是身之主,身无主则不安,形无神而不立。
)上达之士,常服日精,保于下丹田,饮月华,保于脑户。
(脑户,指泥丸上丹田,属阴。
以是用太阳精炁保之。
)易经云:“一阴一阳之谓道,能恃日月二景,扶身形而行之,必升为天官。
五云五炁,是五行之正炁。
凡上道之人,五脏既真,五脏炁自生五行,真炁化成五云,扶其形质,上游三界(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下贱十方(十方,指四维、上、下。
)。
三界十方俱无滞碍,然后升入上清,得位为天官之号。

(47)中士修之,南宫列仙:凡学道之士,先顺炼肌,谓之宝玉(玉,指骨)。
炼肺保津,谓之炁。
(金,指肺。
金石,指肾。
丹,指心。
)安心息气,保于。
肾脏,乃得延年。
不是世间金石宝玉。
这里所谓的金石,能保人性命。
另据图南子云:如何外宝?即先要内保。
如果能内保于性命,然后上参于上清圣文。
(圣文,指上清秘宝之书。
)下达玄微。
(玄微,指下元肾)又据上清经云:南方有丹灵天,内有蕊珠宫,宫内有一真君号灵天君。
又据是朱阳宫或朱陵宫。
宫的一处有炎炎火炼池,池有七宝宫殿。
也称紫阳宫。
如果有下达之士,学道成功的,得到司命真君认同,录下姓名,奏上南宫,就得为仙宫之号了。

(48)下士得之,在世长年:下士不能绝利一源,都求资身益命之道,或服灵药,或饵丹砂,或休名弃位,或淡静安神,或依倚林泉,或藏迹于朝市,内修至道,外合五常,或隐或见,体道合真,如此不退,尚保延年,何况高士英贤,隐于嵩谷,学神人餐药而得白日升天。
何故后人不能专至,即今西岳西岳,山居隐士,丁陈二人,在世延年注名以入仙位,况后人不能相效,故举此数,喻乃明至道无偏求者必达。
故本经云: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49)游行三界,升入金门:灵宝经云:三十二天、三十二帝,第六名上明七曜摩夷天帝。
名恬会延,此是欲界。
虽有此说,凡学道但去其欲,即名真人。
色界在二十四重天,无极云誓天为色界,其帝君号名飘驽穹隆。
太素秀乐禁上天为无色界,帝君名龙罗觉长,此名三界,乃指天地而言,此为外约大纲之说,若喻人身而言,三界即三丹田。
下丹田为欲界,中丹田为色界,上丹田为无色界。
人若守旧于三丹田,则精炁神存上中下三丹田之境,真人游于三界,若得三丹田,神俱足则自然仙游。
以是经云:形神俱妙,与道合真。
《上清经》云:大罗天在三十二天上。
《灵宝经》云:三界之上,渺渺大罗,大罗之境,惟有三清宫阙。
莫不上圣高尊游于其上。
学道人若先修行家,保恪守于三元神,三元神俱备,得意仙游,游行三清之境,出入金阙之前,朝拜太上、得为真人。
故曰:升入金门。

(50)左玄真人曰:左,指阳。
玄,指一。
左玄是道君之号,得一真人,是立其旁边阴阳一的意思,以是称左玄真人。
左玄真人号法解,大慈大仁,多叨教分缘,下贱五浊,救拔统统、复归三境。
侍从尊慈,太上保之,称其名号。
学仙之士,但能存一守于阴阳二炁,则为真人。
作甚守一,一者,道之本性,一为大也。
又云身也,以是《西升经》云:爱人不如爱身,爱身不如爱神。
爱神不如舍神,舍神不如守身,守身长久长存。
学人未玄微,但且护形,爱炁轻物,贱名思考不惑,则血气和平,如此即其一可存。
阴阳二炁,即坎离之用,故谓为真人之身,然后朝于太上,皆得为道之臣也。
上则参于三境,下则游于十方,开导众生,教养未悟,引接群生,普令得其道,此即为真人之所作也。

(51)学道之士,持诵此经:持诵,依本曰读,离本曰诵,学道之士,若能解心正,道念不退,依法奉修如对太上,行住坐立,常持专一,是谓诵经。

(52)即得十天善神,推戴其神:十天,指八方和高下。
《分缘经》云:每月十直斋,各有善神直日,也为善神。
且人有三业六根,身形之业,故有十恶。
(十恶,指淫、杀、盗、贪、妒忌、恚、恶口、两舌、妄语、绮语。
),(十善,身不妄动,心不妄动,意不妄思,性不妄乱,耳不妄听邪声,口不妄语绮语,目不妄视邪色,鼻不妄受邪秽,舌不妄食邪味,识不妄受于惊怖)十善既生,十恶自灭。
乃得真圣相护,此句言学道之士心常念道,持诵真经,即得善神推戴。

(53)然后玉符保神,金液炼形。
形神俱妙,与道合真:玉符,指玉皇之符。
令人学道,功圆行满升入仙阶,先得玉皇符命,然后升仙。
玉符于身而论,可明中元之事。
(中元,指心。
)学人之心,若能安静,自然无染于尘垢,寂静而保固形神。
上等之人,悟炼金液之道,以固形质。
中士未悟,身外求乐,合和修炼,以宁性命。
若论出入之道,亦先固形体,然后养于神识,而形体固,形瘦力倦。
神者,为彼之主,主安则外固,如果世之屋宅,无人则不能全。
内外之事,也是这个道理。
故经云:我身乃神车,神之舍,神之主。
主人安静,神即居之,躁动神即去之。
又说神生形,形成神,形不得神不能自主,神不得形不能自成。
形神条约,更相生更相成,这是表里相应之道。
又说:神常爱人,人不爱神,神常爱人,愿其人生,人不爱神,为心所忧。
心也是神,其神名叫灵童,能恶能善,能昧能明,能喜能怒,能正能邪。
使意马如风,驱心猿如箭疾。
巧生千种,机出万端,皆在此神。
《内不雅观经》云:心即是神,非青非白,非赤非黄,非大非小,非短非长,非曲非直,非柔非刚,非厚非薄,非圆非方,变革莫测,稠浊阴阳;大包天地,细入毫芒;制之则止,放之则狂;寂静则生,浊躁则亡,人能寂静内修至道,制伏其心,心既安静,其神则生。
神生则形固,形固成神,神藉形而成,形藉神而生,形神相藉,安静修功,形固神全。
以是说:形神俱妙,内外相应,自然与道合真。

(54)正一真人曰:正,即真。
一,为大,也指心。
心是南方太阳之象,原处北方。
因何太阳处于北方,为坎离中有一画,故为一阳,是谓心。
一是阴中阳位,二是阳中阴位,此是五行反复之理,阴阳变革之用,是谓正一。
正一真人,指汉天师,姓张,讳道陵,今为三天算夜法师,位任正一真人,又为三清度师,居圣真之位,曾炼五行,修功为国,扶衰救苦,除害兴物,利济庶民,功圆行满,超凡成圣。
位居高上正一真人。
人若能修炼其心,自然关府通泰,神和气畅,皆由正一之事。
张天师流传下来的有正一斩邪三五飞步之道、铜符铁券、金丹宝经、窍门灵章、二十四阶品录等。

(55)人家有此经,悟解之者,灾障不干,众圣护门:家,此指身。
经,指心。
真人曰:家有此经,若能悟解玄微,寂静身心,修行念道,持诵不退,即得众圣神人护卫其门,即得神人护门则灾障不干于家庭,邪魔无犯于住止,皆因主人寂静,故得神明护门。
内比喻则家犹身,心为经。
人能寂静行其至道于心,则谓之有此经。
悟,即觉。
达,即解。
通,作了。
觉了则谓心有经。
无经则未悟解,故有灾障,烦恼所生,若心了达,则无烦恼。
烦恼既无,自然寂静。
灾障不生,故不干。
众圣护门,意思是指人身中有三万六千神,左三魂右七魄,身有一万二千形影,体有二万四精光,五脏六腑,二十四神,耳眼口鼻皆有,逐一各有宫阙所居,人若寂静,众神归身,各居宫阙,故云:众圣护门。

(56)神升上界,朝拜高真:神,即心,道典云,聪明正派谓之神,阴阳不测谓之圣。
故云心灵则道降,道降则神灵,神灵则圣。
神明既圣,即可升。
(升,登)。
升登于上界。
(上界,三界之上,三清之境大罗天)。
人能保精养气,爱神调和于元气,补充于脑,烹炼神水,变革精神,神气若全,即得上升三界,朝礼太上高真,凡学仙之士,所说朝元,即有二种,一论天地,二论人身,即明三丹田,且三界朝元者,即上元、中元、下元。
上元上应玉清始炁所化,号天宝君,理玉清圣境清微天,总一十二部圣行之经,为洞真教主,下于人身中为上丹田。
脑宫也号泥丸宫、帝君以主于炁。
中元者,上应上清元炁所化,号灵宝君,理上清境禹余天,总一十二部真行之经,为洞玄教主,下于人身中为中丹田,心府宫,帝君主于神。
下元上应太清玄炁所化,号神宝君,理太清瑶池,大赤天总一十二部仙行之经,为洞神教主,下于人身中为下丹田,炁海肾宫,帝君主于命,此三元、三宫、三宝,天地得之以成,失落之以倾,人生得之以生,失落之以去世。
故《黄庭经》云:一身精神慎勿失落。
故要保爱。
又云:神仙羽士非有神,积精累炁以成真。
此句言,凡学道之人,若能利用精华,存想神炁,朝拜三元,修功不退久而行之,得意真道。

(57)功满德就,相感帝君。
诵持不退,身腾紫云:功满八百,行满三千。
(功行,此指修炼的功行。
)学人若能行胎息之道,日行八百,即可以仙游,功行感应,自然升举。
古德云,功圆行满升为金阙之臣,独步玉京之上道。
学人若能专守三宫,朝拜真元,百节阙府,自然通泰,万神和畅。
相感帝君,指既存守三元,三元各有帝君,诵持不退,则心念正道。
身腾紫云,指内不雅观之道,乃有正说,人有五脏属于五行,人若修炼五行真炁,传于五脏,故为实腹,五脏真炁既成,自然尸解,出有入无,变革清闲,存亡恍惚,此为得道之中也。
紫云,指五脏真炁结成,紫云乃是上天诰命之炁,故凡得道之人,皆是乘云而去,上升三境,朝拜太上高尊,以表得道人证于尊贵之貌。
此句言至心修道一定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