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有媒体宣布,近日,有不少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发布“旅游互换住房”等帖子,探求与自己旅游操持相反的网友,以互换住房,节约开销。由于价格亲民,形式新颖,这种模式吸引了不少年轻网友。有网友称,互换住房,还能交朋友,这个过程中能收成很多快乐。
网友发布的旅游互换住房帖子。图片来源:羊城
当然,除了互换住房以外,此前也有网友在假期期间与其他网友互换家乡特产,以填补无法亲自游览品尝的遗憾。网友称,互换特产既可以品尝各地美食,还可以结识很多异地朋友,可谓是一石二鸟。还有人指出,这种共享模式以信赖为根本,以互利为目的,只要把握得当,完备可行。
网友发布的互换特产帖子。图片来源:中国消费者报
互换住房、互换特产这类社交模式确实受到了部分人的青睐。不过也要看到,这类模式虽然本钱很低,且能让网友们享受到更为真实的当地生活体验,但个中的风险隐患也不少,比如陌生人住进家中,涌现物品丢失、发生意外等情形,互换特产的对方并未回礼等,这些都是须要面对的现实问题,不得大意。
从法律上说,互换住房、互换特产这类社交模式面临着哪些风险和隐患?先说互换住房,在重庆市大渡口区公民法院法官刘勋看来,其面临的第一个隐患是安全问题。从目前看,互换住房一样平常不须要押金,也不须要签署任何协议,而普通居民并不具备联网公安机关查验其他居民身份的能力,也不具备甄别身份证件真伪的能力,因此住户也不是必须要登记身份信息。在这种情形下,让陌生人进入私人住宅,可能会诱发盗窃等刑事案件,给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带来风险。
第二是个人隐私透露的风险。双方互相交换住处利用,意味着双方将彼此的真实个人信息包括姓名、电话、详细住址、钥匙密码等都交给对方去节制,对方能够进入自己的私人住处进行住宿,对自己的房间布局、私人物品等清楚知悉。如果对方随意翻看交流者的私人物品,乃至拍照录像上传网络,无疑会陵犯交流者的隐私权。
第三是易引发民事轇轕。互换住房涉及财物危害等民事问题,如果没有签订规范的书面条约,双方可能会由于入住的韶光、人数、水电、价格等产生轇轕。同时,私人住宅的生活举动步伐可能不同于酒店宾馆,也随意马虎发生住户无意破坏举动步伐的情形,从而引发民事轇轕。
而对付互换特产而言,则可能涌现产品质量问题和食品安全风险,如果因食用陌生人寄来的特产导致身体不适,可能还会发生民事轇轕。除此之外,由于互换特产须要向陌生人透露个人地址及联系办法,这也涉及个人信息保护问题。而更值得当心的是,部分不法分子打着“互换特产”的旗号强买强卖,乃至进行诱骗活动,使原来贴心贴腹的互换活动变了味。
由此来说,看似很美好的互换住房、互换特产,实际上并非想象中这么大略。那么,我们该当如何对待这种征象呢?
河南省南召县公民法院法官史洪举认为,既要看到此类社交模式双赢的社会效果,也要充分认识面临的法律风险,不能一刀切地予以反对、禁止,要充分理解民生诉求,在如何有效戒备各种法律风险高下功夫,同时探索建立符合此类社交模式的法律性操作规程。以互换住房为例,比如可以由网络平台向互换双方进行必要的风险提示。房东应负责核实住客的真实身份信息,签订相应的书面协议,对双方的任务和责任作进一步明确,尽到相应的安全保障责任。此外,如果碰着不诚信的交易行为,该当主动采纳方法,保护自己的权柄。
互换住房、互换特产这类社交模式从某种程度反响了当下"大众年夜众对普惠做事更加多元化的需求。该当看到,随着当前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大众年夜众旅游出行的本钱在不断增加,这类社交模式也由此涌现。虽然说其能够互利互惠,且有助于促进各地的文化交融,充分展示家乡特色,但个中的风险隐患绝不容忽略。对此,须要有关方面负责研判,如制订干系的规则,勾引干系行为合法合规,尽可能地降落此类社交模式的风险,同时,勾引干系行业的经营者规范经营,强化社会任务,不能眼里只有利润没有消费者,要避免节日变“劫”日。如此,方能让广大消费者在此类社交模式中更加安全、更有保障。
末了,法报君提醒欲体验互换住房、互换特产的网友,要对其保持理性谨慎,在憧憬并享受“诗和远方”的同时,应确保自己的行为合法合规,并看重自我保护,避免涌现不良后果和法律轇轕。
作者|法治日报全媒体 林楠特 常鸿儒
来源: 法治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