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倦了城市里汽车的轰鸣声,就特别想逃离上海这个喧闹的城市,这时候第一想到的便是我的故乡:潺潺的小溪,绿树葱葱的山间小道,茂密苍翠的竹林以及如水墨画般的徽派建筑,着实令人神往。

  对故乡美好的记忆是从回去的路上开始的,当车子开进蜿蜒的山路时,泥土的气息中夹杂着青草的芳香从车窗的缝隙中扑面而来,我喜欢这种大山的味道。透过车窗,一束阳光轻轻地泻在我的脸上,我喜欢这种温暖的感觉,此刻我的人被大山拥抱着,我心被大山充斥着,大山的味道弥漫在整个车厢里,我仿佛嗅到了故乡的味道。

记忆中的故乡作文1000字 知识百科

  回到故乡太爷爷家已经快十点了,夜晚的乡村寂静而恬舒,似乎没有白天的活力,但月亮那一层如流水般的柔光,也是带有温度的。白天旅途的颠簸让我很快进入了梦乡。甜蜜的梦中传来了太爷爷的《沙家浜》。

  这时,太爷爷教我第一次唱戏的情景又浮现在脑海中,太爷爷唱一句,我跟着唱一句,整个小院里弥漫的都是我们唱戏的回声。虽然我不懂那些咿咿呀呀的叫喊有什么美感,但太爷爷那忘我地吟唱,让我陶醉,他还时不时地做着一些动作。这时太姥姥兴致也上来了,字正腔圆地接了上来,太爷爷和太姥姥幸福地一唱一喝。午后温暖的阳光照在二老身上,颇有沧桑感,但却让我沉醉。

  “怎么样,精彩吧?”二老不知什么时候停止了对唱。可能是年纪确实大了,都开始喘气了,“在这里多待几天吧,过几天有游灯会,到时候特别热闹!”

  接下来的日子里,游灯会成了我最美的期待。这一天终于到了,我匆匆吃完外婆为我准备的长寿面后,赶紧去领灯。领到灯后天色便有些暗了,村子里大大小小的游灯像萤火虫一样在昏暗的夜色中穿梭,虽不比上海夜晚大街上的灯火通明,却也着实壮观。领队的人在队伍的前头敲锣打鼓,并背着一个大火炉给大家照明指路,方便后面尾随的游灯者走路。而后面的尾随者呢,也笑眯眯地跟在后面,有的玩弄着手中小巧精致的小油灯,有的眼睛看向四处热闹的小巷。印象中我们油灯的队伍足足排了有200米长,祠堂里甚至容不下这么多人了,于是只好提前进行游灯。村庄里,我们一群小朋友提着小油灯,向路人招摇着,笑着。黑夜中闪烁的灯光,若隐若现,美丽而又梦幻。

  游灯的终点站在戏台下。唱京剧的演员们居然是我的小伙伴们,他们的脸上都抹上了油彩,淳朴的小脸上绽放着纯真的笑容。然而更令我吃惊的不仅仅是这些小伙伴儿,人海中还有太爷爷的身影,他正在忙着彩排,我想冲过去观看,可是被结结实实地挡在了外面。

  这些小伙伴儿们有的身着金碧辉煌的衣裳,有的带着及腰的长胡子,大家刚开始穿上戏服时可能还有点羞涩,一开场便立马进入了状态。字正腔圆,五音不乱,令我对昔日一块玩耍的小伙伴们刮目相看。

  戏台下人山人海,不知不觉我发现我已经被挤到了人群之外。人少的地方则有各种小摊。我买了一串冰糖葫芦,啃着香甜的糖葫芦,享受着太爷爷和小伙伴们的演出,不知不觉的已到了深夜。

  回到家里后,外婆正和邻居谈笑呢。

  “玩得可开心呀,小客人?”

  “爽爆了!”

  “你饿吗?要不要去我家吃宵夜?”邻居的老奶奶笑眯眯地问我。

  “不饿啦。”我诧异地转过头准备洗漱睡觉。在身后听见老奶奶说:“你家孩子是有多饿呀,我看她还在戏台前面饿得啃冰糖葫芦啃的可香了。”其实这里的冰糖葫芦的并没有上海的种类多好吃,但是我更喜欢这里的味道。

  随后听见外婆爽朗的笑声,我也忍不住笑了。笑声和戏台传过来的歌声萦绕在一起,伴随了我那一整晚的梦乡。

  篇二:记忆中的故乡

  对故乡,我一直认为,只有能闻到泥土芬芳的乡下,才能算是真正的故乡,因为根始终离不开泥土。然而,我的出生已经离开了乡村。如今,偶尔我望着泥土里蓬勃生长的野草,会心生一种遗憾,我已没有一个真正意义的,属于乡村的故乡,一个乡土味道浓郁的故乡,一个可以让自己自由亲近的故乡。所以,我羡慕周围人偶尔能到乡下的故乡走走,清明时能到故乡祭祭祖。

  我其实也有这样的故乡,那是在很小的时候,记忆中的故乡被我亲切地称为“老家”。那时,每到放假,爸爸、妈妈带我回老家是我最开心的事情。老家离我城市的家并不太远,可对于我,能坐着汽车或火车回老家,是多么盛大的节日,提前几天,我便会欢欣鼓舞起来。

  老家有我的爷爷、奶奶,有我总是分不清辈分的伯伯、叔叔,一只大黄狗和一群大白鹅。家家户户都有院子,土胚或石头砌的墙。记得一次去看爷爷,一进院子,几只大白鹅伸长脖子“嘎嘎”地朝我奔来,我吓得左躲右闪,还是被鹅紧追不舍,不由得“哇”地哭了起来。爷爷听到动静推开两扇木门,走了出来,连撵带吆喝赶走了鹅,边笑着说:“不怕,来客了,他们新鲜,迎接你哩。”惊魂未定的我却觉得它们伸长脖子向我奔来的样子不是迎接,而是攻击。从此害怕鹅。一次妈妈带了几个鹅蛋回来,我看到那硕大的蛋,青青的壳,有点粗糙,大得让我不可思议。妈妈给我们炒了吃,味道远不如鸡蛋那么香。现在,我也只是喜欢吃鹅肉。

  爷爷、奶奶头发都白了,在我眼里,他们是慈爱、善良的化身。每次回老家,他们总是能给我变出各种各样好吃的:几颗硬糖、红枣、花生、柿子、橘子,还有那带着柴草味道的香喷喷的小米粥,那是用一个很大的铁锅在一个大灶台上煮的,后来再也没吃到味道这么纯香的小米粥了。

  那条大黄狗我也印象很深。我原来是怕狗的,但只是不怕爷爷家的大黄狗,仿佛它也是自家人似的,相信它也这么认为。我对它很好,有吃的总想着它。一次吃饺子,看到它在自己的窝边冻得缩成一团,就把自己碗里的饺子拨了一半给它,被爸爸看见,还怪我太不爱惜粮食,因为当时饺子好像是只有在过节时才吃的奢侈品。大黄狗知道我对它好,也喜欢跟着我,跑起来时,它卷卷的毛茸茸的尾巴在身后一上一下地颠着,很神气。记得我从老家回家时,它顺着河堤追着我跑,直到我们越走越远,它也变成一个小黄点。我小小的年纪,还从未经历过那样的送别,至今难忘。那以后回老家很少了,等我再大点,快小学毕业的光景,听老家来的人说,大黄狗疯了,跳到河里淹死了。我偷偷地流泪了。那次送别,竟是我最后一次看到它。

  离开城市的家已十多年了,儿时的故乡就显得更遥远了。爷爷、奶奶都去世了,父辈们也老了,极少来往。我多少年没回去了?也不知回去有何意义?但,奇怪的,突然就这么想起了故乡。一位诗人说:“记忆中的故乡永远要比眼中的故乡更令人心动。”我想,是这样的。

  篇三:那里有我记忆中的故乡

  那个记忆中的小镇,是我的故乡,那里的景色,在我眼中,总是很美的。

  春冬之时,空气与严寒紧紧纠结,难舍难分,连带着日轮也不甚晴朗,我家楼下是整个小镇最大且唯一的公园,其中花木,是数也数不清的,它们在这个模糊了的季节,不知该固守着冬日的陈旧枯槁,还是披戴上春日的绿意欣荣。广场上的树形单影只,在飒飒的风中无可依靠,比林间的更显衰败;花倒是争气些,点出了些许颜色,却终究只是些许,算不得盛大。

  待到春意浓时,鸟雀归来,鸣声丝缕,轻柔地点破了世界结成的茧,于是茧中生出另一番青碧于斑斓,人们都说这里的春天总有些迟,压抑了一个冬天又几个春日的花木们,总算盼得时机,得以舒展,因而更显浓艳,爷爷养在盆中的不知名的花木,也开着些,褪去了往日的残破。

  转眼已是盛夏。烈日当空,大地焦灼,似是蒸腾着无形的火焰,爷爷的身躯有些佝偻,却依旧麻利地把花撤进屋内,等过了午后再放回去。草草吃过晚饭,待到公园热气散去,天尚明朗,便下楼去散步,夏天的这时,人总是多的,天要是再暗些,公园里的灯便亮了,此时的人更多,若不愿走动,就择一条长椅坐下,看着路灯投下的光影。与天上繁星相映,此景,也是极好的。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清风渐起,飘零了树上烫金的叶,落地归于尘土,阳光明媚却不温暖,光线穿过树叶,丝丝缕缕洒下来,似母亲的手轻柔而平和的扶摩,更加偏远的稻田里,飘出丰收的气息,稻谷在清风中逸散了的丝缕清香,沁人心脾。

  到了年末,热闹却冷清的时候,只能看见大街上的一片萧索,但屋内却融进了暖意,炭火的气息糊湿了双眼,炉火中蒸发的不知是眼泪还是深深的乡愁与思念。门上贴上了大红的春联,烫金的字体似游龙,锐利锋芒。厨房内,菜刀与砧板磨合出的鼓乐合着爆竹炸裂的轰响,又加入了点燃天空的璀璨烟火。冬日里的声与光交织挥洒,谱成恢弘的乐章。

  而后,一家人聚在一起看春节晚会,蘸着辛辣或酸香的酱料吃饺子,还有大人们欢笑着进行的牌局,一切都平凡而市井,但这,正是冬日最最盛大而渺小的温情。

  每每回忆至此,眼睛总有些模糊,感觉别有一番滋味霎时间涌上心头,转眼已是许久,我极少再见此情此景,很少再踏足这片故土,也鲜有空闲之时再回望往昔画面。

  后来再回去,正值小镇翻新,有些事物已变了样,找不回来;更有甚者,早已同风沙一起作古,但在我心中,小镇永远是曾经的模样,对小镇最原始最深刻的印记,便是似铁铸的,怎么都割舍不了。

  我永远知道,在我记忆里,在我心里,永远有我的故乡。那里有我记忆中的故乡。

更多记忆中的故乡作文1000字的相关文章请关注美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