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雷达兵有点神:他把屏幕算作人脸,一看便是14年
中国军网 武千妍 孙智英
军旗正红 | 刘伟修:他不是齐天算夜圣,却有“火眼金睛”
2017年10月26日,中部战区空军某雷达旅,雷达操纵员刘伟修接管媒体采访。中国军网 孙智英摄
深秋十月,暑意已全然褪去,丝丝凉意和习习秋风笼罩着京畿大地。
一行驱车赶往中部战区空军某雷达站。
进到营区,透过车窗向外望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几名穿着陆军作训服的官兵。
我们本日采访的主角不是空军吗?车上一行人都一脸迷惑。
原来,偌大营区,一分为二,一边是陆军航空兵,一边是空军雷达兵。
站在雷达站的营区里,时时传来直升机的轰鸣声。一陆一空,一动一静,相得益彰。
攀谈间,该雷达站操纵员刘伟修走进我们的视野。
名誉全身。靳海军摄
不仅要当兵,还要当“一号班”的兵
出生在革命老区江苏淮安,刘伟修是听着抗战故事终年夜的。小学时,学校组织夏令营活动,他在黄花塘新四军军部旧址看到了当年革命前辈大胆战斗的场景。高中那会,他最喜好的便是迷彩服和军用胶鞋,为能拥有一身迷彩服,他不惜把炊事费省下来买衣服。
守望长空。 靳海军摄
2003年12月,刘伟修一脚迈进了军营。
想象着成为金戈铁马的坦克兵、翱翔空天的翱翔员、大胆无畏的反恐卫士……不承想,新兵下连,刘伟修被分到了空军雷达站。
当地面上的空军能干出啥名堂?得知自己成为雷达兵的那一刻,说不失落望是假的。况且,屯子兵出身的刘伟修从军前基本没有打仗过打算机这个“高科技”,打字还是用的“一指禅”,这对付雷达兵来说,切实其实是个硬伤。
4个月跟班演习后,眼看着同一批从军的战友们一个个都单放值班了,但自己还差得远,这时候他以为面子有些挂不住了。
负责打消雷达故障。 靳海军摄
“刘伟修,你个孬兵!
” 在刘伟修一次考察垫底后,卖力跟班带他的老班长李玉树当着众人面刺了他一下。
从那往后,刘伟修卯足了劲想遇上大伙的进度。别人演习时,他也演习;别人安歇时,他还演习。均匀每天要在值班方舱里待八九个小时。不久,他也单放值班了。
光单放值班还不足,刘伟修这回又盯上了“一号班”,由于他听说那里面都是精英,连队有大项任务时,都是“一号班”上。他暗下决心:我迟早也是个中一员。1年的韶光里,刘伟修逐日苦练操纵技能,终于得偿所愿。在同年兵里,他虽是末了一个单放值班的,却是第一个进入“一号班”的。
学习研讨。 靳海军摄
一次非常空情上报,让他一夜成名
“谁值的班?刘伟修是谁?”
2013年5月,被上级领导点名表扬的刘伟修一夜之间火了。
那天,他像昔日一样上机值班。
雷达屏幕上,上百个芝麻粒大的亮点在普通人眼里毫无章法,但在刘伟修看来却都会说话。
刘伟修目不斜视地盯着屏幕。
聚精会神。靳海军 摄
“这个亮点不正常!
”一个回波亮点闯入了刘伟修的视线。他的声音冲破了沉着。
当雷达基线扫描完第二圈时,刘伟修得出结论:这是非常空情。随即抓起电话迅速向上级报告。
就这样,刘伟修成功处置了一起“低慢小”违规翱翔情形。若不是他及时创造,很有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这一“报”,留下了一段奇谈。
刘伟修也因此荣立二等功。
一样平常的雷达操纵员都要等雷达基线扫描五六圈时才敢上报目标,刘伟修却在扫描两圈后就抢报,他不怕出错吗?要知道,立功和处罚可能就在一念之间,错报带来的后果可会让数千人白忙活一场。
守望长空。 靳海军摄
说到这儿,刘伟修给讲了个故事。
那会儿,他刚上岗不久。一次值班时,溘然创造一个不明空情。报还是不报?报,会不会判不准;不报,真是敌情怎么办?经由再三确认,他才上报。终极,比首点情报晚了3秒钟。这次经历让刘伟修意识到,对付雷达兵来说,韶光不雅观念非常主要,1秒钟的偏差就可能旁边战役的胜负,因此必须抢报第一点。
抢报,意味着担当。为了这份担当,必须有充分的实力和自傲。一组数字为证:从军14年,刘伟修值班近万次,处理空情超过100万批次,未发生一次战备差错,优质空情率达100%。
有人说,刘伟修的目光好比孙悟空。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尚需老君炉的淬炼,可以想象,刘伟修在平日里要付出多少辛劳。
精心排故。 靳海军摄
雷达屏幕就像人的脸,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2013年末,间隔刘伟修一“报”成名后半年韶光,又是一次值班。屏幕上,一个回波亮点一闪而过,刘伟修瞬间锁定。他迅速判断目标为非常空情,并立即上报。后上级通报,刘伟修创造得很及时,若再晚几分钟后果很严重。
又抢报了第一点!
此后不久,刘伟修又接连成功处置了多起非常空情,荣立了一等功。
问他值班有啥诀窍?
刘伟修想了一下,说也没啥特殊的,便是多练,还得喜好这一行。他把值班比作上沙场,每次碰着不明空情就以为很愉快,就想赢。
深挖装备潜能。 靳海军摄
关于雷达,刘伟修还有一个很形象的说法。他说雷达屏幕就好比人的脸,每天看这张脸,溘然有一天,脸上长了个痘,很随意马虎就会创造。这也算得上是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吧。
采访中,随刘伟修来到他和战友们平日事情的值班室。与其说是值班室,更像一个集装箱。本以为会是大楼里的一个房间,没想到是孤零零坐落在一片空地上的小屋。
小屋空间仅有三平米旁边,能容纳2-3人。在这个封闭狭小的空间里值班,一坐至少3个小时。问他以为辛不辛劳,他倒挺乐不雅观,说参加全军青年范例走基层活动时,看到航空兵的方舱更小,只能坐一个人,每个岗位都有自己的辛劳。
雷达兵何尝不辛劳!
为了防止屏幕反光,值班室内不能有强光照射,光芒比较暗,加上永劫光坐着,很多战士的视力、颈椎和腰椎间盘涌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
椅子上垫几本书,便于身子前倾,两眼距屏幕仅20厘米,这是刘伟修值班的标准姿势。刚开始时,由于两眼瞪得溜圆,常常流眼泪,韶光久了,眼泪都流不出来了。刚从军时,他的视力是150度,现在已经上涨到450度。
天网密布。 靳海军摄
他有一股钻劲儿,曾给500余位主官上课
“咚咚咚”,凌晨1点,雷达技师谭慧文被一阵迫切的拍门声吵醒。
开门一看,是刘伟修,来请教一个装备上的问题。
“这都凌晨1点了,你小子只知道问问问,也不看看韶光!
”
虽然嘴上责怪着他,但谭技师一看刘伟修客气求教的眼神顿时没了脾气。
谈起这件事,刘伟修笑说,可能是怕他再三更半夜跑去拍门,老师傅们现在都很乐于给他答疑解惑。
刘伟修确实有股让人不得不服的研讨劲儿,看他的学习条记就知道。
帮带新同道。 靳海军摄
十几万字的学习条记和翻得面孔全非的专业书本,让旅情报站博士刘志成连连感叹:“本领不会凭空而来!
”
有没有听说过士官给主官授课?刘伟修就做到了。
两年前初秋的一天,刘伟修走上讲台,台下坐着500余名各级主官。
他是那期培训班唯一的士兵授课人。让一绅士官给全区主官授课,在当时也是第一次。
现在,刘伟修已去过二十多个兄弟单位授课,上至军种机关,下至排班营连,听过他报告的战友已有上万人次。
仿照演习一丝不苟。 靳海军 摄
面对四次走留决议,他每次都和家人说“再干两年”
从军14年,刘伟修曾有4次站在部队和地方的分岔口前。
看着身边的同年兵一个一个离开,加上不少企业也向他抛出“橄榄枝”,刘伟修有点纠结:“战功章已经拿了很多了,要不要回去陪家人?”
他是家中的独生子,父母身体不好,女儿也尚小,百口的重担落在了妻子一个人身上。刘伟修说,自己最亏欠的便是家人。夫妻二人一年见面的韶光加起来还不到3个月。这样一个提起雷达来侃侃而谈的壮汉,在谈到自己妻子的时候竟酡颜起来。
可一想到要走,刘伟修的心里却百般不舍。放不下,真的放不下。
守望长空。 靳海军摄
每次他说服家人的说辞都是“再干两年”,而每次真正到了当时说好的韶光时,他又“变卦”了。
实在,家人懂他。
他说,既然成为了军人,就必须懂得先有“大家”才有“小家”的道理。“只要组织须要,我乐意在部队干一辈子。”
对付刚刚结束的十九大,刘伟修说他每天都在关注。“学习贯彻好十九大精神,就要扎根基层,立足本职岗位,把自己的专业技能练精,提高自己的备战打赢本领,完成好上级授予的各项任务。”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习主席的话对广大青年官兵来讲是一种嘱托、期望,更是一种鞭策。作为青年官兵,生在一个美好的时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发展环境,就要牢记领袖的嘱托;作为雷达兵,更要有一股韧劲、狠劲和担当精神。”刘伟修说。
采访结束离开营区,脑海里始终浮现着一幅画面:一只矫健的猎鹰盘旋在天空,目光如炬,望着猎物,伺机出动……
守望长空。 靳海军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