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当你真正来到这里,看到了他们真实的存在状态,感想熏染到凝练在他们身上的那份历史厚重以及那凝集着古人聪慧的建筑布局与艺术美的时候,你不得不为之感叹,并极其想要用笔墨把他们保存下来,呵护下来,让他们的光芒仍活在永恒的笔墨里。
虽然现在已经加大了对这些古迹的保护,但比较于那些“堂而皇之”的仿古建筑,还是要落寞太多。

我们便是这样一群爱行走在山野间,去创造与探索的人,并将这些创造用笔墨和图片负责地记录下来,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看到它们理解它们,让它们的沧桑能有人懂,让它们的落寞能有人怜。

石家庄井陉一座因唐僧晾经而得名的山岭隐藏着两千年秦皇古道 汽车知识

在上一篇文章中写了徒步土门关的所见所感,沿着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秦皇古道从东土门走到西土门,一起见证着那段历史。
这篇文章将走出土门关,连续沿着秦皇古道的足迹西行。

出西土门来到灵岩路,沿着灵岩路的方向连续向西,在石太高铁桥下面,一条掩映在灌木丛中的小路涌如今我们的面前,小路两侧被密密麻麻的荆条树所遮挡,紫色的荆条花像星星一样碎碎地散布在路旁。

小路由大块的厚厚的不规则的石头铺筑而成,这些石头一看便是经历过一番经久经年的踩磨,石面光滑如砥,有的上面还有深深的印痕,这条路便是我们这次要探寻的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秦皇古道。

如今这里是各处蛮荒,只有这满地的“羊粪”见告我们这里仍还有人行走,一个牧羊人和他那一群羊成了这条古道上唯一的过客。

沿着古驿道连续西行,穿过石太高铁桥,一起曲径蜿蜒而上,来到一处山岭,面前涌现了一处石拱门,拱门上嵌有一块石匾,上书“陉山界地”四个字,这预示着我们出了鹿泉界,来到了井陉界内。

石拱门另一壁上也有一块“石匾”,上面写着“关帝阁”,驿道上建阁一样平常为瞭望之用,该当为两层构造,看这“新鲜”的样子,该当是这几年在原址上重修的。

在“关帝阁”旁,有一块仿似“鱼”形状的石头,深深被“削”出来的一个圆洞成了这条“鱼”的眼睛,这圆洞该当是古人插旗杆之处,这阁和这洞也印证了这条古驿道上此处曾有人驻守。

“关帝阁”南侧有一座小庙,庙旁的一棵古槐甚是“威武”,这棵古槐为国家一级古树,树龄已有2600年。
在这条古驿道上,目前保留下来的,肉眼可见的,它该当是最古老的了。
百姓在古树上束以红布,祈福安然。

连续西行,前面有一座“文昌阁”,它与刚刚经由的“关帝阁”一西一东遥相呼应。
“文昌阁”旁也有一棵束着红布的古槐,但看上去这棵古槐的历史没有“关帝阁”处古槐的悠久,但同样枝繁叶茂。

在“关帝阁”与“文昌阁”之间,是这座山岭的顶部,也是最为平坦之处,这里曾经是一座小城,“关帝阁”与“文昌阁”便是这座小城的东门和西门,此处是西入井陉的第一处“繁华商业街”,驿道两侧分布着大约20多家石头房屋,他们曾给无数过往的商客供应了住宿和用饭的便捷。
这里曾经该当也是灯红酒绿、人流攘攘,如今一片惨淡,房屋都已废弃,只剩下断壁残垣,成了羊儿们栖息的“羊圈”。

穿过“文昌阁”连续向西,沿着古驿道之路开始从山岭上缓缓下行,这时驿道变得有些陡峭,南侧是峭壁,北侧是石壁,想象古人临渊开凿这条古驿道时之困难。

峭壁这侧下面,如今是从河北通山西的307国道,国道上飞速奔跑的车辆带起一阵阵尘土。
看到国道上的繁忙景象也能想象一下,在没有这些近当代交通工具之前这条古驿道也是何等的繁忙。

临崖一侧,用大型石条砌筑成了一道“挡墙”,在两个相邻的石条连接处凿出“燕尾槽”,听说是在这些“燕尾槽”中贯注熔铁水,以加固这道“挡墙”的坚固。

在驿道的下坡路段,隔几米就有一道这样的石条横在路上,这是为了防止车辆爬坡时溘然下滑所设置的,越是陡峭的地方,石条的间隔越短,石条的数量越多。
这是古人履历的所得?还是古人聪明的预见?

古驿道上还可以看到这些能干的车辙,还有像“畜生蹄子”的小坑,这些岁月的痕迹给我们展示了一幅画卷,在颠簸的山路上,一头小毛驴拉着车前行,而他的主人正在唱着洪亮的山歌,歌声在山间飘荡!
给寂寞的旅程增加些乐趣!

从岭上走下来便是井陉下安村落,驿道旁的一户民宅外墙上嵌着一个石碑,是这条古驿道的“重修道碑”,上面大致的意思是说:“井径县东五十里许,有下安村落。
村落东有仰字岭,岭有大道,三省通衢,集资开修。
石砌路,铁串揽,欲坚久也。
无奈年深日远,风雨摧残,人屡有坠崖之害。
吾乡刘卜正,目睹心伤,邀集乡议,倡施大铺,行人踊跃乐施,共襄善举。
择日兴功,宜开者开,宜修者修。
越半,虽黑夜亦无坠崖之害。
功成为序。
重修韶光为光绪三十二年仲春下浣(即农历仲春下旬)。
”临崖一侧,用大型石条砌筑成了一道“挡墙”,在两个相邻的石条连接处凿出“燕尾槽”,听说是在这些“燕尾槽”中贯注熔铁水,以加固这道“挡墙”的坚固。

“重修道碑”上说的下安村落东的“仰字岭”,也便是我们刚刚走过的这座山岭。
根据乡民的传说,此岭上有大块平坦袒露的岩石,非常适宜做晾晒之用,当年唐僧取经归来,曾来此晾晒经文,因而得名“晾字岭”,后图高雅,又写作“仰字岭”,如今这里被称作“亮子岭”,这是文化的没落还是更方便不识字者?

至于唐僧来此晾经,一定是个带着乡民美好祝愿的传说,但是否真的有人来此晾晒过书本,我认为却是很有可能。
大概当年古驿道上有一运送书本的商队,不幸遭遇雨淋,而此处又非常方便晾晒,于是选此晾晒书本,而这样的事情又常常性发生,以是这或许才是真实的“晾字岭”这一名称的由来。

亮子岭不高(海拔只有203米)不峻不秀,也恰是以,当年当选做古驿道的开凿之路,也正由于这段古驿道被设置在山岭上,才未被毁坏,很好的保存了下来。
它所承载的始于秦朝迄于民国的这段古老的历史值得后人去敬畏去瞻仰,沿着古道,踩着沧桑,体会一下“古道西风、夕阳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