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马家船口”:交通靠自行车,走老江桥一趟一小时
俏丽的松花江北岸,有着有名全国的太阳岛、获过建筑大奖的哈尔滨大剧院,也有着独特的冰城地标——船厂社区。从舆图上看到,船厂社区所在位置,是松花江内一处呈三角形的半岛,它三面环水,西邻滨洲铁道线。
“哈船舶修造厂家属集聚地历经了近一个世纪的沧桑变迁,成为本日的船厂社区。”今年86岁的王瑞福老人见告,他和父亲都是船厂职工,他出生在船厂社区,也一贯生活在这里,对付这片小岛上的一草一木再熟习不过。
王瑞福说,上世纪40年代,人们把包括船厂社区在内的江北老滨洲铁路桥附近的一片区域统称为“马家船口”。上世纪70年代末以前,由于交通不便,船厂社区显得很封闭,“那时候很难见到汽车,见得最多的便是老滨洲铁路桥上轰鸣驶过的冒着白色蒸汽的火车。如果去江南,则须要骑自行车跨过老滨洲铁路桥,走一趟就得近1个小时,这段路不通公交车,遇上刮风下雨连个避雨的地方都没有。”
改革开放之后,船厂社区通了公交车,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觉得与城里人“接轨”了,“有公交车往后,随时可以去江南逛街。”船厂社区李女士说,老滨洲铁路桥变成“网红桥”,哈尔滨大剧院变成“打卡地”往后,只需步辇儿十几分钟就能过去。
曾经的“东北商船学校”:1926年建海军学校,后成为船厂办公楼
提及船厂社区,就不得不提坐落在个中的“东北商船学校”,这是哈尔滨在1926年创建的一所海军学校。“东北商船学校旧址是船厂社区最老的建筑。”今年68岁的杨嘉祥在船厂社区生活一辈子,他带着来到位于航务街4号的学校旧址。哈尔滨不可移动文物的信息牌上写着:东北商船学校旧址,1926年在哈尔滨创办的海军学校,是哈尔滨近当代文化史和革命史的主要实物资料。
看到东北商船学校旧址紧邻江堤,是一栋二层红砖楼,中式风格砖瓦构造,建筑的周围杂草丛生。据史料记载,东北商船学校从属于镇威年夜将军(指张作霖)公署及东北边防军司令官公署,办学宗旨为培养商船的专门人才。但校总则称,该校学生应编入海军军籍,是海军将校军官预备学校,毕业后可授少尉军衔。
杨嘉祥老人回顾说,上世纪50年代这栋楼是船厂的办公楼,后由于年久失落修,现在大部分屋子都在闲置。对付东北商船学校曾经的故事,也都在父辈中口口相传。“抗战期间,父辈们在哈尔滨船厂当学徒工。他们住的地方离东北商船学校不远,当时楼里驻扎的是伪满洲国的江上军,日本人很少。每天清晨,他都能看到江上军扛着枪出操演习的情景。日本屈膝降服佩服后,苏联红军开着兵舰来到江北船厂驻扎,大约过了一年,东北民主联军吸收了工厂,工人才陆续复工,这栋楼成为哈尔滨船舶修造厂的办公楼。”杨嘉祥说。
老船厂的辉煌:船只远销国内外,造出海内第一艘水翼艇
船厂社区是依造船厂而形成的,以是从这里唯一的陆路通道进入时,岸边时时能看到停靠的大小船只,耳边也跳跃着电焊声、马达声,仿佛诉说着这里船舶业的发展进程。
从船厂的档案资料里查到,船厂社区是我省最古老也是唯一的一家造船厂“哈船厂”出身处,始建于1928年,至今已有93年的历史。老船厂的历史是辉煌的,曾经建造的船只遍布我国的长江黄河珠江、还远涉过韩国日本,是我国东北地区内河造船领域面积最大实力最强的船厂。
“当时船厂建造的都是大船,建好一艘交付一搜,船从滨洲铁路线阁下的一条通道运走。”提及当年船厂的辉煌,86岁高龄的王瑞福如数家珍:那时候哈船厂的造船技能国内外有名,辉煌期间在全国各地设了分厂,接的都是天下级的订单。像海内第一艘水翼艇,海内最大的气垫船都是咱哈尔滨船厂制造的。
然而随着改革的大潮袭来,船厂遭遇了潮起潮落,现重新组建了哈尔滨北方船舶工业有限公司。
职工的幸福生活:人为高还分房,活多得干不过来
中午,来到哈尔滨北方船舶工业有限公司,午休的工人们三三两两地走出厂区,统一的工服、阵阵响起的自行车铃声,也将带回曾经的船厂光阴。
虽然已经退休,但船厂职工老杨常常会来厂区外溜溜弯儿。“现在都是年轻人,老工友们险些都退休了。”老杨见告,他退休前是船厂的焊工,父子两代都是船厂的工人,自己技校毕业后直接进了船厂接班,随着师父学手艺。
“操持经济时期的船厂在哈尔滨可是个好单位,那时候活特殊多、干不过来,还有外国订单,一加班单位就给发褒奖,食堂还给加餐红烧肉。当时普遍人为每个月十几块钱,船厂工人人为达到39.2元,算是高人为了。而且船厂还给职工都分了屋子,先分的几批是平房统一格式通透式,后分房的住进了小洋楼,别提多自满了。”
70后的青春:捉鱼打球满街跑、偷登大船仿照开航
厂区、办公楼、退休厂办、食堂……这些建筑虽然依旧在,但已显得有些迂腐。如今的老船厂虽已不复曾经的荣光,但当年的辉煌照亮了七八十年代生人的青春年华。
见到市民李响时,他正在和船厂的门卫商量要去厂里拍些老照片,未得到赞许进入让他有些沮丧。“听说要动迁,我特意来看看。当年我常常在周末坐船到住在这里的班长家打篮球,大厂的篮球场特殊宽敞,配有室外的公厕,篮筐时常换新,还免费供应开水,比赛完大家聚在一起吃自带的盒饭,别提多愉快了。”李响说,当时这里出行坐船,险些没有汽车,他们在这里满街撒欢跑,夏天还去江水里捉鱼摸虾,冬天在江面打着出溜滑就到了江南。而让他最感兴趣的还有这里的造船,当年班长偷偷将他们带进厂区,看各种大小的船只,还登上建造好的大船仿照开航,让他至今难忘。
与李响从船厂大门走过,看到一处空旷的园地中哈尔滨新区船厂征收项目动员大会的条幅格外显眼。“这空地是当时的操场,相称于现在的广场,当年有主要的事情都要在这里开大会宣告,阁下便是我们打球的篮球场。”李响还记得,有一次“五一”船厂开表彰大会,舞台的两侧新安装了大喇叭,声音特殊响亮地宣告,给获奖的人褒奖自行车和暖水壶。露天水泥舞台、一排排老旧的座椅,现在的操场看起来有些简陋,但依然是老船厂主要的信息发布处。
“5月9日的动员大会,便是在这里开的,那天居民都聚拢在这里,大家都找到了七八十年代船厂开会的觉得,掀起了那个年代的影象。”居民张志国说。
走过操场,路边一处尖房顶的黄色建筑吸引了的目光。“这里是1977年的船厂供销社,这在其他地方已经很少见了。”附近的几位居民见告,由于相对闭塞,以是供销社是船厂区域居民唯一购物场所,当年可长短分分外火爆的,布料、糖果、日用品一应俱全,险些每次都要排大队购买。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与江南通畅的便利,很多人选择去对面的中心大街买东西。“我家的第一台黑白电视机便是在这儿买的,我半夜去排的队,买回来左邻右舍都来看。”居民李大爷说。
小天下里的快乐:上学就医内部办理,还能看电影和演出
“上学、就医、看演出,都有。”采访中很多居民感慨大厂的生活,船厂社区阔别主城区,但也有着船厂人独占的快乐。
“幼儿园小学初中我都是在这里上的,别看这里面积不大,但五脏俱全,基本做事都有。”居民孙杰就出生在船厂社区,当年他以为天下只有船厂这么大,由于他很少走出去,只有过年或节假日,父母才会带他到松花江对岸去。“在这里看病可以去船厂医院,普通小病小痛都可以处理;幼儿园到初中都有,都是船厂办的;日常用饭就在厂子食堂,父母上班,饭打完留在家里;看电影看演出可以去职工俱乐部,可以说基本生活在船厂社区都可以知足。”
居民们见告,船厂最多时候三千多职工,还有很多配套的小厂,以是这里更像封闭的小城区,俱乐部是当时这里比较时髦的娱乐和活动场所。采访中看到,居民所说的船厂职工俱乐部建于1967年,现在依旧矗立厂区内。
今年60岁的张师长西席出生在船厂社区,如今半辈子过去了,他还居住在船厂社区,他说:“儿子一贯让他搬到群力新区居住,但他以为故土难离,尤其儿时的影象镌刻在狭窄的街巷之中。“当时电影票特殊紧俏,但每月厂里固定在俱乐部放电影,有时候发票,有时候须要买票,电影票几角钱,《高山下的花环》《少林寺》好多经典影片都是在职工俱乐部看的。此外,每年七一、十一工厂还有文艺汇演出,我还参加过大合唱。”
棚户区的艰辛:道路排水差、屋子漏雨用水难
影象是美好的,但船厂社区如今有些破旧、脏乱。从江南驱车通过唯一的陆路通道进入船厂社区,坑洼的街路、红砖筒子楼、低矮的棚户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牌匾……与紧邻的新区的高楼大厦比较,这里的统统彷佛都是低矮的,就像路上踽踽前行的老人。
在进入社区的道口,首先看到的是一片棚户区,一排排的平房墙壁破损掉皮还布满了青苔,木制的门窗腐迹斑斑。由于怕漏雨,每家房顶都遮盖了塑料布、板材等。
把稳到这里的棚户房险些家家都在门口处放了一个隔板。“这里的道路险些没有排水,内涝严重,如果不遮挡,下大雨或松花江涨水,都得往家里注水。”今年81岁的陈凤兰大娘在这里生活了近60年,她二十岁时嫁给了船厂职工,就一贯生活在这里,几年前老伴去世了,儿女搬到江南,她则一贯留在这里,虽然很不舍,但老人也觉得清苦。
采访中,船厂社区布告徐桂喷鼻香也见告,由于年代太久了,这里的道路险些没有排水,雨天出行困难,住房的下水也总堵塞。还有吃水难问题,区域内地下管线糜烂,不能及时供水,时常会断水,每天定时供水。而一些楼房的居民也由于上不去水,家里安了热水器用不了,得去江南的澡堂沐浴。
红砖楼的落寞:当年洋气“带劲儿”,现在环境破旧
走在船厂社区,除了棚户房外,还有一排排的红砖小楼格外显眼,看到楼房上标着的培植韶光是1952年。当时能住上这样的小楼,让船厂职工觉得特殊“带劲儿”。
“你进来看看,这楼梯都是木质的、圆弧窗户,当时仿照欧洲的房屋样式建造的,可洋气了。”船厂退休的老职工宋大爷,讲起那个年代住上分配的楼房还是很自满,但面对如今的居住环境,他也觉得有些差劲儿了。“我当年是靠这套洋房将江南媳妇娶到了江北,但现在这环境肯定娶不到媳妇,我都给儿子在江南买的房。现在看,我们这里有些破旧了,高档酒店商店没有、购物买东西靠家门口的小市场,小饭店也不多,更别提其他的娱乐,连银行都没有,取个钱都得过去江南。”
图片均为 张立 仲亮 摄
回顾与未来:怀念这里的原生态,期盼入住新居
船厂社区“老龄化”严重已成为眼下不争的事实,年轻人都走出去了,剩下的险些都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现有居民近2000户。市民尚红趁休假回来探望父母,她见告,大厂的生活印记、环岛的宁静环境,让如今这里虽然有些破败,但像父母这样的老年人仍不愿离开。“比较江南的繁华,江北船厂社区更像一方小天地,这里仍保留着上个世纪80年代哈尔滨的原生态环境。儿时别人笑话我没见过小汽车,由于我眼中看到的是船、听到的是火车的汽笛声、马达声。虽然已经离开许多年,但每次回来,我都要在这里的小路走一走,没有嘈噪声、不用担心汽车,夏天可以闻到青草的芬芳,冬天岸边与水边连线,满眼雪洁白无瑕……”
如今船厂社区即将拆迁改造,人们也即将迁入新居。这里的往事已深深地扎根在影象中,他们将带着这份深奥深厚的影象,期待改造后的船厂社区重展魅力。
:张立 仲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