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升平乐事图册》
玩是儿童的天性,玩具是陪伴儿童玩耍的伙伴。从古至今,出身了无数各式各样的玩具。这些玩具有的流传至今,依然为人们所喜好;有的虽风靡一时,却逐渐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那些现在已不为人们所熟知的玩具,也曾是无数古代儿童的心头之好……
东汉期间的鸠车 新郑市博物馆藏
《锦绣万花谷》援引晋张华《博物志》曰:“小儿五岁曰鸠车之戏,七岁曰竹马之戏。”《宋稗类钞》中也有“鸠车,儿戏之具”的记载,解释鸠车是一种古代常见的儿童玩具。北宋《宣和博古图》曾记录了一件汉鸠车和一件六朝鸠车:“前一器,汉物也,其禽背负一子,有钮置之前以贯绳,盖絷维之所也。后一器,六朝物也,其禽前后负二子尔。有钮以贯绳焉,尾际又有小轮以助之,盖制度略相似,但增损不同耳。”对照书中的插图可以看到,汉代的鸠车整体上是一只大鸟背着一只小鸟的样子,鸟的两边有两只轮子,前面有孔,可以拴上绳子。六朝期间的鸠车则是一只大鸟一前一后背着两只小鸟,鸟尾巴后面多了一个小轮,整体上更加稳固。
考古发掘中曾创造多件鸠车实物,材质以青铜为主,也有一些为陶制。出土的鸠车年代从汉代超过到西晋期间,解释这一期间鸠车玩具比较盛行。玩鸠车时,须要用线绳穿过鸠车胸前的小孔,牵拉线绳带动鸠车提高。如果拉得用力,鸠车的尾部就会翘起;如果轻轻拉动,鸠车的尾部则一贯贴在地上。通过用力的大小,鸠车可以模拟鸠鸟飞行和行走时的不同形态。
隋唐往后,鸠车早已不再盛行,但是它一贯是儿童游戏的代称。到了清代孙枝蔚《忆昔篇寄示燕榖仪三子》诗中还谈道:“忆昔为童子,神清嗜好寡。亦未戏鸠车,亦未乘竹马。”
在古人的认知中,鸠鸟是一种较为神奇的鸟类。汉代会为七十岁以上的老人付与鸠杖,如《后汉书·礼仪志》上说:“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王杖,哺之以糜粥。八十、九十礼有加赐。王杖长九尺,端以鸠饰。鸠者,不噎之鸟,欲老人不噎。”鸠还代表孝道,杜注《左传》提到:“鹪鸠孝,故为司徒,主教民。”其余《毛诗》中还说,“鸤鸠之养其子,朝从高下,暮从下上,均匀如一”,反响了鸠鸟养子时的舐犊之情。以是,古人制造了大鸟背负小鸟的鸠车玩具,是为了让儿童能在嬉戏中体会到鸠鸟所代表的尊老爱幼美德。
磨喝乐风靡宋代的“芭比娃娃”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详细记述了宋代东京汴梁热闹繁华的社会面貌与生活景象,个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七月七夕,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这里提到的风靡开封的“磨喝乐”,便是宋时大家喜好的一种“国民玩具”。
磨喝乐也叫磨合罗、摩睺罗,其名来源自梵语音译,是一种泥塑的玩具。宋人对这种“小塑土偶”玩具的痴迷到了近乎猖獗的地步。《东京梦华录》曾这样描述,宋人“悉以雕木彩装栏座,或用红纱碧笼,或饰以金珠牙翠,有一对直数千者,禁中及贵家与士庶为时物追陪。”磨喝乐装饰华美、代价不菲,受到普通百姓和帝王权贵的激情亲切追捧。
相传为明代仇英所绘的《乞巧图》中,供桌上放置的小人即为磨喝乐。
到了南宋期间,人们对付磨喝乐的喜好更为狂热。描写南宋风貌的《武林往事》中称,“七夕前,修内司例进摩睺罗十桌,每桌三十枚,大者至髙三尺。或用象牙雕镂,或用龙涎佛手喷鼻香制造,悉用镂金,珠翠衣帽,金钱钗镯,佩环真珠,头发及手中所执戏具皆七宝为之,各护以五色镂金纱厨。制阃(kǔn,宋代制置使司的简称)贵臣及京府等处,至有铸金为贡者。”磨喝乐不仅成了献给朝廷的贡品,还从泥塑改为用象牙、佛手喷鼻香、黄金制成,再以珠翠衣帽、珍珠钗镯、七宝戏具进行装饰,艳服在五色镂金纱厨中,可以说非常名贵了。
据《苏州志》记载,“(宋人)袁遇昌居吴县木渎,善塑化生摩睺罗,每抟埴一对,价三数十缗,其衣襞脑囟(xìn,颅骨间隙),按之蠕动。”可见高等的磨喝乐不是大略的泥娃娃,还藏有能够活动的机关。《岁时广记》中记载的磨喝乐则是“斗巧争奇,戴短檐珠子,披小缕金衣,嗔眉笑眼,百般地敛手合适,转睛底工夫不少,引得人爱后如痴。”这种泥娃娃不仅活灵巧现,还会嗔眉笑眼、敛手作揖,迁徙改变眼珠向人抛媚眼,引得人们如痴如醉。
宋代罗烨所著《醉翁谈录》中,对磨喝乐还有这样的描述:“京师这天多博泥孩儿,端正细腻,京语谓之摩睺罗,小大甚不一,价亦不廉,或加饰以男女衣服,有及于华侈者。”能够自由活动,还能用衣帽首饰进行装饰,可见磨喝乐的玩法与现在的“芭比娃娃”有些类似。
关于磨喝乐名称的来历,学者持有不同的见地。有的认为是来源于佛经中的摩睺迦罗,即印度湿婆神的化身。有的则认为磨喝乐为佛经中的摩睺罗伽,即天龙八部之一,形象为人身蛇首的蟒神。
蒲车高等“汽车模型”《三字经》有言:“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这里所说的项橐[tuó],是一位七岁的儿童。相传孔子漫游列国时,遇见一个儿童挡道,拥土作城而不避车马。孔子问他为何不避,儿童回答说只闻车避城,未闻城避车,这个儿童便是项橐。后来项橐又连问孔子几个问题,孔子都回答不出来,只好拜他为师,向他请教。
汉代的画像石中有一常见的题材——“孔子见老子图”,表现的是孔子向老子客气求教的情景。在老子和孔子之间,常常还会画上一个小孩,他便是项橐。为了表示项橐还是个七岁的孩童,他的手里有时会拿着一个长柄的小车玩具,这件小车便是蒲车。隋代杜台卿的《玉烛宝典》引嵇康《高士传》说:“大项橐与孔子俱学于老子。俄而大项橐为童子,推蒲车而戏”,所描述的正是这个场景。
蒲车也称蒲轮,因此蒲草包裹车轮的车,在古代紧张用于封禅或征请隐士,是较为高等的车辆。如《史记·封禅书》中有:“古者封禅为蒲车,恶伤山之土石草木。”司马贞《史记索隐》对此的阐明是:“谓蒲裹车轮,恶伤草木。”意思是说古代帝王封禅时要用蒲草把车轮裹上,防止破坏草木。《汉书·武帝纪》中也有:“遣青鸟使安车蒲轮,束帛加璧,征鲁申公。”颜师古的注释为:“以蒲裹轮取其安也。”征请人才用的车也要用蒲草裹上车轮,为的是使车辆更加安稳。
从画面上看,玩具蒲车有单轮和双轮的两种,少部分的车舆之上还有华盖。类似于现在的汽车模型,玩具蒲车是对实用蒲车的模拟或简化。与鸠车玩法不同的是,蒲车是用硬质的长柄在后面推动行走。目前还未见到这种玩具蒲车的实物出土,推测可能是因其材质为竹木质,以是难以长久留存。两汉往后,这种玩具的形象就没再涌现过,大约那时就已不再盛行。
蒲车代表着帝王对人才的重视,因而其作为一种玩具,大约也包含了父母对孩童的美好期待,希望他们能够像那些贤人一样受到帝王的征辟而有所作为。同时,蒲车作为儿童玩具的一种,也和鸠车一样具有象征儿童身份的浸染。如北魏赫连悦墓志铭中就有“温凉恭俭之量,始自蒲车;孝友廉贞之志,茂于竹马”的说法。
升官图状元发明的“大财主”桌游清代升官图图谱
升官图又叫彩选格、选官图,紧张盛行于明清期间。据考证,升官图起源于汉代,孔家坡出土的汉简《日书》很可能是“升官图”的雏形。
唐宋期间升官图又叫骰子选格,《南部新书》载:“李郃出贺州,人言不熟台阁,故著骰子选格。”李郃是唐代的状元,他为了让人们能够对朝廷机构更加熟习,以是发明了骰子选格这一游戏,后来流传到明代即定名为“升官图”。如明代谢肇淛《五杂俎》中写道:“唐李郃有骰子选格,宋刘蒙叟、杨亿等有彩选格,即今升官图也。”
升官图游戏的道具包括图谱、骰子、棋子和筹码。图谱根据各朝代的官制制订,如清代的图谱为三层螺旋形,由外圈的白丁一贯到内阁衙门的太保、太师、太傅组成。骰子包括六面骰子和四字陀螺两种。陀螺上印有“德才功赃”四字,如用六面骰子,则用数字代替。玩的时候掷出“德”、“才”、“功”,则按图上的解释提高,即升官;掷出“赃”,则要原地不动或退却撤退,即降职。谁先到达太傅位置并荣归即为胜利,可赢得他人的筹码。由此可以看出,升官图的玩法与现在的翱翔棋、“大财主”等桌游比较靠近。
升官图游戏在清代曾相称盛行,并演化成多种形式,如红楼梦升官图、水浒人物升官图、二十四孝升官图、三侠剑升官图、升仙图等。清末的《春明采风志》记载北京地区办年货时,“琉璃、铁丝、油彩、转沙、碰丝、走马、鹞子、口琴、纸牌、拈圆棋、升官图、江米人、太平鼓、响葫芦、琉璃喇叭,率皆童玩之物也,年夜班统统,谓之忙年。”可见升官图是过年时老北京必买的儿童玩具之一。到了当代,这种“升官图”游戏就逐渐偃旗息鼓了。
(原标题:玩亦有道:
那些消逝的古代玩具)
来源 北京
作者 刘疆
流程编辑 刘伟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