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认为,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代价不雅观、道德情绪。

听不懂一个国家的脏话,就不算真正理解该国文化。

看完这大年夜尺度新剧我脏了 休闲娱乐

就拿我们最熟习的汉语举例。

脏话词汇量之大,种类之丰富,令人叹为不雅观止。

乃至,还有一些论文专门研究脏话。

大文学家鲁迅,也曾经著文《论「他妈的!
」》,把经典国骂论出了深意。

《做个文明中国人》MV

而在英语中,一些常用脏话也已经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比如fck, sht, btch等等。

最近,Netflix就跟脏话杠上了。

专门推出了一档节目,不苟言笑地追溯脏话的前世今生——

《脏话史》

History of Swear Words

一看海报,大家肯定认出来了:

这档节目的主持人,是大名鼎鼎的尼古拉斯·凯奇

昔日的好莱坞天王巨星,如今的「烂片王」。

说出来都不敢相信,凯奇已经在烂片里摸爬滚打十年了。

没错,他上一部口碑尚可的作品,还是2010年的《海扁王》。

这十年来,凯奇保持着惊人的高产,每年都有三四部新作上映。

但却没再拍出一部7分以上的作品,就连过了及格线的,都屈指可数。

直到,这部《脏话史》涌现。

十年了,凯奇终于又有了一部口碑拿得脱手的作品。

略带癫狂气质的他,来讲授脏话史,竟然意外的得当。

刚开场,凯奇大叔就莫名其妙飙出一串脏话:

你这欠X的,瞅啥瞅?

好家伙,上来就给不雅观众「当头一棒」。

骂爽了,他立马坐回沙发。

不苟言笑地开讲美国「国骂」——

Fck.

据统计,这是利用范围最广的英文单词之一。

它的用法,靠近于中文里的「他妈的」。

你可以把它随意安插在句子里,顿时就有内味儿了。

那么美国国骂,从何而来?

坊间流传着一种说法,fck是一个古老语句的缩写:

「在国王的应允下行房。

由于中古世纪的西方人,信奉王权。

夫妻在行房前,必须先觐见国王,不然这段关系就会被剖断为造孽。

听起来颇有几分道理,然而,专家表示:

一派胡言!

据考证,fck最有可能起源于中世纪的荷兰。

这个动词的原始定义是「吹」「打」「痛击」。

在公元14世纪以前,fck不仅与「性」无关,也不属于违禁词。

到了16世纪,乃至有人用它来取名。

是的,你没看错。

当时有一位男士就叫约翰·洛法克(John Lefucker)。

要知道,很多西方人的姓氏,都源于他们从事的行业。

有学者认为,姓氏里带有Fck的古人,有可能从事的是牛郎行业。

由此,这个词和性挂上了钩。

在美国,用fck骂人是受法律保护的。

它是一个主要的发声工具,常用来表明态度。

比如反战。

20世纪60年代,美国出身了「匪帮说唱音乐」。

歌手们将大家私下的吐槽写成歌词,在公开场合唱出来。

随着旋律的响起,歌词里常见的fck开始全面盛行,成了美国人的口头禅。

除了音乐,电影也是推动措辞发展的催化剂。

如今,fck已经霸占了影视行业的半壁江山。

以尼古拉斯·凯奇的作品为例。

比起其他脏话,fck在片中的利用频率高达71%。

但他还不是最脏的。

「大银幕脏话王」的称号属于乔纳·希尔↓

仅在《华尔街之狼》中,他就骂了107次。

力压众望所归的「妈惹法克侠」塞缪尔·杰克逊。

如今,好莱坞电影里动不动就飙脏话,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但实在,曾经的好莱坞并没有这么开放。

1960年之前,美国电影审查制度规定,片中绝不能涌现fck这类的禁忌词。

后来,美国本土电影逐渐衰落,而同期间的欧洲电影,已经在大谈性爱,乃至涌现了全裸镜头。

再这么下去,美国电影要完。

于是,审核标准开始放宽。

我们如今看到的美国电影分级,「含fck量」是逐级递增的。

G级:完备无脏话;

PG级:少量脏话,不能有fck;

PG-13级:只含一句fck,并且不能和性爱有关;

R级:fck不限量。

与fck一同走红的,还有sht。

这个词具有一定的搪突性,但程度不及前者。

在过去50年中,sht与人们的生活办法一起,经历了巨大的转变。

和很多脏话一样,sht最初只是中性词。

中世纪的普通人,自家没有厕所,都在公厕办理。

街坊邻里每天肩并肩、臀靠臀地上厕所,中间没有隔板。

想想也知道有多尴尬。

以是,那时候的人们不管在什么场合都会避免提及sht。

「隐私」这个当代观点,直到文艺复兴期间才产生。

那时,人们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改进,开始建造更多的屋子。

更主要的是,发明了抽水马桶。

由于大家不用再「坦诚相待」,评论辩论sht也变得不再那么耻辱。

在利用过程中,它逐渐带上了侮辱色彩。

20世纪30年代,与sht有关的词语搭配越来越多。

到了70年代,sht开始全面盛行,成为了新时期的鄙谚。

乃至还带上了一些褒义色彩,比如用来形容做的饭好吃「屎」了。

被「洗白」的脏话,不但有sht。

还有另一个更敏感的词汇:btch。

在一千多年的演化中,它的含义几度更迭。

但始终没有摆脱一个核心思想——厌女情结。

最初,btch的意思是母狗。

之后,它又用来指代道德败坏的女人,以及某些不足阳刚的男性。

潜台词:「成为女人是一件很糟糕的事」。

步入20世纪,btch的含义发生了奇妙的变革。

大作家海明威,用这个词来形容那些捉摸不透、难以节制的迷人女性。

的确不再是纯粹的贬义,但实质上依旧带有歧视性。

真正的迁移转变点,是60年代末的女权运动。

早期的美国嘻哈女歌手,常常自诩btch。

通过电视节目和音乐的宣扬,越来越多的女性自我意识觉醒。

Btch也从一个专门侮辱女性的词汇,逐渐转向温和。

如今,关系好的女性之间会互称btch。

男同朋侪之间也会用这个词称呼彼此。

但要把稳:如果你管一个陌生女性叫做btch,那还是赤裸裸的侮辱。

这种用法大概类似于中文里的「犬子」。

你可以说自己的孩子是「犬子」,但最好别说别人的孩子是「犬子」。

除非你想挨揍。

说了这么多,鱼叔还是最好奇一件事:

人为什么会骂脏话?

实在,骂脏话是一种原始反射行为。

脏话储存在大脑中,一个深层、饱含情绪且不断进化的固定区域。

以是,每当我们产生感情颠簸,就会不自觉地口吐芬芳。

而且,不但有人类会骂脏话。

哺乳动物和蜥蜴也有自己的「祖安文化」。

脏话能壮胆。

由于爆粗口时身体会分泌肾上腺素,让人觉得热血沸腾。

节目中还做了一个冰水实验。

两组高朋分别将手放在冰水中,看谁坚持的韶光更久。

但第一组人不许可喷脏,而第二组人可以舌绽莲花。

结果证明,第二组的耐受能力更强。

骂脏话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我们的把稳力。

这么看来,脏话还是个好东西了?

并不。

爱说脏话的人,每每随意马虎结怨、拉仇恨,乃至反噬自己的生活。

19世纪,有一位铁路工人就由于常常爆粗口,而丢了事情。

现实中,我们碰着出口成脏的人,也会避之不及。

私下里和朋友开开玩笑,冒出几句脏话,无伤大雅。

但大可不必拔高脏话的地位。

就如鲁迅师长西席所写:

但人们不能蔑弃扫荡人我的余泽和旧荫,而硬要去做别人的祖宗,无论如何,总是低劣的事。
有时,也或加暴力于所谓「他妈的」的生命上,但大概是乘机,而不是造运会,以是无论如何,也还是低劣的事。

——《论「他妈的!
」》

脏话,是一门学问。

对待脏话,我们还需谨慎。

讨厌脏话可以,但没必要自诩崇高。

喜好脏话也无妨,但别总是口吐芬芳。

凯奇大叔说得好:

「别无端地骂脏话,别随便地骂脏话。
我们没那么差劲,骂脏话要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