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千伏汤帝变电站竣工投运,中央城区电网支撑水平有效提升,用电负荷高峰期城市中央的供电质量显著改进;220千伏愚公输变电工程、110千伏翔云变电站扩建项目加紧履行,为西部山区新能源并网消纳和村落庄振兴计策履行供应了更加稳定的电源支撑;220千伏奉仙、110千伏礼庄等输变电项目前期事情踏实推进,园区7项电力迁改、屯子30个台区和35千米配电线路培植改造等任务高质量完成,城乡家当发展动力更足,群众用电质量持续提升……
这是国网济源供电公司今年以来电网发展“成绩单”中的一组数据。这一组看似平常的数据,却表示了他们在提高电力保障能力、光耀济源大地中的追求与付出。而这,仅仅是该公司致力加快电网培植、以愚公移山精神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一朵浪花。
屯子配电网施工场景
志不求易、事不避难,风雨兼程、高歌前行。
梳理济源电网变迁进程,是一部承载着愚公移山精神的奋斗史,更是一部克意进取的创业史、栉风沐雨的发展史。从电力工业困难起步,到办理突出的电力供需抵牾,再到为公民群众供应优质可靠的供电保障,时期在变,济电人培植倔强电网、光耀济源大地的奋斗底色没有变。一代代电力人奋勇争先、久久为功,在为美好生活充电、为俏丽中国赋能中承载着义务,燃烧着激情,诠释着代价,表示着担当。
困难中起步——为济源“五小”工业发展奠基
“解放前,济源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电力工业。共和国的成立,为电力发展供应了土壤,创造了条件,也为济源工业发展奠定了根本。”退休后研究地方志多年的原文化系统事情职员曹向东说道。
1949年10月,开国大典的礼炮吹响了社会主义培植的号角。踏着战役遗留下的硝烟废墟,济源电力工业在困难中起步。当时,以木炭作燃料,用美国产的破旧汽车头,带动1个15千瓦发电机发电,通过木头电杆和简陋的6千伏线路,向当时的县政府和驻济部队送电。
曹向东说,电在那时候很“奇异”,老百姓很难用上电。直到8年后的1957年,发电设备才改为1台武汉45马力煤气机带动1个35千瓦发电机。1958年,济源第一台1500千瓦发电机组投入利用。10年后的1968年,又扩建1台相同容量的机组,做事城市中央区重点单位用电。
1969年,济源电厂扩建后1500千瓦汽轮发电机厂厂貌
济源处在豫西北、晋东南的交通要冲,区位上风明显。同时,济源也是一座天然“宝藏”,煤炭、木料、石英、钢铁、白银等矿产资源丰富,具有工业发展的良好条件。
电力是根本能源,是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上世纪60年代后期,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电成为制约发展的一个主要成分,也是家当经济培植绕不过去的“一道坎”。
“架好电、供好电,是电力人的职责。那时,凭着‘愚公精神办大电’的英气,我们靠肩扛人抬,硬是在山坡沟谷间竖起了一根根电杆。”亲历了那个时期的济源电力工业发展培植的原国网济源供电公司退休干部李德瑚先容道。
1969年,济源110千伏后(海后)济(源)线输电工程和110千伏济源变电站项目摆上日程。前者旨在联通系统电网,后者是主要的电源支撑。当时李德瑚已是一名跟“电”打交道12年的家当工人。他在东北事情8年,在济源磺矿厂机电车间事情4年,作为“资深”电力人,李德瑚欣然受命。面对重重困难,他带着6名职员勘测现场,设计图纸,折衷施工培植。没有路,就劈荆斩棘;条件差,就风餐露宿。次年春,后济线投入运行,联通了大电网。
接下来的10多年里,在愚公移山精神鼓舞下,35千伏济钢变电站、坡头变电站等相继建成,随着电力培植加快,带动了钢铁、机器、化肥、煤炭、水泥“五小”家当的发展。
“济源五小工业能在周边县市独树一帜,电力功不可没。正是电力人的付出,为城市工业化奠定了根本。”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后,济源工业系统不少人的共识。
奋进中前行——点燃深山盏盏明灯
济源山多、沟多,地理环境繁芜,办电难度大。但对付电力人来说,再难的硬骨头也能啃得动、拿得下。
栉风沐雨织银线,照亮王屋盏盏灯。济源山区丘陵面积广,群峰错落、沟壑纵横。受地理环境、技能条件等制约,上世纪八十年代,济源的邵原、王屋、下冶、大峪、坡头等区域依赖山西运城和洛阳地区供电,线损大、线径长、输电网络薄弱,供电得不到保障,部分行政村落通不上电。
为打通西部山区电力通道,1980年1月,济源组建400多人的施工军队,开工培植35千伏王屋输变电工程。当时正值寒冬时令,施工位置正处于王屋镇小有河村落的岩石地带。施工职员寒风中抬着电杆、电料上山,撬开岩石挖基坑,爬上山崖放导线,手脚起了水泡,肩膀磨烂了,衣服被荆棘扯破,但大家绝不退缩,加班加点、攻坚克难,在奋斗中进取、跋涉中前行,提前1个月完成了施工任务。经由一年多的艰巨鏖战,该工程顺利投用,输电线路延伸进了大山腹地。随后,35千伏邵原变电站建成,1988年济源16个州里全部通电。1994年12月,济源518个行政村落全部迎来电光,率先在全省山区县市实现了行政村落“村落村落通电”。
济源率先在全省山区县市实现村落村落通电
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便是电力人的奋斗目标。经济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屯子培植不断提速,办理山村落群众用电难的问题越来越紧迫。
“把电力送进每家每户,让灯光照亮大山深处。”2006年11月,国网济源供电公司全面履行“户户通电”工程,26个施工团队、389名施工职员奔赴王屋山腹地,在20多个施工点同步作战,经由9个月的连续攻坚,427户、1298名深山居民全部告别了无电史,家家燃起了通亮的电灯,全体王屋山沐浴在烂漫与祥和中。
随即,国网济源供电公司高下“兵不卸甲”、接续进取,全力投入新的电网发展培植中,让城乡灯光更加残酷多彩。
户户通电施工场景
密织光明网——扮美愚公家乡万般景
济源从打造河南新兴工业城市,到建成中原地区最大的装备制造和冶炼基地,再到打造国家级产城领悟示范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河南省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不断对电力保障提出新的更高哀求。
培植覆盖城乡的倔强电网,持续提高社会民生用电质量。国网济源供电公司聚焦产城领悟、村落庄振兴、新能源发展等重大决策,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用电需求,精准做好电网方案,强力推进主配网培植。近年来,先后建成投运220千伏苗店、荆华、裴苑、湨河、轵都输变电工程及500千伏济源变电站,巍然高耸的铁塔,纵横交织的银线,让倔强电网在济水超过,在王屋延伸。
王屋山区电网培植场景
率先在全省实现屯子低电压改造任务,率先在全省实现穷苦村落电力举动步伐升级,率先在全省实现井井通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国网济源供电公司在培植主电网的同时,在配电网培植上同步发力,让济源电网真正成为城乡经济发展和民生改进的“光明网”“幸福网”。
从火车头发电到国网济源供电公司拥有39座35千伏及以上变电站,从一条简陋的6千伏线路,到现在国网济源供电公司拥有91条长800多千米的输电线路和浩瀚遍布城乡的10千伏配电网络。长期以来,济源电力奇迹随着共和国的脉搏跳动,同经济社会发展融为一体,不断创造着辉煌,攀登着新的高度。
500千伏济源输变电工程开工
“110千伏汤帝变电站的投运,220千伏愚公输变电工程、110千伏翔云变电站扩建等项目的履行,只是‘十四五’济源电网发展浓墨重彩的‘起笔’。”国网济源供电公司发展策划部事情职员先容。未来五年,济源电网投入将达到17.8亿元,较“十三五”增长30.9%,新建2座220千伏变电站,新建和扩建8座110千伏变电站。到2025年,济源电网整体供电能力达到190万千瓦,110千伏变电站实现州里全覆盖,以安全可靠、清洁低碳、高效互动、智能开放的能源互联网培植成果,全力做事又富又美社会主义当代化济源培植。
变电站施工场景
密织愚公故里光明网,残酷济源大地万般景。新时期、新征程,未来正来、精彩可期。我们坚信,在党的倔强领导下,广大济电人必将铭记昨天的历史印记,从愚公移山精神中汲取着前行的奋进力量,不忘初心、牢记义务,接续奋斗、克意进取,济源电网的发展定然日月牙异,愚公家乡、济源大地73万多公民群众的生活也定然更加美好。
编辑:济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