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档,“四驾马车”你追我赶,总票房破80亿,创历史记录。
清明档,宫崎骏对打哥斯拉,总票房8.3亿,再创历史记录。
之后的五一档,11部电影扎堆,早就瞄着影史记录铆足了劲。
一方面是票房捷报频传,资方和主创皆大欢畅;
另一方面电影的本真面貌,却在“爽点为营、感情至上”的风气中逐渐迷失落。
成本把电影当作牟利的工具,不雅观众把电影当成放松神经的“精神鸦片”;
真正属于中国电影的美学派头,难见踪影。
但还是有一些导演,在市场的夹缝中不唯票房是图,求真求美。
比如李睿珺的《隐入尘烟》,深掘村落庄美学的朴实与浪漫。
比如顾晓刚的《春江水暖》和《草木人间》,重现山水卷轴的中式审美。
陈小雨导演的《乘船而去》,也是这样一部电影。
本片刚刚上映,皮哥也在第一韶光去看了电影,想来想去以为“好看”两个字最为贴切。
01、
这里说的“好看”,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是影片的古典中式审美,山水田园,淡波泛舟,十分赏心悦目。
如果再细细品味,个中又可分四个层次,分别对应国画技法的“勾、皴、染、点”。
勾,是远景写意,空镜留白,尽显诗情画意。
《乘船而去》里有很多意境悠长的镜头,每一帧都美得恰到好处。
依水而建的老屋,青苔傍身,小桥流水,船家摇着橹从桥下经由。
外婆走过的乡间小路,绿树葱葱,鸟虫齐鸣,让人仿佛回到未被现实污染的童年光阴。
湿漉漉的水气氤氲其间,如同一幅浓淡得宜的水墨风情画,天生着江南水乡的独特气质。
皴,是由点及面,深入生活肌理的美学质感。
电影的美,不但在于这些景致景致。
即便是最家常的画面,也都发散着生活的诗意。
电影的开头,插入了一组外婆独清闲家的日常碎片。
坐在自家小院喂鸡,到阳台上收晒好的被子。
在地上洒点水扫地,困了就在沙发上歪着眯一会。
几处看似寡淡的闲笔,是不同于景致之美的生活美学,让人看到了自己外婆、奶奶的影子。
染,是景中见情,弦外之音,在平淡素雅中渲染心中之情。
整部电影就像一首抒怀诗,人与景融于一体,于无声处见有声。
比如阿真和阿洗濯漱的一场戏。
这对刚吵完架的姐弟俩互不理睬,只是悄没声地瞧对方一眼,低下头连续洗漱。
白墙黑瓦,微风拂面,此情此景下,姐弟俩一个不经意的对视,割舍不断的姐弟情深已然不言自明。
点,是物随心动,点缀在景致中的物象寄托着几代人的情思。
比如常常涌如今画面中的船。
“船”在中国文化的语境里,被授予了“渡”的意味。
年逾古稀的外婆,当年便是坐着船嫁到这里。
多年后,终年夜成人的外孙,又坐着船离开,前往大城市追寻自己的落脚处。
斑驳的木船连接着传统乡土与当代都邑,也载着外婆的灵魂渡离尘世前往俏丽新天下。
本片的取景地是导演陈小雨的家乡德清,一个正在被当代化霸占的江南古镇。
每次回到老家,陈小雨创造家里都会有一些变革:
老屋子越来越少,新建筑越来越多,人情味也越来越淡。
小时候那些采荷叶、钓田鸡、和小伙伴追逐打闹的园地,究竟会被新事物埋没。
以是他想趁这次拍电影的机会,把旧日的痕迹保留下来。
02、
第二层是娓娓道来的故事,简笔生活,道尽现实的万般滋味。
剥去诗情画意的皮囊,《乘船而去》有一个让很多普通人共情的故事:
当家里的老人重病难医,如何伴随她度过末了的光阴?
故事不繁芜,紧张角色也就三位:
患有脑瘤的外婆,大女儿阿真,小儿子阿清,人物关系清晰明朗。
但三个人物就像是投在水潭的石子,激荡起各种值得玩味的现实问题。
在这里,皮哥想通过片中的三句台词,跟大家好好聊聊这个故事。
第一句,“美国那么好,为什么还要来中国捞钱?”
说这句话的,是留学班的一个中国学生。
他炮轰的工具,是阿真的老外丈夫莱恩。
在上海打拼多年的阿真从前离异,莱恩是她的第二任丈夫。
两人合资开了一家留学机构,莱恩也在这里担当授课老师。
学生说完这句话,转身洒脱离开;
莱恩却浑不在意,彷佛早已习气了这种情形的发生。
某种程度上来说,学生的话并没错。
莱恩在上海扎根定居,说好听点是为了爱情,说直白点便是为了多赚点钱,活得安逸。
离开美国,留在中国,这是莱恩的选择。
片中的其他人,也都面临各种不得不做的单选题。
大姐阿真,为了奇迹,她选择抛下儿子去上海发展,导致母子关系失落和。
小弟阿清,作为家里的老小,他选择四处流落,人近中年无妻无子,一事无成。
阿真的儿子阿涛,高中毕业后去剧组当群演,风吹日晒却乐在个中。
即便是外婆,年轻时也毅然从窒息的原生家庭离开,找到自己所爱开始新的生活。
“你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就自己去创造。”
这是外婆所信奉的生活信条,也是她一贯教导孩子们去做的。
武断自我,去追求你最想要的,才是破除“选择难题”的最优解。
第二句,“外婆的鸭蛋没有腌透,吃了会闹肚子的。”
医学界有一个很故意思的名词,叫“天边孝子综合征”。
大略来说便是,平时在父母身边看不到影子,很少主动关心父母,父母得了重病才溘然闪现,迫切表达对父母的关怀。
这一范例症候,在阿真身上表现得很突出。
离家十几年的阿真,在上海忙劳碌碌,很少回家和老母亲相聚。
即便回去,也是一家人匆匆吃个饭,说上几句话就离开。
每次母亲让她带点自己准备的特产回去,阿真都不太宁愿,但又拗不过母亲的一片盛情。
就像母亲腌的咸鸭蛋,阿真总是说母亲没有腌透,让女儿在半路上丧失落。
当女儿问阿真,为什么不见告外婆让她下次腌透点,阿真却沉默不答。
由于她从没考虑过这种事,她自以为这么做既没有拂了母亲的美意,又不会给母亲徒增烦恼。
这便是阿真的问题:总是把自己的自以为是,强加于对母亲的关心。
因此母亲自患重病后,在如何对待母亲这件事上,阿真和阿清完备是两种态度。
弟弟以为,要让母亲舒舒畅服地离开,不要由于治疗给老人增加痛楚。
姐姐以为,必须不惜统统代价,用最好的医疗资源留住母亲。
即便知道母亲甘心自然离开少受点罪,但阿真也不愿就此放弃。
弟弟责怪姐姐不考虑母亲的感想熏染,反问姐姐:
“你以为她(母亲)还没你活得明白是吗?”
比这更极度的,放在现实里险些一抓一大把。
平日撒手不管,老人重病难医又到医院痛哭流涕大吵大闹,乃至责备平时照顾父母的兄弟姐妹。
就像电影里外婆去世后,远亲隔壁来到家里,商量如何给老人大操大办。
此时的阿真彷佛看明白了,她不顾其他亲戚的反对,坚持让母亲安定悄悄地离开。
什么风光,面子,对付母亲都没有任何意义,不过是做给活人看的把戏。
第三句,“天上确实有神仙,我坐飞机的时候看到了。”
电影一开始,便抛出了外婆身患重病的事实,让民气境猛地一沉。
但奥妙的是,影片又通过外婆本身的豁达风趣,消解着话题本身的沉重。
在家里闲着没事,外婆就陪老姐妹去参加喜丧,权当丁宁韶光。
在女儿家看电视,外孙女问她,这个剧刚看过为什么还要看一遍。
外婆不苟言笑的回答:便是由于看过,才能看得懂嘛。
70多岁的外婆,还保持着天真烂漫的心境。
她会和孩子一样,瞒着女儿悄悄去吃冰淇淋,拿着汉堡大快朵颐。
得知年夜夫不让自己出院时,老太太像个受了委曲的小孩,发泄自己的愤怒:
“年夜夫是我爹啊,我去哪儿要他管?”
外婆也会思考去世后的天下,究竟有没有地狱?
她还记得有一次坐飞机,她彷佛看到天上那些奇形怪状的云里,藏着各路神仙。
去世亡带来的恐怖,在乐天派的外婆这里失落去了震慑力。
她乃至都给自己办好了后事,谢绝女儿去美国治疗的发起。
外婆不想活受罪,该来的总要来,不如坦然面对。
就像她说的:
“一个人有一个人的窟,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命,我只有这个家,认牢这个地方了。”
这个充满活力,让人欢畅的老太太,原型便是陈小雨导演的外婆。
片中外婆的很多台词,陈小雨直接化用了自己外婆平时说的一些话,俏皮又不失落生活质感。
导演还提起,电影中外婆去世,开伤悼会的一场戏是在外婆家拍的。
但外婆对这种事完备不忌讳,还和外孙开玩笑:
“你假如在别人家拍,人家会乐意吗?看看还是外婆对你好吧!
”
03、
说来说去,《乘船而去》最难得的是既有阳春白雪,又不失落世俗的人情味。
90多分钟的篇幅,导演多次用克制的手腕,温顺诉说骨肉亲情。
有一场戏,病危的外婆从床上掉下来,嘴里嚷嚷着“钱不见了,怎么给女儿治病”。
百口人忙上忙下,找来一叠钞票拿给外婆,女儿抱着老人轻声安慰。
全体过程,摄影机始终离得很远,只是缩在远处桌子腿的缝隙里,拍摄这一幕。
就像导演说的,他不忍心闪开麦拉进入这个残酷的情景,给外婆留下末了的一份体面。
还有一场戏,外婆难以忍受痛楚,拼尽力气拿掉氧气面罩想要一去世了之。
儿子阿清及时创造,拿起面罩后却创造母亲扭过分谢绝。
阿清有些犹豫,但犹豫过后还是把面罩给母亲戴上。
这几秒的短暂犹豫,亦是导演对付亲情的恻隐之心。
虽然阿清说着不想让母亲耐劳,但真正到了这种时候,他也做不到这个地步。
由形着迷,从皮到骨,《乘船而去》让人看得几度泪目,后劲也很足。
导演用190万的投资,拍出了味道最正的中式美学,片中各种细碎鲜活的情绪也最为动人。
有不雅观众看完本片后说:
“想到了我的妈妈。”“看完想赶紧回家抱抱我的外婆。”
不少人把本片放入年度最佳的行列,称之为今年华语电影的最大惊喜。
连久未露面的姜文都站出来大赞本片,足以解释《乘船而去》的水准。
在“大数据”电影横行确当下,电影的本体之美越来越成为一个笑话。
但《春江水暖》《隐入尘烟》这些电影的存在,支撑起电影美学的风骨。
希望《乘船而去》能够收成更多人的不雅观众,不要让这样的好电影沉得无声无息。
文/皮皮电影编辑部:阿志
©原创丨文章著作权:皮皮电影(ppdianying)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