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迈站的“承受之重”
和104国道并肩的京沪铁路,铁路边矗立着一座德式风格的二层小楼,楼两边各有一座单层建筑,背后是一个长方形小院,这便是静海站老站房,至今有113年的历史。
百年静海站
据干系资料记载,1908年,津浦铁路(现京沪铁路)铺设到静海时,建筑了这座站房。
“七七事变”后,日军盘踞平津,沿津浦铁路长驱南下。革命先辈曾在静海一带抗击日军。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告无条件屈膝降服佩服,驻守在静海站的日军在静海站第一站台上列队向中国抗日军民缴械屈膝降服佩服。
30多年前,郝建行入职静海火车站,在他印象中,当年的老站房是静海城区的最高点,站在老站房二楼能一眼望到西侧的运河大堤。
静海站老站房一角
1963年发大水时,大水险些与铁路平齐,很多人涌向老站房,坐火车南下躲避大水。
1978年,新站房在老站房北侧建筑,老站房不再办理客运业务,专做静海站的办公场所。
郝建行曾住在老站房二楼宿舍,那时候冬天取暖和的煤球都要靠人背上二楼,每次背煤球时,木楼梯的咯吱声都会被拉长。
静海老火车站内景
如今,老站房已是天津文物保护单位。
大运河拉来的火车站
黏劲儿十足的三合土牢牢吸附着红砖,外墙上欧式路灯依旧能发出金黄的光;木质楼梯的咯吱声和火车撞击铁轨的声音稠浊在一起,奏响着百年交响乐。
静海区文化馆原馆长孙德民当年网络了一些老站房的资料。
据资料记载,老站房由德国人设计,主体工程是中国人自己建造的。孙德民说,老站房的建造离不开一位传奇铁路工程师沈琪。沈琪是静海人,在铁路培植方面与詹天佑齐名,他和詹天佑一起参与了京张铁路施工培植,表现出了高超的聪慧。
津浦铁路和静海站的培植耗费了沈琪大量精力,在津浦铁路动工时,外国工程师提出了“德国修南段,中国修北段”的建议。这明显是一个难题,南段多平原,陆路、水陆交通发达,便于原材料运输。北段多滩涂,还要穿越丘陵和山地,按照当时的条件,建筑难度非常大。
沈琪不顾环境险恶和财政困难,担当津浦铁路南北段总稽查及会办。北段铁路培植速率快、质量高、耗费低,静海站老站房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筑的。
当年建筑静海站的材料
孙德民说,老站房的大部分建筑材料和道砟都要从南方运输。当年没有柏油路,走土路运大件,一旦遭遇降雨就要中断,因此通过大运河水路运输是最便捷的办法,从某种意义上说,老站房便是大运河拉来的。
百年迈站换新颜
守着老站房30多年,郝建行见证了我国铁路的大发展时期。
他刚刚参加事情时,铁路上跑的是蒸汽机车,郝建行“最怕”火车进出站,机车启动时冒出大量浓烟,烟柱可达四五层楼高,机车过后郝建行身上常常落一身烟灰,在外值守的铁路工人都有被烟灰迷眼的经历。
后来内燃机车逐渐取代了蒸汽机车,烟灰虽然小多了,可内燃机嗡嗡的声响,远在几百米外就能听到。再后来,内燃机车换成了电力机车,从此告别了烟灰和噪音。十多年前,和谐号动车以超过200公里/小时的车速驶过静海站,给郝建行留下了惊艳的十几秒钟印记。
如今的静海站
如今,大部分动车在新建的京沪高铁上运行,静海站所在的京沪铁路以普速绿皮列车和货运列车为主,静海站的铁路人也搬离了老站房。经由一番修缮,焕然一新的老站房即将作为展览馆,向后人诉说着百年铁路的沧桑巨变。
2000年前的一里方城
2000多年的历史积淀和人类活动遗迹,留给众人太多的遐想,层层黄土遮盖的古城总能勾起人们的好奇。
西钓台是静海区陈官屯镇最富传奇的一个村落落,由于这里关联着一个尽人皆知的神话传说:当年姜太公便是在这里钓鱼的,这个说法无法考证,但“钓台”两个字就足以吸引人们的目光。
而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西钓台古城深埋地下2米等待揭开神秘面纱,让传奇授予了历史的厚重感。
西钓台村落口是一座仿古牌坊,古城就在村落庄西北角大约400米处的一片农田地里。在一排住宅后面,矗立着一块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却找不到古城的踪影。
西钓台村落口
据村落里老人回顾,新中国成立之初,地里还有约1米高的隆起土堆,后来随着周边农田的耕种和开拓,土堆逐渐消逝了,曾有村落民耕地时创造过陶器残片。
关于这座古城的出生,有诸多说法。
据史料记载,汉高祖五年也便是公元前202年,在当时的静海境内第一次建起了县城,也便是东平舒县城。有专家认为,这座古城有可能是史籍记载的汉代东平舒城。
《静海县志》也有记载:“钓台村落西北……有古城之垣,久废。城址或隐或现,宛然可寻。”对付古城的出生,《静海县志》并未给出定论。
1979年,天津市文物处组织20多名钻探职员和有关专家对古城进行了长达一个多月的钻探稽核。末了确认古城四边各为500米旁边,并各有城门,符合战国至汉代一里方城的说法。
古城让水利举动步伐改道
从高空俯瞰古城,平直的港团河道在西钓台村落边画了一个“几”字。
孙德民曾参与古城发掘,他阐明说,1983年,静海要建筑一条连接黑龙港河和团泊水库的引河—港团河,按照方案这条河穿古城而过,这就意味着古城将被毁坏。
当时孙德民四处奔忙,经由与市文物处和干系部门多方折衷,才让港团河为古城改道,终极有了那个“几”字。
西钓台古城遗址
尽监工程绕道,但在施工中还是创造了很多文物,为了抢救文物,市文物处、县文化馆险些所有职员扑到工地上,陶器残片、古砖、古墓葬群等百余件文物陆续被发掘出来,极大丰富了静海地区的历史遗存。
2014年,大运河边的陈官屯镇要建大运河博物馆,孙德民成为紧张策划者之一。
当年发掘的古砖、部分陶器残片成为博物馆重点陈设展品,而一张黑白照片被放在了博物馆显眼位置,这张照片记录的是1983年古城发掘的场景,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次对古城的大规模发掘的记录。
30多年过去了,古城只是揭开了神秘面纱的一角,它仍旧有更多的秘密,等待后人解答。
来源:津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