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聆听中国》音乐会现场 官方图
在东艺听中心民族乐团作曲家马久越指挥的《聆听中国》音乐会,个中一曲《半个秋日》活泼灵动,听起来仿佛身处巴黎的秋日——可是舞台上的所有乐器,都是中国民族乐器:琵琶、阮、鼓,偶有短笛增色……如果闭目,以为听到的是小提琴、吉他等。
如细究东西方乐器流转的历史,可以创造西方吉他与东方的阮,发明韶光差不多,算是同类项。西方吉他起源于美索不达米亚的两河流域(亦即如今的伊拉克)的“鲁特琴”,后来传入古埃及和希腊。竹林七贤里的阮咸,发明的阮,全称“阮咸古琵琶”,在古代算是琵琶的一种,后来单独发展出大中小等一系列的阮,卖力不同音区,三把阮的表现力大抵可以抵上一把吉他。如今在新民乐和民谣领域,大家都抱着阮的姿势也和抱吉他一样斜拥。若是在国家级民乐团里演奏阮,那还是像抱琵琶一样竖着抱阮的。
再细究一下,二胡、琵琶、扬琴、笛、唢呐等以平素为范例的“中国民族乐器”,实在都是在丝绸之路上流转、发展,落地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后再走受骗地化“再造”之路。因而,在听马久越改编的《在那迢遥的地方》时,觉得面前呈现的险些便是丝绸之路上阿拉伯音乐风,更靠近国家级非遗“十二木卡姆”。
马久越与方锦龙志同道合,两人都致力于把中国民族音乐融入当代语境、天下潮流。中国涌现“新民乐”这个词汇,是在2001年“十二女子乐坊”出道之际。12位美女民乐演奏家,为民乐注入时尚表达,先在日本舞台上一炮而红。当时,把这类时尚民乐的创新形式,称为新民乐。如今,新民乐更是融入天下音乐(World Music)的大潮。天下音乐,指的便是源于非欧美国家,扎根于大地、公民的民族民间民俗音乐。常日,其演奏家、演唱者也是非欧裔血统。如今,在中国可以称之为新民乐代演出唱者的包括龚琳娜、阿朵,以及在《乐队的夏天》出道的HAYA乐队主唱黛青塔娜,还有一众民谣歌手,如万晓利、小河、张玮玮等。马久越作为作曲家,偶尔也在音乐会上露一嗓——但只是“人声乐器”的表示,只有吟唱,没有歌词。会十八般身手的方锦龙,自从哔哩哔哩春晚上亮出操控乐器的绝技之后,也成为新民乐演奏家中的代表人物。
受到古凡交响乐团的约请,马久越这次来到上海演出,让我们见识了他的能耐——能做到把新民乐带上天下舞台的根本,便是把这些中国民族乐器,以爵士乐队的制式组合。两三把阮对应吉他,是弦乐伴奏;各种鼓和钹,则司打击乐掌握节奏——这两部分作为乐队的底色。它们合营主角——或是琵琶、二胡、古筝乃至笛子,这些则好比爵士四重奏里的小提琴、钢琴乃至小号、萨克斯等铜管乐器……由于被纳入了“爵士四重奏”的格局,民乐乐器的演奏办法也做了调度。例如,琵琶的声音更有回旋的余音;重奏之际,利用更多的顿音来表示跃动——中国民乐的常日特质是连绵不绝、源远流长……《半个秋日》之以是像是在巴黎,也因全曲主旋律都是活泼的顿音,而非延长音。
在爵士乐制式的“外套”里跃动的民族音乐之心,就此在环球巡演时碰着知音。(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