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大名鼎鼎的苏东坡,大家一定先会想到文豪、诗人之类的词吧。而我心里最先想到的,却是人生赢家一词。

  一堂课外阅读课上,老师准备给我们观看苏东坡的纪录片。

关于苏东坡的作文 知识百科

  苏东坡有什么好看的,不就是个诗人吗!我心里这样想着。但是实在也是没事可做,我只好硬着头皮继续看。

  一阵凄凉的笛声如同风一般从宁静的江水上拂过,苏东坡和朋友们坐在江上的小舟里,望着挂在天上那一轮皎洁的明月,听着那阵阵凄凉的笛声。

  吹奏笛子的人正是苏东坡的一位友人。听着笛声的苏东坡便不解的问友人为何吹得如此凄凉,友人有些伤感的说道:“人都会有生老病死。等我们死了,就再也看不到这月光下如画的风景了。”

  面对友人的回答,苏东坡却坚定的说:“与其现在抱怨人生苦恼,不如现在再多看看这江山明月。活着的时候看够了,死了也就不留遗憾了!”

  影片结束了,苏东坡在月光下说的话却还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

  转眼间,一星期过去了。周末,妈妈带我去农场玩,我一直很不高兴。炎热的太阳像火球一样不断的烤着我的脸,喂马的时候还不小心踩了一点马粪。整个世界仿佛在和我作对,连太阳也咧着嘴对我坏笑。

  这时,我却想到了苏东坡。恍惚之间,他好像笑着又说了一遍在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他所说的话。是啊,抱怨人生的苦恼不如好好享受人生。鞋子脏了可以再买一双更漂亮的鞋,天气太热也可以买冰激凌吃。想着想着,我不由得笑了。

  真正的生命不是在于它的长度,而是在于它的宽度。幸福,也往往很简单。

  篇二:追寻苏东坡

  在那个风起云涌的朝代,我似乎看见你在遐想。我惊叹,身后沧海横流,你却安之若素。时间如风,如沙,想抓却抓不住,握于掌心流于指间。弹指一挥间,反倒使我越陷越深,陷入你的文字,陷入你的风华。

  品一杯清茗,闭目凝神,思绪穿越缕缕时光,我陪你一起浅吟低唱:“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可其间总有一股淡淡愁思,令人黯然神伤。江月依旧,无奈你早已仙逝。沧海桑田,斗转星移,你定不会想到千年之后会有这么一个俗子如此痴迷地追寻着你。

  去年夏日,一个人,一背包,一张至四川成都的火车票,一场宁静的旅行就此开始。起初眉山并不在我的计划之中,可在火车站看到眉山的车次时,我便猛地想到了你,我无法解释是怎样一种冲动牵引着我。眉山是你的家乡,于是我坐上了开往眉山的火车,循着历史的长河,希望寻到你的足迹。我来到了三苏祠,这里便是你的归宿,在那里我虔诚地烧了一炷香,之后我放慢脚步,安静地打量着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深巷、盆景、古物、浮雕……我只有通过这些去触摸你,还原你笔下的如画江山。走在青石铺就的小道上,我徘徊、彷徨,同时又有些许释然。我浅唱着你的“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低吟着你的“也无风雨也无晴”,之后我沉默了,不如再多燃一炷香,把一切冗杂抛开,带着信仰,为你再次深深地鞠躬,然后悄然转身。

  坐在祠前的台阶上,我静观过往游客,成群结队,谈笑风生。他们有的相互讲述这里的文物,有的用手中的相机把这一切定格,之后再说着笑着满足地走开。我静静地看着,似乎想要说些什么,又不知该怎样开口。我倚在石柱旁,抬头便看见了一副对联:“宦迹渺难寻,只博得三杰一门,前无古,后无今,器识文章,浩如江河行大地;天心原有属,任凭它千磨百炼,扬不清,尘不浊,父子兄弟,依然风雨共名山。”此联句式工整,仄起平收,大气磅礴,现在想来不知是为你而作,还是为这尘世中的观光客而写。

  心是潮湿的,天空亦是潮湿的,不知何时,天下起了微雨。我没能如你般超脱,在雨中吟唱“一蓑烟雨任平生”;我也未如你般潇洒,能够候到“料峭春风”“山头斜照”。我触摸不到你,便撑着黑色的伞,安静地闭上双眼,想着从伞下飘走的每一阵清风,可以默察你的灵魂。

  东坡,我在你的故土摸索你生命的印迹,但也只是匆匆掠过。时光恰似尘埃,足以湮灭一切,我仿佛经历了一场梦幻之旅。

  既然寻不到你,不妨让你活在书中,活在我们的记忆里。

  

  篇三:再读苏东坡传

  最近再次读了《苏东坡传》,获益颇多。

  古今中外的文人数不胜数,我却唯独钟爱苏轼。原因有二:一便是其作品;二便是其为人。其作品豪迈、洒脱、果决;华丽的辞藻之下无一丝半点遮遮掩掩、拖泥带水,而又富含哲理。他的诗词文章,是绝不会留下后话,不存在所谓俗套的多余的“弦外之音”,这便是说,他是把他所想一吐无余了,这也是为何读苏词,末了只留下强烈的震撼的原因了。

  苏轼的性格、为人,我想是千言万语也诉不尽。仅从生平而言我想杜甫与他最为相似:前半生锦衣玉食;后半生颠沛流离。不为别的,只因他口无遮拦、心直口快,因而成为了朋党之争的受害者。我想他是上天派来的使者。他兴办水利,注重农业发展,拯救广大黎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他关心人民疾苦,他没有狂热地追求权力的欲望,取而代之的是怀着悲天悯人的情怀去实干。他尽自己所能,为百姓所思所做。人们所敬重的不是权倾朝野、胡作非为的王安石;而是默默无闻、与世无争的地方官吏苏东坡。他的这些伟绩,我想比起他在文学上的造诣丝毫不会逊色,反之也许会更加耀眼。

  他走遍大江南北,广交朋友无数。歌姬、僧人无一例外,他都一视同仁。他怀着一颗佛教徒的心,感化他人;无谓鬼神。他处世圆滑而无心机,嫉恶如仇而对事不对人。也因为如此,奸佞之人决容不得他的正气凛然。他一日不除,奸党一日不安。面对弹劾,他不为之所动,毫无畏惧,其政敌也无可奈何。狱中的他仍安心养息,鼻息犹如惊雷。被贬黄州,仍不忘记忧国忧民。自从“东坡居士”为人所知,他已矗立于人生之最高峰。

  或许他真是因降生于天蝎宫下,一生祸多福少。而他是以坚强的意志勇往直前、意念无转。他生于盛世,最终卒于乱世。

  无所谓胜负,但结果显而易见。名列于元祐党人碑上的他最终将永远被世人所铭记了。

  篇四:走近苏东坡

  词如其人。他的豪迈众所周知,故而他不经意间所流露的温柔和深情,才更为动人。

  苏轼十六进京赴考,虽因考官的失误只得摘取榜眼,但事实上,他却是那个真正的状元,称其“鬼才”不足为过。贬至黄州时,那一首《赤壁赋》掀起了文学史的惊涛骇浪,拍碎了多少诗人“风花雪月”、“无病呻吟”的美梦。晚年的苏轼,有“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的狂傲和老当益壮的豪情,亦有“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荡气回肠的气势和超脱潇洒的神韵。

  文如其人——他是浪漫之诗人,豪放之词家,超脱之文人。他的豪迈众所周知,故他的温柔和深情才更为扣人心扉。一首《江城子》,字字悲凉,句句断肠,无奈“十年生死两茫茫”,读来令人无语泪涟涟。一直以来,苏轼在人们眼中,几乎成了“乐观”的代名词,似乎他流露出的情感中有一丝悲哀都是令人诧异的。殊不知他也是人,而非仙非神。“小轩窗,正梳妆”,恍然间,他记起了亡妻梳妆时的娇美,他都记得,他没有忘。即使相隔十年,相隔阴阳两界,他都没有忘。辛酸泪,无处诉,月夜孤身一人,身居他乡,哭成此词,何人不感慨?何人不动容?

  苏轼的人格魅力难以琢磨,他像一个熔炉,将“儒”、“佛”、“道”三种看似截然不同的思想巧妙地锻炼融合在一起。他积极入世、忧国忧民;不计得失,信奉众生平等,却又认为死生是相生相成,追求内心平和。然而,要清楚苏轼究竟是怎样做到的,我们就不得不提“乌台诗案”。

  “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苏轼的弟弟苏辙如是说。“乌台诗案”,他被小人诬陷,虽死罪可免,但却活罪难逃。一贬至黄州,二贬至余杭,三贬至琼州。琼州即海南,宋时仍是荒夷之地,名副其实的天涯海角。贬,再贬,贬至无可再贬之地。问起:“恨否?”他只是笑着:“何为恨?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眼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我不是苏轼,也无法真正明白,这一句看似轻描淡写的话后,究竟有多少的情感在其中。这是种对自己,对小人的释然、包容,而其中又有刻在他骨子里的积极、乐观与旷达。或许还有些什么。但是,由一个被迫坠入深渊的人说出这样的话,我的感受只有震撼和千万分的心疼。

  苏轼有情有愁,他是个俗人;他的思想是汲取了世间精华,又仿佛脱离红尘。世人皆说李白是腾飞成仙,陶渊明是遁土化灵,他们都是“仙灵”。然而苏轼不一样,至始至终,他都在人间。

  以上就是关于苏东坡的作文的汇总,希望对各位小伙伴们有一定的帮助哦!更多资讯信息请继续关注美德网熊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