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弹词《白蛇》,一贯是弹词迷的所爱。特殊是到了端午节,白娘娘吃雄黄酒,现出原形吓去世许仙的传奇场景,总是人们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情节。
历代传唱《白蛇》的艺人很多,而当代听众比较熟习的,以有“蛇王”著称的杨仁麟,评弹大家蒋月泉、朱慧珍以及金月庵、金凤娟、曹啸君、高雪芳等,较为著名。
《白蛇》是描写旧时期市民阶层在爱情上波折横生的故事。涌如今书中的官吏、贩子、酒保、当差,芸芸众生熙攘个中,生活场景丰富多彩,市民生活真实动听。杨仁麟师长西席在继续前辈艺人的根本上,长于不雅观察市民形象、揣摩生理特点、熟习俚言俚语、节制举止动作……都被他有选择地入化于《白蛇》中,惟妙惟肖,活灵巧现。
1960年,上海公民评弹团推出由陈灵犀编写的中篇评弹《大生堂》,便是根据杨仁麟师长西席的脚本改写的。出人意料的是,第一回“留仙”,蒋月泉师长西席甘心充当杨仁麟师长西席的下手,可见杨仁麟在演唱《白蛇》上的地位,同时也表达了蒋月泉师长西席谦恭的风致。听说,像蒋月泉这样的宗师,生平只有两次为他人当下手,还有一次便是为刘天韵师长西席充当下手,演唱《情探·义责》。
杨仁麟和蒋月泉互助演出的《大生堂·留仙》,已成为经典折子书,书中一些细节描写已是随处颂扬;如今每当有会书,总有很多演员拿这回书参加演出。情节很大略,许仙从杭州发配到苏州,去投奔“大生堂”药材店老板王永昌。王永昌早就耳闻许仙是杭州药材店长于接客营生的好伙计,以是故意留下他聘为自己店中的店员。初次接待许仙时,王永昌请他吃馄饨,叫阿喜去买了50只馄饨回来。哪知道王永昌抠门成精,于是在请许仙吃馄饨时边吃边点数目。许仙一汤匙舀了三只,他就舀了两只凑五只。许仙第二匙舀四只,他只能舀一只,许仙第三匙舀了五只,他只好吃—匙汤,凑满十五。许仙边吃边问:“婶母大人今年几岁了?”王永昌冲口而说:“十五。”许仙惊奇问:“怎么婶母只有十五岁?”王永昌尴尬地搪塞道:“勿勿勿,是五十岁,我说错哉。”杨仁麟把精于计算而又极度吝啬的药店老板,刻画得活灵巧现。
蒋月泉、朱慧珍两位大家演唱的《白蛇》,大概更为人熟习与津津乐道。大家知道,蒋月泉师长西席的出科书是《玉蜻蜓》;上个世纪50年代,在素有“评弹一支笔”的陈灵犀师长西席的帮助下,蒋月泉从杨仁麟的脚本中整理改编了《白蛇》,共12回书,为“释疑、中秋、移家、化檀、开光、上山、水漫、断桥、弥月、合钵、哭容、哭塔”。
蒋、朱档《白蛇》,源出于杨仁麟《白蛇》,但是陈灵犀与蒋月泉、朱慧珍的改编,是根据自身艺术特色来进行定制的,无论是情节铺排、关子设置还是艺术侧重等方面,都是扬长避短,特殊是发挥了蒋、朱两位善于演唱的上风,个中像《游湖》《搜书》《端阳》《赏中秋》《合钵》《哭塔》等好书名段,都由陈灵犀执笔重写。至今为浩瀚演员所乐“唱”不疲,听众百听不厌。同时对许仙和白素贞这两个人物加强描摹,让这部书目呈现出一番全新而又同样吸引人的面貌。
即以大家耳熟能详的“赏中秋”这段唱来讲,篇幅虽然不长,但是词曲俱佳,情景交融,给人带来了双重享受。陈灵犀的唱篇写得雅俗共赏,朗朗上口;蒋月泉弹唱大方洗练,收放自若,朱慧珍尽显恬淡典雅、空灵委婉之神奇。这是作词者与演唱者真正的珠联璧合,缺一不可。
朱慧珍嗓音圆润清脆,犹如春莺百转,人称“金嗓子”。她演唱的《雷峰相会》,虽然用的是“离魂调”,但是同一般用于大病初愈悠悠醒来,或者伏法之后奄奄一息所唱“离魂调”明显不同,在于一个“真”字,唱出了白娘娘被压雷峰塔下,只管许仙多次受人引诱有负于她,却依然对许仙的一片至心真情。
蒋月泉师长西席曾经讲过这么一件事,改革开放往后,一位来自美国的华侨,听了朱慧珍的演唱录音,深深被朱慧珍的天籁之声所震荡,以为是一位年轻的姑娘,并提出要推举朱慧珍去美国深造。
端午已来,除了品碧螺春新茶,不雅观雅糯水磨腔的昆曲以外,听一听弹词《白蛇》,也不失落为一件赏心乐事。(秦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