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来元
苏联红军从萝北跨过黑龙江,一起狼吞虎咽向鹤岗走来,他一方面帮助中国驱赶日本鬼子,另一方面也大发横财。
关于苏军到鹤岗的韶光,以往很多资料都说是1945年8月13日。最近,鹤岗市委党史研究室供应一份资料,是根据当时的手枪队刘银喜、边兴武等人回顾整理出的《鹤岗市光复前后武装斗争简介》,个中记载:“1945年8月10日上午六七点钟,六十余名苏联先头部队乘三辆汽车、两辆T-34坦克为前导进入鹤岗矿务局所在地——南大街(现红军街),勾留少许(韶光),就向新街基以南的日本南大营进发”。这个韶光该当是比较准确的。
第一个出面欢迎苏军的是鹤岗矿山的头号大把头杜文祥,他原来是效忠日本鬼子的大汉奸,看到苏联红军来了,摇身一变投靠苏军。8月13日,成立坚持会,成员都是伪满期间的汉奸、把头等头面人物,杜文祥自任会长。苏军刚刚到达兴山一带,杜文祥便带领坚持会的人打着白旗欢迎苏联红军进入,还杀了两口猪和1头牛慰问苏军,他把过去对待日本人的奴才相又献给苏军。
到8月18日,坚持会重新组合,杜文祥以自己没有文化为由,保举陆以周为会长,杜文祥任副会长。紧张成员大多是杜文祥的铁哥们,他们曾两次派人到佳木斯和哈尔滨欢迎国民党吸收大员。
苏军大部队过后,留下一部分步兵驻守鹤岗,成立了苏军司令部,司令官叫做基多夫大尉,副司令官是中国人张凤岐。司令部设在二马路东部一座小楼,此楼原是“炭矿撤消役”办公室兼住宅,苏军撤走后曾作为矿务局领导住宅,“文革”后期拆除,即现在鹤矿集团机关南楼位置。苏军大部队没有勾留,一起向南进发追击日寇。司令部只有几十个官兵在此驻守,紧张任务是坚持社会秩序,保护矿山安全,还有一项主要任务便是要煤,以保苏军火车动力煤和生活用煤。
光复后的鹤岗社会秩序混乱,各种政治势力都开始演出。鹤岗的地下事情职员刘银喜和他的好朋友徐挺坚(伪街公署雇员,往后在剿匪中捐躯)在8月9日秘密收听苏联广播得知苏联对日宣战,他二人十分高兴,决心组织一支秘密武装,欢迎苏联红军,保护矿山。刘银喜又找到他的邻居姜鸿飞谈及此事,姜鸿飞原籍山东黄县,在老家当过儿童团,后来跑到东北,在炭矿医院当司药。他们都是具有抗日爱国心的热血青年,一拍即合。姜鸿飞问“谁领我们干呢?”刘银喜拿出一张保存良久的旧报纸,上面印有毛主席像,说“他领我们干。”于是三人开始秘密活动,搜集武器。按照共产党地下组织的办法秘密扩大军队。当时,刘银喜的父亲在新街基开戏园子,他们常常以看戏为名到戏园子里面开会,研究事情,支配任务。到8月12日,发展30人。这支军队就叫“手枪队”。很快与苏联红军联系上。据《鹤岗市光复前后武装斗争简介》所记载:“1945年8月12日至31白天,住在鹤岗的苏联红军基多夫大尉和赵上尉、张洛亭中尉、张凤岐上士(这个军衔不准——本文作者注)组成了地方武装事情队,刘银喜为队长,参加职员,第一批为30余人,9月份又发展第二批20余人。武装事情队的任务,调查毁坏苏联边疆安全的特务、伪警职员的姓名、住处和着落,收缴武器,做时势宣扬。”这里除基多夫以外,另几位中国人都是抗联职员随苏军过来的。不久这支军队接管三江公民自治军的领导,并且扩大到团的建制,由延安来的老干部担当各级领导。对付保卫新生政权,坚持社会秩序,乃至剿匪都发挥了主要浸染。
抗降服利后,毛主席高瞻远瞩,真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毛主席党中心根据历史履历和中国革命的特点,针对当时国际海内的形势,敏锐地把目光投向东北。当时的东北有大工业、大农业,煤炭产量占全国的49.5%,钢材产量占全国的93%,有全国最大的小丰满电站,交通发达,铁路总长占全国一半以上,公路密度远高于关内。还有大片原始森林,东北地皮肥沃,真是“满山遍野大豆高粱”,尤其是大豆产量占全天下总产量的60%以上。素有大粮仓之称。而且北满拥有大片未开拓的处女地。
有识之士同等认为,谁盘踞东北,谁就可以攫取全国。毛泽东在“七大”政治报告中明确指出:“从我们党、从中国革命最近和将来的出息看,东北是特殊主要的。如果我们把现有的统统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有了东北,那么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根本。”
于是,中共中心和中心军委叮嘱消磨大批干部和部队进入东北,与东北抗日联军会合,盘踞东北。1945年9月抗战刚刚胜利,中共中心东北局成立。中共七大一共有44名中心委员,中心派出20名中心委员,个中包括4名政治局委员率领2万干部、10万大军挺进东北。林彪原来被中心派到山东,走到濮阳时,接到中心急电,命他立即去东北,任中共中心东北局布告,东北公民自治军(东北民主联军前身)司令员兼政委。政治局委员陈云、彭真、高岗、张闻天都在他领导之下。1945年12月28日,党中心做出了“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毛主席哀求我们的军队“迅速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
现在很多年轻人不明白,东北公民自治军和东北民主联军的观点,这便是东北的解放军前身。为什么叫这样的名字?这是由于在1945年8月14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与苏联政府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战后苏联支持国民政府,不能公开支持中国共产党。苏军盘踞东北,不许可共产党的八路军、新四军公开进入东北。经由一番交涉,苏军赞许将八路军、新四军改名为东北公民自治军,方可进入东北。1946年1月4日,中共中心军委决定,改称东北民主联军,至1948年1月1日起改称东北公民解放军。当时东北民主联军发文称“经林总司令向中心军委建议,改东北民主联军为东北公民解放军。”
1945年11月5日,中共中心东北局派三江公民自治军进驻佳木斯,合江一带的军政都归三江公民自治军领导。刘银喜常常来回于鹤岗、佳木斯两地实行任务。
1945年11月17日,中共合江省事情委员会(简称合江省工委)在佳木斯成立,不久成立合江省政府,省长李延录。1946年4月29日合江省工委改称合江省委,张闻天任布告。
11月中旬,刘银喜接到一项主要任务,到佳木斯欢迎三江公民自治军派出第一个共产党的吸收干部王其清,任务是吸收鹤岗矿山,由三江公民自治军签发的委任状,任命王其清为鹤岗矿务局局长兼矿警大队队长。刘银喜带领部分手枪队员,赶到佳木斯,于11月15日保护王其清到达鹤岗。王其清是独身只身到鹤岗事情,没带任何随员,以是手枪队一贯卖力保护他的安全。在手枪队的保护下,大汉奸杜文祥和叛匪谭成玉两次预谋刺杀王其清均未得逞。
王其清,1923年生于山东省黄县,1944年参加革命,1945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11月派到东北事情。王其清到达鹤岗当天,由刘银喜安排住在手枪队队部。最初三天没有公开身份,只是同刘银喜等人理解情形。对矿山有了大概的理解后,第四天,在刘银喜的陪同下去苏军司令部,同苏军司令官接上了关系,并将三江公民自治军的先容信和委任状给对方看了。苏军司令官很支持王其清,并设宴招待。席间,苏军司令官表示,有什么须要苏军帮助的,只管来找或打电话,苏军一定合营。
11月30日,王其清认为统统准备就绪,可以正式吸收矿山了。便是在这一天,在苏军司令部里,由苏军司令官调集当时矿山的头面人物坚持会的头头杜文祥等人与王其清见面。苏军司令官向杜文祥先容了王其清,见告他说,这是共产党派来的干部,担当鹤岗矿务局局长兼矿警大队队长,今后矿山统统事物都归王其清管,你们必须服从如斯。王其清向杜文祥出示了委任状,杜文祥当场表示一定照办,统统屈服局长的支配。然后,王其清在苏军司令官和杜文祥的陪同之下,到杜文祥的办公地把头诘所,以及矿警队、医院、工人宿舍等处看了一遍。刘银喜及手枪队员不离旁边。当时的矿警队队长是刘介中,原队长王梦久和原矿山亲国民党的旧职员郝邦俊等人被杜文祥派去哈尔滨找国民党吸收大员,一贯未归。
1945年12月1日,在把头诘所门前召开了全矿职工大会,宣告由共产党领导的鹤岗矿务局正式成立,王其清就任鹤岗矿务局局长,标志着共产党民主政权接管了鹤岗矿山。从这一天开始,坚持会宣告终结。为了稳定场合排场,其他旧职员暂时不动,由陆以周管生产,杜文祥管劳务。在这次大会上,杜文祥和陆以周当场表示交权。杜文祥在会上说:“王局长是三江公民自治军派来的,今后统统事情都要请示王局长。”还说:“我杜文祥什么都不懂,我这杜文祥三个字分了家我就不认识了,我今后统统都听王局长指派。”王其清讲话说:“三江公民自治军派我来吸收鹤岗矿山,首先代表军区领导向大家表示问候!
”然后,王其清讲:“我们打跑了日本鬼子,现在要尽快恢复活产。本日和大家见面,认识了,今后有事可以找我。大家先在原来岗位上事情,抓紧出煤,担保矿山开支。”苏军司令官基多夫末了讲话,通过翻译,大意是:苏军完备支持王其清局长的事情,大家都得服从王局长的领导,谁假如不平服的话,苏军司令部是禁绝许的。
鹤岗矿务局刚刚建立不久,以杜文祥、陆以周等人为首的敌伪残余势力跑到佳木斯苏军司令部策划反夺权。一韶光苏军司令部居然被他们蒙蔽。12月中旬的一天,溘然佳木斯苏军司令部派3名上校到鹤岗,在火车站附近的一个苏军驻地,找到王其清和陆以周,当场下达命令:
“今后矿务局的行政、生产、人事等事情全部由陆以周卖力。王(指王其清)只管矿警队,卖力警卫。”
宣告完往后3名苏军上校就要回去。王其清急速意识到这是一场敌对势力的反夺权阴谋活动,于是,找到苏军的翻译说:“我是共产党、八路军派来的,而陆以周是国民党的人,苏军到中国来如果是帮助共产党、八路军的这个命令就不对了,如果苏军是来声援国民党蒋介石的那我就没有别的说的了。”
翻译急速向苏军军官解释了王其清的见地,3名上校又把王其清找回去让他再表述一遍,王其清把上述见地又当面说了一遍,翻译再次向苏军上校翻译,3位上校很严明,用俄语商量了一阵,然后叫人把陆以周也找回来,重新宣告命令,由翻译表达出来说:“刚才的命令作废,现在重新下达命令:今后矿务局的行政、生产、人事、以及矿警大队都由王(指王其清)卖力,而陆(指陆以周)只在采煤技能上帮忙王。”
由于王其清的据理力争,一场敌伪残余势力的反夺权被当场粉碎。王其清在往后的事情中,对杜文祥、陆以周、张毅牧等人十分警觉,事情上依赖老工人,没有给杜文祥等人什么权利,于是后来这些人又谋划暗杀,这是后话。在1946年3月公判杜文祥时陆以周见势不妙逃跑了。
首任局长王其清,独身只身进入鹤岗。面对着严厉而繁芜的形势,在佳木斯的三江公民自治军司令部的领导也认识到王其清单枪匹马事情的困难,为了支持王其清并加强鹤岗矿务局的领导,一个月后三江公民自治军派出刘仲甫到鹤岗,担当鹤岗矿务局政委,他还是鹤立中央县委布告,当时的鹤立中央县所辖区域很大,包括汤原、鹤岗、嘉荫等地。刘仲甫成为共产党在鹤岗矿山的卖力人,他还兼任独立团政委。王其清在鹤岗矿务局事情了100天,与政委刘仲甫领导处理了缴械矿警队、公审大把头杜文祥等主要事宜,为建立新中国第一个国有大型企业开了一个好头,为往后的事情奠定了良好的根本。往后王其清和刘仲甫分别奉调到鹤立县和合江省事情。
12月20日,兴山市政府成立,从属鹤立县统领。现在是“市管县”,可是,当本市民主政权刚刚建立的时候,却曾经有过“县管市”的征象,当时的兴山市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小建制的一个市,您别看兴山市小,她可是新中国最早建立民主政权的城市之一。首任市长杜涛,与市政府成立的同时也成立了中共兴山市党支部,矿务局政委刘仲甫为支部布告,共有29名党员。1946年,兴山市作为东北解放战役大后方,陆续来了中国医大、第九后方医院、军工部、东影等单位,市长杜涛和矿务局长等领导人研究认为,该当成立中共兴山市委,于是联名请示中共合江省委,解释成立兴山市委果必要性。合江省委布告张闻天十分重视中共兴山市委果建立事情。1946年7月17日,张闻天以中共合江省委果名义,发给杜涛等人的指示信,称:“省委赞许兴山市组织一包括各机关卖力同道之市委。省委已商同总卫生部贺部长之赞许,以李宽和、杜涛、高浩之(后方医院政委)、闵廉(即矿务局第三任局长闵一帆)、田方(东影领导)五人组织之。以李宽和同道为布告,以杜涛同道为副布告。市委日常事情由杜涛同道多负任务。”根据张闻天的指示,很快中共兴山市委出身,并以7月17日为兴山市委成立纪念日,延续至今。首任市委布告李宽和,同时兼任兴山市市长,杜涛改任副市长。在抗日战役取得胜利不久,鹤岗矿务局、兴山市政府、中共兴山市委先后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乃至全中国最早建立起来的新平生易近主政权。鹤岗矿务局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国有大型企业,兴山市政府成立的时候,佳木斯市的民主政府还没有建立(虽然那里是合江省省会),因此鹤岗矿务局和兴山市被称为共和国的宗子。1949年11月24日,东北公民政府批准,兴山市改称鹤岗市,市长印永平。
兴山市委成立5个月往后,1946年12月17日,东北铁路局党委发出指示信,作出决定称:“东北局及东北铁路局赞许闵一帆同道等11位同道组成的鹤岗矿务局党委会,并决定以闵一帆同道为布告。闵一帆同道参加东北铁路党委会为委员”。这份指示信还明确了兴山市政府与矿务局的关系,指出:“兴山市政府应在矿务局领导之下进行事情。市长参加矿务局党委会议。其实际事情应成为矿务局的政治机关,做工人运动,保卫矿山与教诲工人事情”。根据这个决定,成立了中共矿务局委员会,直属东北铁路局党委领导,当时的东北铁路总局党委布告兼局长是中共中心政治局委员、中心东北局副布告陈云,可见东北铁路总局在当时的分量之重。
兴山市委和市政府规模较小,就在矿务局办公室里与矿务局合署办公,由于在东北解放战役期间,那时候还没有财政拨款制度,矿务局是经济实体,市政府和市委果统统开销都由矿务局支出。时任矿务局局长闵一帆回顾说:“矿务局的金库,便是市委、市政府的钱包。后来划归合江省政府管,还要加上给省政府的上交任务。”
当时的办公地点不是位于一马路南部的矿务局老楼,而是在现在的鹤矿宾馆西楼原四五七楼位置,原是一所日本建筑,建筑标准很高,是伪满期间日本军人会馆(包括原矿工电影院连在一起)。因此处的电话号码为“457”(从伪满期间到上世纪60年代矿务局和鹤岗市的电话一贯只有三位数),人们就习气称这所屋子为“457”,直至改扩建往后也一贯在这样叫。矿务局第一任局长王其清、矿务局政委兼三江公民自治军独立团政委刘仲甫、兴山市第一任市长杜涛、兴山市第一任市委布告李宽和等领导人都在这里办公。他们日以继夜地事情,指挥剿匪、土改,以及恢复活产增援解放战役,确保“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军车用煤等。斗争大把头杜文祥,便是在这个院子里进行的。老革命家陈云、张闻天到鹤岗检讨辅导事情也住在这里。在往后,这里成为矿务局招待所(宾馆),国家主席刘少奇、团中心第一布告胡耀邦、农垦部长王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到鹤岗察看事情都曾住在这里。“一五”操持期间援建鹤岗重点工程的苏联专家也住在这里。因此这家宾馆被称为鹤岗的历史文化宾馆。
当时,联合办公的这所屋子正门朝南,是铜质大门,多年不变形。门前有一棵栽种于1942年的日本黑松,光复后它换了主人,并无缺的保留了下来,被称为“迎客松”。它饱经风霜,已长得高大粗壮。这棵黑松虽然来自日本,但它不是鬼子,它在我们的黑地皮上成长了70多年,一贯特立在门前,它有点像日本遗孤,吸吮着中国东北的营养,在这黑地皮上长得挺立茁壮、枝繁叶茂,它也像一位战士,为我们站岗放哨。它当年惯看日本侵略者的暴戾和广大矿工的苦难,它也看到了日本侵略者的失落败和溃逃,见证了新平生易近主政权的建立,见证了全体鹤岗历史的演化。非常遗憾的是,2012年11月11日,鹤岗天降大雪,也是由于疏于保护,致使树冠折断,使它失落去了昔日的风采。
鹤岗北靠苏联,南临松花江,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于是,这里就成为东北解放战役的主要大后方。在那波澜壮阔的东北解放战役中,鹤岗为辽沈战役的胜利、为东北全境解放和新中国的解放作出了主要贡献。鹤岗这块热当地货生出闯关东精神、东北抗联精神、解放战役精神、北大荒精神、煤矿百年创业精神,这些都成为鹤岗的宝贵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