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看了原著,创造实在是很朴实平和、乡土气息浓郁,近乎散文的描述,并没有电影里那样激烈的情绪冲突,觉得是比较克制、淡化的叙事风格。

主人公是母女俩。
母亲秀琴出身富余人家,父亲是老迈夫,连娶六妾而苦无一子。
在这个极度重男轻女的家庭里,秀琴是最受宠爱的幺女儿——“黑猫仔”,被父亲送去日本读了新娘学校。
父亲总狐疑那些油头粉面的年轻年夜夫靠不住,就选择了不修边幅的机器工程师李世俊作半子,小夫妻婚后一举得男,令邻人倾慕。

命运在强大的原生家庭阴影笼罩下每小我都是油麻菜籽 休闲娱乐

然而,年方二十三岁就结婚的工专毕业生世俊并不是外表看起来那么诚笃淳厚。
他不断地出轨、家暴,秀琴痛楚不堪。
而老迈夫得知这些,也只能无奈说:

“猫仔,查某囡仔是油麻菜籽命,做老爸的当时那样给你挑选,却没想到,拣呀拣的,拣到卖龙眼的。
老爸爱子变作害子,也是你的命啊。
老爸也是七十外的人了,还有几年也当看顾你,你自己只有忍耐,尫不似父,是没法挺宠你的。

父亲悲哀去世,秀琴完备失落去了依赖。
在电影里表现得更悲惨,觉得老迈夫切实其实便是被半子气去世的。

秀琴生活在那个重男轻女的时期,自然而然疼宗子更多,她叫女儿阿惠帮忙做家务。
儿子则越来越不听她管教,油滑被打时,就威胁妈妈“我叫爸爸打你”。

秀琴雨夜流产,丈夫夜不归宿,儿子

世俊勾搭有夫之妇,被打单巨款。
秀琴变卖家产还债,一家搬去台北谋生。

由于家中窘迫,婚姻不睦,母亲的脾气越来越坏。
阿惠的学习成绩比哥哥强,被母亲认为是猪不肥肥到狗。
她舍不得给阿惠买鞋,也舍不得早上给她吃两个鸡蛋。

但是,阿惠的父亲把稳到她的成绩精良,以是越来越疼爱她,背着母亲塞私租金给她。

而母亲则只是每天愁没钱养孩子。
她三十七岁怀了小儿子,懂事的阿惠把自己攒的零钱给母亲备产。
电影里面,小姑娘含泪用柴刀使劲劈开那沉重的竹扑满,立地洒了满地的零散纸币和硬币,她呆呆看着母亲挺着肚子忙着弯腰捡钱、数钱——那爸爸攒给她用来读大学的钱,她无奈地捐躯了自己的出息,以便帮衬母亲那无底洞一样平常的生活。

母亲不想阿惠读书太多,所幸父亲去菲律宾打工挣钱补贴了家用,阿惠得以读了大学,后来努力打拼,成为广告界的女强人。
母亲没有想到,女儿继续了父亲的画画天才,终于也能变现。

这个行业挣钱多,但紧张是辛劳钱,而且女人要在奇迹上跟男人竞争也其实不易。
阿惠成为家里的顶梁柱,她帮助母亲养家糊口照顾弟弟妹妹,帮哥哥补上创业失落败的窟窿。

母亲到了晚年脾气越来越坏,生活也越来越奢侈,大概是想补偿年轻时的贫苦,而且总嫌阿惠不足能干孝顺,而阿惠永久宠着母亲,她知道大家都欠母亲的。

直到阿惠自己生病,手术费都要朋友凑出来,她才开始觉醒,自己存一点私租金,惹得母亲大为烦懑。

母亲不肯望阿惠结婚,由于阿惠是她的摇钱树。
况且,她自己的不幸婚姻,也令她以为女人结婚没有必要。

“不结婚未定卡幸福,查某囡仔是油麻菜籽命,嫁到歹尫,一众人未出脱,象妈妈便是这样。
象你此时,逐日穿的水水的去上班,也晤免去接待什么人,有什么不好?何必要结婚?”

但是终极,阿惠决定结婚,母亲的八字与婚期不合,她没有参加婚礼。
阿惠就穿了婚纱给母亲看,母女在拥抱中彼此体谅了对方。

电影里的情节设计,戏剧性更强。
比如父亲带着哥哥去会情人,醉酒唱歌回家,母亲气恼,用剪刀剪碎父亲洋装。
后来阿惠在高考前夕与师大附中的男同学沈立伟早恋,被母亲创造,就用剪刀把她头发剪得乱七八糟。
阿惠起初伤心痛哭,后来就擦干眼泪,听凭母亲剪发,从此齐心专心向学。

电影里的母亲被设计得像林黛玉一样,只喜好用剪刀泄愤。

后来阿惠终年夜,与沈立伟相逢,红丝重续。
但是母亲理解到沈家贫寒,沈立伟是大哥,包袱很重,而且学的是土木工程,并非能致富的行当,于是不满婚事,大倒苦水,说:“我们阿惠很不随意马虎,年轻女孩子在广告公司做副理,那么忙,家里吃穿都靠她。
”然后就给阿惠爸使眼色,阿惠爸误解了,就说:“是啊,我们阿惠这么能干,谁娶到她便是谁的福泽,沈师长西席,你要加油哦!

气得阿惠妈直咳嗽。
这个喜感的情节令人印象深刻。

这电影被认为是20世纪80年代台湾乡土电影的代表,也是台湾新电影的拍门砖。
是万仁首次执导的剧情长片。
男主角是名导演柯一正扮演的,陈秋燕与苏明明饰演两母女。

故事反响了三十年来台湾女性地位的变迁,以及全体台湾从农业社会进入工商业社会的步调。
新电影的一代宗师侯孝贤出任编剧,并于1984年得到了第二十一届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奖。
扮演母亲的陈秋燕也得到了金马奖最佳女配角。

影片的音乐极美,初出茅庐的李宗盛和蔡琴展现了他们卓越的才华。
自然,最大的造诣属于原著者,廖辉英。

全体故事因此作家廖辉英的真实经历改编的。
可以说,母亲的不幸,是从外祖父铸就的。
外祖父由于疼爱小女儿,怕她被有本事的丈夫陵暴,故意反其道而行,不肯给她挑选青年才俊,找了个连门当户对都谈不上的教书匠的儿子。
以为女儿下嫁,能令男方更为珍惜她。
结果正好相反,这个穷汉家的儿子不但具备了纨绔子弟的统统恶习,而且连养家糊口都勉为其难。
以是,母亲的不幸是双倍的,丈夫不忠、家暴、不负任务、啃妻不休。

在那个时期,女性没有选择丈夫的自由,也没有离婚的可能。
母亲把生活的不幸和压力都转嫁给了女儿,也造成了女儿童年的阴影。

而女儿的幸运在于遇上了社会变迁的好时期,她能有机会读书、事情,自主择偶。
而父亲在年迈之后,自然收起了年轻时的锋芒,安心做个好好师长西席。

世俊和秀琴彼此到老都还在怨恨对方。
女的怨男的不忠,男的怨女的只会生娃不能帮忙养家。
实在他们的不幸紧张是时期的问题。

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宜婚姻。
比如世俊这样一个人,只要不结婚,他便是个洒脱快乐的风骚人物,二十三岁的他本来就还没玩够,被长辈匆匆安排了婚事。
再好的新娘他也不奇异,由于婚姻,根本就不是他想要的生活办法。

秀琴的不幸在于她的时期和所受的教诲。
她所有的学识都只限于做个好妻子,除此之外别无出路。
一旦她遇人不淑,那就只能忍耐。
嫁错男人,毁了她生平的幸福。
对丈夫的失落望使得她把爱心完备投注在宗子身上,虽然宗子并不孝顺也并不成材。
重男轻女了一辈子的她,跟三个儿子都合不来,只能随着女儿生活。
对女儿,她也是恨爱交织,一方面怜惜她女孩子的命运,另一方面又忍不住压迫她来补偿自己的不幸。

随着台湾由农耕社会进入工商业社会,女性的家庭地位发生了变革。
阿惠能走出母亲的局限,跟男人进行更加平等的竞争和婚恋,她可以自主选择婚姻。

然而,长期浸淫在传统风格家庭中的她,潜意识里还是把奉献家庭作为女性的本分。
作为长姊,她有责任撑门立户孝顺父母帮衬弟妹,作为女性,她也方向于终极还是要拥有自己的丈夫和家庭。

从故事的结尾,我们能隐约觉得到,阿惠终极还是会成为一个贤妻良母,犹如她的母亲。
命运的循环在缓缓开启。

作者廖辉英是1949年生于台湾省台中县。
1955年入乌日国民小学就读,往后入台北一女中、台湾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任《妇女天下》的主编,曾在国华、国泰建业广告公司任职,兼任凯美、龙霖培植公司企划部主任和经理,更创办社区报《高雄一周》,任发行人兼总编辑。

廖辉英虽然学的是文学,却在工商界闯荡15年。
她的小说《油麻菜籽》获1982年第五届“时报文学奖”甄选小说首奖, 1983年由台湾三大导演互助(万仁导演、侯孝贤编剧、柯一正饰男主角)拍成电影。
作为电影编剧之一,得到1984年第2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奖。

她的作品被认为是击中台湾社会症结;写两脾气怀,最能抚平当代人的伤口,在台湾公认是社会性最强、共鸣性最大的作家之一。

《油麻菜籽》,实在便是她自己和母亲的故事。
现实中的故事比小说惨烈得多。
小时候,她由于偷吃了一块弟妹不吃的快过期的面包,而被母亲打骂,用棍子戳肚子,导致从此落下痛经的毛病。
成年后由于事情冒死导致病情恶化,天生肿瘤,不得不切除一侧卵巢。
由于事情往后所有人为都上交母亲,以是她自己没有积蓄,而母亲谢绝为她出诊疗费,导致她不得不找朋友凑钱治病。

从此廖辉英开始为自己的未来打算,逐渐摆脱原生家庭,她自己私下攒钱理财,找了工具结婚。
而母亲虽然对此不满,却也无可奈何。

才干出众的廖辉英用一种自然平和的情由逃离了原生家庭的剥削。
但是,原生家庭的阴影能否就此摆脱呢?

从廖辉英的简历来看,她的能力很强,履历精彩,即便是男子也罕见能及。
在社会上、事情中,她多以领导者和精英的身份存在,以是她自己承认自己的个性相称强势。

从小说来看,廖的母亲晚年性情就比较强势,那么身为成功人士的廖作家更不必说了。

2021年,廖辉英在节目《新闻挖挖哇》上自曝坚持了四十多年的婚姻已经亮起了红灯,她目前已经搬到表面租屋子,由于老公时常对她暴力相向,不但勒她的脖子,还厉阵容逼她:“我要教训妳!
”拿菜刀在她面前乱挥,有次老公还抓着她的衣领将她拖进车里,说要开车一起沉海,所幸当时她奋力解脱去找管理员报警,才没有造成憾事发生。

廖辉英说,在孩子眼中,她和老公常常吵架,个性强她看起来也不足弱势,才会造成不包涵,她无奈地透露,“我实在本日不想讲,讲了儿女又会很…他们的同事会跟他讲。

廖辉英心有余悸地坦言,老公的胆怯行为统共发生了六、七次,才不得已决定分居自我保护,然尔后代却对她的决定十分不包涵,“过年的时候妈妈不在,我们的家在哪里?”

显然,廖的强势个性导致她老公的不满,而她原生家庭又没有教会她和蔼夫妇的相处之道。
另一方面来说,从廖的外祖父那一辈,就缺少识人之明,廖的奇迹成功,恐怕紧张是凭个人才华,而并非识人慧眼和八面玲珑的处世之道,以是,很可能,廖对结婚工具的选择,一开始便是个缺点。

而从她的个人经历来看,她的结婚实在也是对原生家庭的背叛和逃离。

那十年里,我交往的工具个个让她看不顺眼,有时候她对着电话骂对方,有时候把豪雨拜访的人挡驾在门外;在我有时迟归的夜里,她不准家人为我开门,由着我站在阴郁的长巷中,听着她由四楼公寓传下来一句一句不堪的骂语……而我已经是二十好几的大人了呀!
……

实在,那么多年来,对付婚姻,我也并非特殊顺她,只是一贯没有人让我掀起结婚的希望罢了。
我仅是累了,想要躲进一个没有争吵和仇恨,而又不必冒死冲得头破血流的环境而已。
……

不巧就在这时,我也做了却婚的决定。
妈妈许是累了,或者是我坚持的缘故,她竟没有非常激烈的反对,到后来允肯时表现的虚弱和无奈,乃至叫我不忍。
事情决定往后,她只几次再三的说: “好歹总是你的命,你自己选的呀。

婚礼订得仓促,我也不在乎那些枝末细节……

以是,显然,廖辉英的婚姻并没有经由周密的稽核,而是她为了要逃离原生家庭的掌握而匆匆做出的决定。

廖辉英的丈夫名叫杨伯南,是她国泰建业广告的同事,二人在设计及文案上因发挥所长而有了密切交集,她想不起來有沒有正式的求婚或浪漫约会,这段近水樓台的辦公室恋情在十年等分分合合,“缘故原由全在他脾氣太过暴躁,双方杠起來互不相让,只有选择离开…”之后又想到对方千百种的好,几次在事情比武后又走在一起,走到三十二岁的紧张又怠倦的年齡,就去办了喜事,一向拿同龄女性薪水四到五倍的她出嫁后身无分文,做建築的哥哥当时給了她一部冰箱和一台洗衣机。

如果廖辉英再挑剔一点,大概就没有这桩婚姻了。
只是“女人该当结婚”的传统不雅观念和令她寒心的原生家庭匆匆使她恨嫁。

后来廖辉英以三十四岁高龄有身,敏感体质加上事情紧张,肚子阵痛几近流产,緊急住院安胎后辞职在家安歇。
当年生第一胎時痛了30多个小时,而且羊水都已經破了,老公还要她自己去医院,后來放工吃过晚飯后,才姍姍來迟去找她,結果开口就先問:“为什么痛那麼久還沒生?”接著便躺在待产房呼呼大睡,一早醒來看到廖輝英,还纳闷问:“妳还沒生啊?为什么別人都沒有叫了,只有妳還在叫呢?”她则难过回答:“因為我很痛!

她痛了好几天都生不出來,经历死活交关,终于生下孩子,老公第一句却是对她說:“在以前妳一定难产去世掉的。
”这让廖辉英当场锥心,心想:“我不知道这种事情吗?还要他來跟我讲吗?”

可见,即便是自由恋爱选定的伴侣,依然在婚姻中无法体谅和理解对方的难处。

廖辉英生产后回家以为太闲,由于她大学毕业后就没有真正有过假期,总是在加班或者赚外快。
住在租来的连凉气都没有的屋子里,忽然看到中国时报第五屆文学奖征稿,垂涎于十二万的头奖,此时已经离截稿只剩二十二天。
名震文坛的《不归路》与《油麻菜籽》就此问世。

廖辉英一夜成名,怕丈夫伤自傲,那一年做家务就特殊卖力。

他们的婚姻欠缺浪漫,兩个才子才女也是个性很强,常有理不相让,但是,廖辉英曾说自己能捉住对方的性子而找出收服之道,丈夫很愛吹噓在成功岭受訓的陳年趣聞,自己早練就“百听不厌 ”功夫,每次都听得“津津有味”,不扫他的兴,由于她知道,这是属于老伴的光榮往事。

晚年的杨伯南身体欠佳,加上耳背,导致感情和沟通都涌现问题。

年轻时积累的烦懑导致了晚年的家庭暴力和分居。

可以说,身为一个才女、强者,廖辉英的自傲和个性都是自然而然的,而她那强势的性情和牙尖嘴利,本身便是母亲祖传。
同时,作为一个旧时期教诲出来的女性,她也深知自己的任务和本分,以是选择了婚姻、生儿育女、尊重丈夫,在婚姻中一壁忍不住张扬强势,一壁又不得不哑忍伪装。

而她的一双儿女,按说该当是发展在更加开明的时期,居然也认为婚姻不谐的母亲不该主见分居。
由于在他们幼时常见父母吵架,母亲声称为了他们而忍耐、不离婚(跟外婆一样的戏码)。
等到老了,母亲不想忍了,孩子们反而无法理解了。

虽然廖辉英比她的母亲拥有了更高的学历、更好的奇迹、更精彩光鲜的人生,但她的婚姻终极依然要落入夫妻反面一地鸡毛的旧窠臼。

廖辉英已经年过七旬,她的母亲想必早已作古,她逃离原生家庭已经很多年了,那么她真正摆脱原生家庭的阴影了吗?

彷佛并没有完备摆脱。
有些东西是刻在基因里的,比如说,性情使然。

闽南俗话说女孩子是油麻菜籽一样,落到哪里就在那里成长。
这就暗示着,女性是贱命,是卑微而倔强的,无论如何都能随遇而安,战胜困难活下来。

《红楼梦》里,贾宝玉说他的美婢晴雯是一盆才出嫩箭的兰花,确实如此,以是当命运的风雨袭来时,她迅速枯萎了。

但是多数女性还是油麻菜一样的,否则人类也难以生存繁衍至今。

多年前,我看电影,读小说,为廖辉英母亲的命运而感叹,如今,我创造她也在婚姻中走向母亲的老路。

只能说,时期在变,而人性永恒。

即便是聪明、成功如廖辉英这样的才女,依然无法担保自己拥有幸福的婚姻。
可是,与旧时期不同的是,幸福婚姻已经不是衡量女性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
经济独立使得女性拥有人生的选择权和纠错权。

廖辉英也遭遇了家暴,但是与母亲不同,她有能力选择分离,也因此,不必把自己婚姻的不幸和失落意感情转嫁给下一代。
这本身已经是时期的进步。

在强大的命运面前,每个人都是油麻菜籽,只不过,每个人都该当努力提升个人能力,担保自己有择地成长、及时止损的可能。
可憾的是,即便是本日,即便是某些名人、强人,也很难真正做到。
可见,人自身的发展,比时期和文明的进步,更加不易。

附上《油麻菜籽》歌词:

你从那些艰巨的日子走来

是若何莫可奈何的忍耐

而从前未曾给我的爱和关怀

本日在你带泪的笑里找来

谁说我的命运好象那油麻菜

只是你不知将它往哪里栽

就算我的命运好象那油麻菜

但是我知道了若何去爱

才愿望你将我抱个满怀

日子就已荡呀荡的来到现在

经由了那些无奈和期待

我好高兴有了自己的将来

谁说我的命运好象那油麻菜

只是你不知将它往哪里栽

就算我的命运好象那油麻菜

但是我知道了若何去爱

才愿望你将我抱个满怀

日子就已荡呀荡的来到现在

经由了那些无奈和期待

我好高兴有了自己的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