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八里湾镇柳树沟村落偏僻的一个小山村落,这个小山村落为什么小?由于只有两户人家。
我们家离村落里还要走1里多地,至于为什么会这样,不难而知了,祖辈们就生活在只有两户人家的地方。

打从有影象起,家里最主要的事便是修路,那时我三岁,由于家里屋子不足住,要修偏房,父亲和哥哥请人做了一辆架子车,以前波折巷子已经知足不了生活的须要,修房用的所有建材在我还没有出生前都是父辈祖辈们肩扛担子担,牲口从公路边搬运到家里。
当时家里五六口人百口出动,用担子担土,用锄头和铁锹将只能两人并行的波折巷子改成了架子车可以通畅的路。

八里湾镇柳树沟回家的路 汽车知识

正是这条路,我们家和表面的天下有了连接,家里的旧屋子才得以翻新,才有可能在天旱渴去世人的年代打水窖的材料得以用架子车转运到家里,也是这条路连接着村落里几百亩的耕地,村落里人也陆陆续续有了架子车,农忙的包袱也减轻了许多,耕种过地皮的人知道农路对田舍人来说意味着什么,少流多少血汗,少磨破多少皮肉。

这条路我们家和村落里人走了十几年,每当暴雨冲刷塌陷或者淤积泥沙,父亲总会吆喝上百口人去处理,他也是我家和全村落人的生命线,我们一家每天走,村落里人农忙走,这条路也见证了屯子所有的变迁,我家96年通了电,村落里人用架子车拉着电杆和电线通过这条路,家里的第一台录音机,家里第一台电视,都是父亲和哥哥用架子车购置到家里,父亲当时是镇上学校的老师,从事了四十几年的教诲事情,也是拿着“市园丁奖得到者”从镇上走到家里,母亲是镇上卫生院抓药的年夜夫,为了照顾婆婆和哥哥姐姐,每天早上去,晚上回,走了这么四十几年,由于身在屯子,亦是亦公亦农,有件事到如今影象深刻,由于父亲离镇上上班的学校还是四五里地,凌晨刚下过雨,我和父亲走在这条路上,父亲拉着我的手,路上全是泥泞和水坑;我总是欠妥心将鞋子和裤子弄湿,父亲说:“你夜里走泥路有诀窍,黑泥,白水,麻路”,于是按父亲的叮嘱,再也没有在走夜路泥路的时候钻进水坑里过。
而如今父亲已经离世十年,每当逢年过节回家走过这段泥路的时候会想起父亲说的话。

到我读初中的时候,镇上连片用推土机平整耕地,父亲得知后就主动让我家当成这些人安歇点,免费在我们家住,免费在我们家吃,隔三差五改进一下生活,烟酒茶饭不干怠慢,事情之余停放机器,事情职员用饭安歇,经由半个月的劳作,我家周围的耕地都变平整了,一条能够通畅农用三轮车的路也就出身了,这些镇上的事情职员也有了歇脚和安歇用饭的地方。
这条路一贯走到现在,村落里人务农也不用牲口拉车了,改成了拖沓机和农用三轮车。

这条路也见证了近年来屯子的发展和变迁,寒来暑往,雨水的冲蚀,本来可以通过一辆农用汽车的路只能勉强通过一辆小轿车,每当下雪下雨基本无法通畅。

前几日清明回老家给父亲上坟,恰逢小雨,车陷在泥里前后不得,哥哥和嫂子以及村落里人折腾半天才得以脱身,这条承载村落里三分之一耕地的老路已经无法再正常给村落里人做事,也阻隔了世代通畅的亲情,哥哥总是抱怨我无暇探望老母和管理老家的事,老母亲时常在电话里絮叨老家是她和父亲费力一辈子经营的心血,这也成了心里过不去的梗,每每想着尽孝养老,当想起这段回家的路就望而生畏,回家探望老母亲从例行公事也逐步变得力不从心,回老家的快乐也逐步变成了回老家的包袱。

每当别人评论辩论起他们村落里的路的时候让人不禁唏嘘,别人评论辩论起身乡变革,水泥路多宽多厚的时候也只能有噎在梗。

老母亲也期盼着有一条水泥路能到家门口,这样她就可以既能守住老屋子,也能很随意马虎见到儿孙们了。

期盼吧!
村落里人,老母亲的欲望都能实现吧!

八柳2018年5月13日于安居小区

作者简介:

八柳,八零后,念过大学,当过代课老师,写过文案,做过设计,发过报纸,发过传单,拍过微电影,跑过黑车,现居甘谷,职业不定,靠打零工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