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我当兵复员后第一次打仗到了敦格公路。
敦格公路是一条砂石公路,它是青藏线的一条分支,也是通往西藏的一条主动脉线。
敦格公路和西宁通往格尔木的线路一样,这两条东线和北线在格尔木交会后直通拉萨。

人们常说的4000里青藏线,每每就忽略了敦格公路。
实际敦格公路在西藏的大培植中功不可没,它为西藏运送了大量的物资,进出藏百分之八十的军需民用物资有它的一半功劳。

聊聊40年前柳格公路物产和风土着土偶情 汽车知识

1984年火车通到格尔木后,它在西藏的地理位置逐渐地衰退,逐步退出西藏人的视野。
历史的现实总是这样,须要它的时候,它会辉煌。
当它完成了历史义务,逐渐地就会淡化出舞台。

当年那条公路可是熙熙攘攘,车流滚滚。
路上百分之八十基本都是挂着西藏牌照的车。
西藏和内地的物资接驳点便是这条公路的终极点,柳园火车站。

柳园火车站是兰新铁路线之间的一个大型机务段,通往新疆的火车在柳园站换火车头。
机务段,工务段,线务段样样俱全。

西藏自治区在这里设有物资中转站,商业中转站,粮食中转站,工业中转站,石油中转站,就培植在柳园镇上。

有人说过西藏那时候没有一寸铁路,实际在这里每一个中转站都铺有铁路,这里的铁路归属权是西藏所有,每年专用铁路线路的维修费都需西藏公民政府财政厅支出。

调车的机车头会把内地发给西藏物资的火车车皮推到这里的转运站,转运站的装卸职员会把它卸下来装到通往西藏的汽车上。

柳园戈壁滩基本常年都不下雨。
柳园没有地下水,吃水要靠火车挂上水罐车从140公里外拉水,拉水的火车到柳园后用水票的形式再分配给各个单位。

我们是运输公司的车队,每月基本都会在这里跑两至三趟车。
一草一木,一沙一石都非常地熟习。

公路出了柳园向南,五十公里旁边便是安西县的小西湖公社。
几十年过去了,我在舆图上探求安西县,竟然找不到了。
网上一搜索安西县便是现在的瓜州县。
她2006年经国家民政部批准恢旧时叫瓜州的县域名称。

规复瓜州县名一点不错,瓜州地域名沿袭了上千年。
安西县名只是清朝期间改的县域名称,寓意“安息”的安西,安然无战乱。

瓜州名不虚传,盛产哈密瓜和西瓜,古时有一句民谣:“瓜州四月八,无处不点瓜”。

小西湖公社,家家户户都以种瓜为业。
车途经小西湖,路边有很多赶着牛车卖瓜的瓜农,这里的瓜非常地甜。
白兰瓜、哈密瓜和西瓜不用挑剔。
如果偶尔碰着不太成熟的西瓜,瓜瓤是白色的,它也是甜的,不会像内地的生瓜没有一点甜味。

哈密瓜和白兰瓜由于糖汁太高,吃的太多,嘴角会有点微微发痛。
每次途经小西湖我们会停车买很多的瓜带到格尔木去分发给邻居。
如果须要数量大了,可以开车随着老乡到地里去摘。

瓜州的老乡非常淳厚,买他家的瓜,他们还会非留你在他家用饭不可。
家家户户拉面条是一绝,他们从来都不用擀面杖。

瓜州的女孩也绝对的俊秀,普遍都是高挑的个儿。
她们没有内地女孩那种弱不经霜的样子容貌,见到人泼辣大方。
据传说她们的基因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期间的南京,她们的血液里有江南一代人的血统。
有很多西藏开车的汉族司机通过买瓜,认识了女孩,后来就组成了家庭。

敦煌是天下最有名的城市,她是沙漠绿洲。
那时的敦煌还是是甘肃省的一个县,莫高窟,月牙泉全球有名。
敦煌是农业区,小麦和玉米非常不错。
党河水库的水灌溉着万亩良田,瓜果蔬菜物产丰富。
当地居民饮食习气,衣着打扮和内地一样。
1957年建筑河南省三门峡水库,水库的淹没区的灵宝县曾经给这里移民了一个州里的人。

柳园装好进藏物资的运输公司司机一样平常都会在敦煌安歇两天,这两天安歇韶光单位是默认的。
让大家在敦煌买买农副产品,南出敦煌无绿洲,一起都是荒漠的沙漠戈壁。

敦煌西藏运输食宿站停车场非常大。
一排排平房宿舍,冬季房间里都有火墙。
进了敦煌运输站,就像回到了西藏。
西藏的车,西藏的人,西藏的小商店。

那时候旅敦煌游景点门票很便宜,莫高窟的门票是五分钱,景区里有摄影拍照,两张照片加底片是二角五分钱,拍下照片后会按照自己填写的地址邮寄到家。

鸣沙山下的月牙泉那时侯没有开拓,也没有人看守,在月牙泉里沐浴都没有人管。
我们曾经在月牙泉里洗过澡,月牙泉水温很高,清澈的泉水下满是水草,不把稳的话会被水下的水草缠住脚。

敦煌的梨光杏和梨光桃都是出了名的好,喷鼻香甜多汁,能久储存。
敦煌有个农产品交易市场,周围停的全部都是西藏的货车。
大家在市场里谈好价格,菜农会把买好的蔬菜瓜果帮司机装到车上。

那时的农副产品不贵,偶尔翻到给邻居带蔬菜的旧记账本,水果才几分钱的一斤。
菜瓜0.02元,哈密瓜0.07一斤元,白兰瓜0.045元一斤,、冬果梨0.2元一斤,玉米0.08元一穗,菜瓜0.05元一斤。

出了敦煌翻过当金山便是青海的地界了,沿途雅丹地貌,最美的一道风景是大柴旦到花海子那一段路,中间有一段笔直的上坡路,右边有两座特有的雅丹地貌的大山,每到这里我总在心里默念,我如果有摄影机把它拍下来多好啊!
现在有拍照的工具可惜去不了啦。

盛产煤炭的大柴旦,过去便是天下上著名的察尔汗盐湖。
七十多公里用青盐铺设的路,被来往的汽车轮子磨的犹如玄色的柏油路一样,道班工人定期不住地在上面洒着卤水,防止盐路开裂。
盐路穿盐湖而过,四周是採过盐的卤水,绿波粼粼。

未採过盐的地方犹如机耕地一样平整,一马平川。
停下车用铁锹随便在卤水里一挖,便是大颗大颗的晶体食盐。

有一次我客岁夜柴旦接济别的车,空车回格尔木时,路边看到铁道兵修铁路用挖机挖卤水里的盐。
我停下车挖机司机给我空车上装上了满满的两铲子盐,回到了格尔木,送给谁谁也不要。
我要进场修车,没办法累的我满头大汗,一锹一锹又把它卸到公路上。

几十年过去了,离开后再也没有去过,敦格高速公路和铁路都通车了,敦煌还修有飞机场。

如今我们在那里跑过车的人都老了,逝去的是岁月,留下的是印在脑海里的回顾,有生之年还是想去走一趟,看看那条路,看看那里的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