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一张截图在朋友圈流传——
著名的儿童歌曲《一分钱》
被改成了《一元钱》
有人感叹
光阴飞逝
过去的“一分钱”“与时俱进”
成了“一块钱”
也有人质疑
这样改编经典
难道不是恶搞吗?
带着这样的疑问
日前采访了原作者的家人
一分钱变一元钱 消解经典文化可取吗?
“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等曾伴随亿万少年儿童发展的歌曲,都是出自国家一级作曲家、著名音乐家潘振声之手。
潘振声生于上海,1991年调任江苏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1995年退休。潘振声创作的大量儿童歌曲,有一千余首在全国各地报刊电台揭橥、热播,被人们誉为当代 “童谣大王”。他因患脑血栓经多方医治无效,2009年5月14日在南京逝世,享年77岁。
潘振声的女儿马莉是南京艺术学院的老师,也是长笛演奏家。马莉也在朋友圈看到了这个截图,还有不少朋友来问她,知不知道这件事情。
马莉表示:
想去探求截图的源头还真是无从下手,我以为正规出版社不会做这样的事情。
爸爸这首歌写的是孩子天真天真,捡到钱要交给警察叔叔,跟物价没有什么关系。只管是那个时期的产物,但经典便是经典,我们本日唱来仍旧可以体会当时创作者的心血。“一分钱”改成“一元钱”,唱起来不以为拗口吗?
我以为,对这样的恶搞或者调侃,不用去理会。现在我们有时候并不尊重自己的经典文化,随意就去丑化或者消解掉,但又缺少原创的能力,这并不值得提倡。
采访中,不少音乐创作者都表达了此类意见,影响了几代人的经典,不宜去改动它。这也是对文化传统的一种尊重。
你知道吗《一分钱》“一分钱不要”
马莉回顾起《一分钱》的故事说,由于这首歌太有名了,潘振声还有了“一分钱爷爷”这个雅号。当年,为相应毛主席“向雷锋同道学习”的号召,全首都在学雷锋。潘振声收到了中心公民广播电台《小喇叭》节目的来信,受邀写一首歌。潘振声当时在一所小学昔时夜队辅导员,办公桌上有一个文具盒,里面放满了孩子们捡到交上来的硬币。那时孩子们排队回家,交警就在校外坚持交通秩序,孩子们常常走出校门很远了,还转头向交警挥手喊:“叔叔再见!
叔叔再见!
”
于是,潘振声将这两个场景结合起来,创作了《一分钱》这首歌。后来上海公安博物院成立,找潘振声要当年的那封约稿信及《一分钱》曲谱。对方开出了20万的收购价,结果潘振声说:“孩子把一分钱交给警察叔叔,这份手稿,我当然也要交给警察叔叔,一分钱不要!
”后来经中国文物局鉴定,《一分钱》的手稿、曲谱被评为“当代革命一级文物”。
△1964年,歌曲《一分钱》在中心公民广播电台首播
网友评论
有的网友以为没问题
是与时俱进的表现
↓↓
摆渡人:我以为没问题,要与时俱进,现在小孩子哪见过一分钱
王 傳:我以为还是改吧,一分钱是我们童年的回顾,但我的孩子压根就没见过一分钱,与时俱进又不失落实质,这才是经典!
十年:现在一分钱都不发行了,见不到一分钱你怎么捡?这么改没毛病,与时俱进
一百度的味道:但是现在的小孩子都没看过一分钱长什么样子啊,你让他怎么理解?
judgement:经典文本的重构本来便是正常的,商品经济在发展,一分钱在生活中不可见,绝大部分新时期的小盆友该当都没见过了。。童谣是写给儿童的,更须要大略可懂的话语,更须要大略可行的行为实践,而不是固执于个中的词句,主要的是个中勿以善小而不为的精神能通报下去。
离厩之马:可以说我小时候真的是唱着一分钱童谣去践行拾金不昧的,很直不雅观。改多少钱不主要,让孩子领会精神才主要。
钫___:可是现在孩子能理解一分钱是什么吗?现在一毛都不太随意马虎见到吧!
也有网友认为经典不应该随意修正
由于个中包括内在的代价不雅观和精神力量
↓↓
东风馥丽兰:这些耳熟能详广为传唱的歌曲还是不要改啦,如果说一分钱太小,那是不是要改成十万就大了?歌曲要的是意境意义,不是面额大小!
可以在刊登歌曲时做个解释:一分钱因此前面额最小泉币。
乐少:不以为是与时俱进,不要混为一谈,便是纯挚的恶俗。
弓长慧:经典作品不应该改,不是由于现在小孩没见过一分钱就能改,那先辈们浴血奋战,艰巨斗争,鲜血染红国旗的过程也没见过,这也能改?
野外:一分钱怎么了?当年可不是小钱,可以买到三块糖呢。
Bkyln7:我以为这个一分钱并不单指钱,也可能指别的有代价的物品,外扬的是拾金不昧的举动。
大山_11633:“节约每一分钱、节约每一滴水”“勿以善小而不为”,从这个角度来看,不建议改变歌词的内容!
经典之所以是经典,不仅仅是人们都知道或喜好,而是其内在的代价不雅观和精神力量所在。
出不去了认命了一起努力吧:一分钱是时期的印记,孩子们学了这个歌会问,问了会得到回答,于是他们就会知道一些历史,于是会有传承感,会有窥伺历史的视角,会逐渐理解我们自己国家和民族。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谈论~
来源丨东方网、扬子、@警民直通车-上海
编辑丨Jocely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