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重于内在精神
在中国古代,“君子”最初与人们的社会地位有关。《说文解字》云:“君,尊也。从尹;发号,故从口。”又曰:“尹,治也。”表示治事。君子是指发号施令、治国理政之人。详细到周代,君子用来称谓分封建国时的贵族。《尚书·无逸》曰“君子所其无逸”,孔颖达引郑玄的话阐明说:“君子,止谓在官父老。”这里的“君子”即指在位的贵族阶层。知武子也说:“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先王之制也。”(《左传·襄公九年》)君子与小人之分,紧张是社会地位的差异,既包括地位、权力、身份、财富等社会地位附属物的差异,也包括治人与治于人等相应的社会分工的差异。
商周之际,在“定命有德”不雅观念的影响下,统治阶级的德行受到关注。统治阶级霸占社会资源,享受良好的教诲,他们代表着风致、教化和才华。在《诗经》中,人们用“君子”来指代“像君一样”的人,以寄寓赞颂、思念等情绪。“未见君子,心坎不安”(《召南·草虫》),表达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君子阳阳,左执簧,右招我由房,其乐只且”(《王风·君子阳阳》),表达了女子对乐师才华的爱慕之情。在这些用法中,“君子”的政治意义淡化,情绪代价日益凸显。
在春秋末期,“君子”的含义发生了重大迁移转变,逐渐固定为对“有德者”的褒义称谓,强调文化教化与道德品质的内在统一。“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以下仅标注篇名),一个人文雅朴实兼重,才能称得上君子;“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君子重于道义甚于利益;“君子开阔荡,小人长戚戚”(《述而》),君子心胸宽阔、光明磊落;“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泰伯》),君子品质坚毅、志向远大;“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里仁》),每时每刻都不做违背仁的事情。道德教化无止境,“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述而》),孔子都无法担保自己在实践中已经成为一名君子,君子境界之高远可见一斑。总之,孔子实现了君子从“在位者”到“有德者”的转化。自此,君子便成为中国士人追求的空想人格。
Gentleman重于外显形象
从词源学上看,gentle源自拉丁语gentilis(共同的家族或先人),在13世纪早期由古法语gentil转入英语,意为出身崇高。14世纪初,年收入20英镑以上的群体称为贵族,并且按收入多少排序,收入排名前二分之一者称为显贵,后二分之一者称为名流。15世纪时,伴随着贵族的垂直流动性增强(钱乘旦、陈晓律《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从广义上讲,名流包含了所有的贵族阶层。16世纪时,名流观点融入了教养、学识等新元素,年夜夫、牧师、状师、有名学者等都可以称为名流。到了19世纪,随着英国海内成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外洋殖民的扩展,以新兴工商业者为主体的中产阶级迅速崛起,他们在经济上获取巨大财富后,继而在政治和社会地位上提出诉求,认为出身卑微的人还是可以通过自我奋斗跻身名流阶层。他们改造了名流过去恪守血统、迂腐守旧的出身构成,更加关注个人的学养本色。这一期间名流精神的内涵紧张表示在年夜胆、务实、自由、竞争,以及高雅的艺术教化和得体的行为举止,但财富的积聚仍旧是进入名流阶层最强有力的拍门砖。
到了当代,名流的含义紧张定格在社交礼仪方面。《新牛津英汉双解大词典》对gentleman的阐明也印证了这一点:“a chivalrous, courteous, or honourable man, a man of good social position, especially one of wealth and leisure.”这一阐明显示,彬彬有礼和教养良好是名流的两大特点,有身份的人,尤其是那些有钱又有闲的人被称为名流。
两者存在实质差异
通过上述梳理可以看出,“君子”与gentleman都经历了一个内在含义不断发展变革的过程。起初,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对社会地位的强调。但随着历史的变迁,两个词语的文化差异日益拉大,详细内涵乃至相互冲突。详细来说,紧张包括以下几方面。
首先,名流代表一种物质文化,君子代表一种精神文化。在英国社会传统里,名流的观点多与经济实力干系联,尤其在西方资产阶级革命之后,功利主义思想大行其道,名流阶层更加强调对私有财产的霸占。然而,“君子”的观点在孔子之后就更加强调精神教化,与地位、官阶、穷富已没有直接的关系,且这一含义一贯沿用至今。以是,即便“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颜回仍“不改其乐”(《雍也》);“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孔子“乐亦在个中矣”(《述而》)。从某种程度上讲,中国君子的安贫乐道与英国名流的功利主义是背道而驰的。
其次,名流重视外在的言行举止,君子更重视内在的道德教化。名流给人的印象,每每是西装革履、彬彬有礼、对女性殷勤有加等外在形象。相反,君子则是将伦理规范向内收摄为道德崇奉,集《中庸》所谓仁、智、勇“三达德”为一身的高尚人格。儒家不太重视对君子的外在形象加以限定,“吾日三省吾身”(《学而》),“君子求诸己”(《卫灵公》),反复强调自察是教化道德的主要办法。
末了,名流擅空谈、不致力于政治权略,君子重践履、主见积极出世。受西方自由主义的影响,名流崇尚个性独立,给人自我、淡定、从容、优雅的印象。君子被授予许多政治期许,他们“学而优则仕”(《子张》),将内在的道德品质与外在的社会规范结合起来,担负起治国平天下的社会任务。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衰,在历史的长河中愈挫愈勇。因此,君子更具社会性、更有伟大的气候。
宜译为Junzi(virtuous man)
措辞是文化的载体。由于中西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不同,“君子”一词所承载的深厚文化意蕴无法在西方文化中找到对等表达,这属于文化空缺征象。为此,笔者认为应“以我为主”,适当保留文化差异,采取“音译+注释”的办法,将“君子”译为junzi(virtuous man)。拼音junzi使汉语文化在西方文化中得以呈现和保留,英文virtuous man在兼顾西方读者阅读感想熏染的同时,又阐明君子是道德层面上的形象这一核心意义。这种中西结合的译法也正表示了君子中庸之道、无过无不及的处世之道。随着中华文化的深入传播和他乡文化对“君子”内涵的理解深化,乃至可考虑去掉注释,直接音译为junzi。事实上,很多极具中国特色的译文均已被西方人接管并收入其词典,如kungfu(功夫)、fengshui(风水)等。这也是我们提出这一译法的实践上的情由。
(本文系中心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帮助项目·华侨大学统战事情研究专项课题(TZYB-202006)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人事处)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李萌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年夜众号 cssn_cn,获取更多学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