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少琪

他也是最早来到内地发展的喷鼻香港演艺人之一。
从2007年喷鼻香港回归10周年、2008年北京奥运、2010年上海世博会,有名音乐人陈少琪用他的创作见证着国家的进步。
在喷鼻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确当下,陈少琪又带来歌曲《前》以及系列微电影《出发2022》。

陈少琪是音乐选择了我 在机遇面前要好好锻炼 休闲娱乐

这位永一直步的“资深年轻人”会如何回顾自己这几十年的创作生涯?作为一名在内地生活十多年的喷鼻香港人,他如何看待内地和喷鼻香港的关系?以下是他的自述。

几十年 只做创作这一件事

我今年57岁。
这几十年,我只做一件事,便是创作。

我一贯以为自己是个幸运的人。
第一层幸运是天分。
对我来说,创作有点像手机的预装程序,彷佛一出生就自带了。
我在七八岁的时候就开始在骑楼底找个箱子当书桌,把披头士、卡朋特等外国乐队的歌填上中文词,用词、押韵都有板有眼。
小时候还爱画漫画,画完之后就“逼”着哥哥姐姐边看边听我讲故事。
到了十几岁的时候,我挣到钱买了人生第一台胶卷相机,由此开始玩拍照。

第二层幸运是境遇。
我的家境不算好。
但我在四兄弟姐妹里年纪最小,哥哥姐姐出来事情后减轻了家庭的经济包袱,给了我选择事情的自由。
我从来没想过做什么可以赚更多钱,在机缘巧合之下,我因音乐被大家认识,大家便把我定位为音乐人。
但我从来都是个横向发展的人,拍照、画画、做模型,我从来都没有停滞过。
这些事情虽然不赢利,但我很享受:我开过画展和拍照展,不过作品都是非卖品;我花了三年韶光做了一个日本京都的微缩模型,去年刚完成。
即便在音乐领域里,我的身份大概多样,基本上没有什么岗位是我没做过的。

陈少琪花三年韶光搭建出城市模型

填词是我在音乐行业的出发点。
我在20世纪80年代刚入行时,喷鼻香港乐坛堪称“群星闪耀时”:Sam哥(许冠杰)把草根歌曲写得出神入化,郑国江老师的歌词意境幽美,林振强师长西席善于写非常深刻的情歌,卢国沾老师一句“大地在我脚下”(1986年电视剧《秦始皇》主题曲)就把帝王霸气写得淋漓尽致。
但我一贯有个理念,艺术创作就该当做出不一样的东西。
以是前辈对我的影响是“反面”的,我避开他们走过的路,做出自己的特色。
要在芸芸高手中闯出一条路的确很难,但如今看来,我算是做到了。
有网友评价我的歌词有电影感和都邑感,的确如此。
比如我写《红绿灯》《落错车》《分离总是在雨天》,歌词里涌现的看着红绿灯过马路、坐公交车下错站、不才雨的街角相逢旧情人等画面,都是非常城市的。
在一段韶光里,写这种都邑风格的人相比拟较少。

我有一套自己的创作方法。
每首歌都会先找一个创作动机,刚入行的时候不闇练,我会先写文案。
用《红绿灯》举个例子吧,这首歌想用红绿灯来比喻爱情中踟蹰不前的觉得,我先写出每一段要表达什么内容。
写完后再看,如果以为足够吸引人,才动手将这些内容写成歌词。
歌词写多了,我逐步可以只列出要点;写到1000首旁边,要点已经在我脑筋里,就不用写文案了。

用音乐 为歌手写人生日记

我喜好跟歌手长期互助。
理解一个人之后再为他写歌,先不管歌曲红不红,但一定更随意马虎“人歌合一”。
《红绿灯》是我给郑融量身定做的,她身材娇小,我以为她可以把小女生在感情里患得患失落的觉得演绎得很到位。
如果这首歌给陈慧琳、梁咏琪这种“高妹”来唱,就没什么说服力了。

有时候,我乃至以为自己在用音乐给歌手朋友写人生日记。
比如梁咏琪,她23岁时,我给她写《我钟意》,让“文青”成为她的标签;她25岁的时候,我给她写《25》;她碰着感情问题的时候,我给她写《给自己的情歌》。
又比如张学友,听说我是给他写了最多歌词的人,统共109首。

写过那么多歌,有几首让我以为百味杂陈。
一首是写给梅姐(梅艳芳)的《夕阳之歌》。
这首歌与陈慧娴的《千千阙歌》翻唱自同一首日文歌,后者的填词人是林振强,虽然跟他“同题作文”,但我并不以为有压力。
实在当时喷鼻香港乐坛一共翻唱了三四个版本,除了大家最熟习的这两首,Blue Jeans乐队也出过一个版本。
《夕阳之歌》我写了两版。
初版是普通的男女分离情歌,但在录音前两三天,梅姐说她刚接了徐克导演的《英雄本色3》,想把这首歌推举给导演,但歌词要推翻重写。
我用一天赶出新版的歌词,写的是梅姐在片中饰演的那位江湖大姐大的内心挣扎。
我当时想的和写的都是电影角色,谁曾想到十几年后,梅姐在末了的演唱会上选择了这首歌作为自己的告别曲。
在她末了一次公开演出中,我坐在第一排,看着台上的她穿着婚纱唱出《夕阳之歌》。
那种觉得已经超越了难熬痛苦,没法用言语来表达。

另一首是写给哥哥(张国荣)的《风中兴时》。
这是他的告别退演唱会主题曲。
有一天,我跟他和他的恩师黎小田一起在喷鼻香港中环用饭,当时我一秒钟就想到“风中兴时”这四个字,切实其实彷佛有人在背后见告我一样——哥哥的成名曲是《风连续吹》,他如今隐退,不如就写一首《风中兴时》。
哥哥听了之后,很快就把副歌哼了出来。
他一边哼,黎小田一边记,20分钟不到,这首歌就基本成型了。
黎小田立时整理出简谱,抄了一份给我回去填词。
以是我写歌词的时候连demo(样本唱片)都没有,还挺少见的。
歌词里有一句“但愿用热烈掌声欢送我”,但我没想到,2003年,我亲眼见证了哥哥的灵车驶出时,路两旁的歌迷一边哭一边鼓掌送别他的场面。

还有一首为罗文写的《留给这世上最美的人》,他离开后,大家常用这首歌送别他。
我还记得,那张专辑里的很多照片都是我给他拍的。

写歌的时候,我从来没想过往后会有如此伤感的事情发生。
填词人有时彷佛一语成谶,但实在心里并不好受。
那几年,我见证着老朋友一个个离开,巨星一颗颗陨落,如今再听这些歌曲,仍旧以为非常遗憾。

港乐未去世 新人须要一盏聚光灯

这二十年来,很多人都喜好说“港乐衰落”乃至“港乐已去世”,但事情不可以这样看。
喷鼻香港盛行音乐之以是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如此辉煌,是由于我们起步早,以是可以辐射到全国,巨星如张国荣乃至红到日本韩国。
客不雅观剖析,喷鼻香港盛行文化曾得到的关注是不成比例的——当时喷鼻香港只有500万人口,但险些全中国、全东亚都在听粤语这种只有看字幕才能懂的措辞。
到了后来,各地乐坛逐渐发展,大家便没有必要只听喷鼻香港盛行歌了。
以是不是港乐弗成了,而是聚光灯在千禧年之后转向了别的地方。

我认为喷鼻香港从来没有离开舞台,只是在很长一段韶光里,我们变成了在暗处起舞,别人看不见。
“港乐衰落”这种说法是自大的:拼市场,我们拼不过,但如果拼歌曲质量,喷鼻香港未必会输。
现在的喷鼻香港乐坛更加百花齐放,不再是“鱼蛋歌”(易入口,但没有内涵的歌曲)的天下。
某种程度上,当代年轻人乃至比我们做得更好:由于当年做音乐可以挣到钱,做得好是该当的;但现在市场低迷,做音乐的回报率变低,但他们仍旧在坚持。

倘若聚光灯再次照过来,你会创造喷鼻香港音乐人依旧精良。
比如,几年前湖南卫视把聚光灯打向邓紫棋,她被瞥见了;现在《声生不息》这个节目把聚光灯打向炎明熹、曾比特,他们也被瞥见了。
近几年,内地年轻人中间盛行起“怀旧港风”的热潮,很多人把喷鼻香港的老歌翻出来听,我以为有几个缘故原由:一方面是出于审美疲倦,诚笃讲,近年不少歌曲颇为套路和重复,大众听多了会疲倦。
而大家良久没关注港乐了,如果溘然听到《夕阳之歌》之类的老歌,会以为很新鲜——当然,这也证明了我们当年做的东西的确是经得起韶光磨练的。
另一方面是媒介的导向浸染,从去年的“湾区升明月”晚会到今年的《声生不息》,港乐再次成为舞台的主角。
喷鼻香港已经回归祖国25周年,我现在看到灯光重新打在港乐身上,期待这种“聚光灯效应”能让港乐走得更远。

在内地 为08奥运和上海世博写歌

我在2005年旁边来到内地,缘故原由有很多:一是喷鼻香港有几位巨星相继陨落;二是我看到内地乐坛自《超级女声》之后开始崛起;三是我在创作上有点“贪心”,希望在内地市场留下一点足印。

来到内地时我40多岁,如果连续留在喷鼻香港,靠着版税和那里的事情,可以不愁吃穿。
但我偏偏有种“网络闪卡”的心态,希望不同年代、不同地方的歌手都能唱我的歌。
我一贯以为内地有很多精良的音乐人,当年我听到姚贝娜唱歌,那么好的一个声音,怎么会不想跟她互助?于是我主动向迪士尼发起,约请她唱《冰雪奇缘》中文主题曲《随它吧》;后来听到毛不易唱《消愁》,以为他唱得太好了,便邀他互助了《寻梦环游记》的中文主题曲;最近播出的《声生不息》,看到从17岁的炎明熹到70岁的林子祥都唱我的歌,我就很愉快。

从2005到2006年,我已经开始陆续接到内地的事情机会。
但我真正站稳脚跟是在2007年。
这一年,我的幸运又表示出来了。
那一年是喷鼻香港回归10周年,也是北京奥运的前一年,“四大天王”在喷鼻香港回归十周年文艺晚会上合体演唱我写的主题曲《始终有你》。
奥组委领导看了演出后,立时约请我和作曲者金培达去北京。
我们花了一全体通宵,写出奥运倒计时一周年歌曲《We are Ready》。
到了倒计时100天的时候,我与小柯(柯肇雷)共同担当监制做出《北京欢迎你》,一出来就爆了。
同年10月,陈嘉上导演的电影《画皮》上映,由我填词、张靓颖主唱的主题曲《画心》也火了。
那一年的中国移动彩铃榜上,前三名里有两首我的歌。
在此之后,我在内地的事情就开展得非常顺利了。

分享一点北京奥运歌曲的小秘密。
《We are Ready》刚出来的时候有批评的声音:为什么要用英文?实在我们是设计过的。
倒计时一周年要明确见告全天下“准备好了”,以是《We are Ready》要用英文。
到了倒计时100天,歌曲主题变成“欢迎大家来做客”,因此《北京欢迎你》第一句便是“我家大门常打开”。

以是,我的第三层幸运便是遇上了这个时期。
从小时候蹲在骑楼底写歌词开始,我便以为是音乐选择了我。
一起上,我碰着了很多非常棒的机会:参与了中国的两个迪士尼乐园——喷鼻香港迪士尼和上海迪士尼的主题曲创作,为喷鼻香港回归、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都写过歌……能够亲自参与到这么多大事中,我还有什么遗憾呢?

回归25年 年轻人要向前看

刚刚提到,我在2007年喷鼻香港回归10周年的时候写了一首《始终有你》。
还记得写这首歌的时候,我的出发点便是“感谢喷鼻香港人”。
当中有一句歌词“感谢你,小天地,创天地”,我要感谢的便是所有喷鼻香港人,无论是做音乐的、搞金融的、或者是体力劳动者。
正是由于有他们,喷鼻香港这么小一个地方,才能够把音乐输出到全亚洲,能够成为全天下的金融中央之一,能够有如此繁荣昌盛的面貌。

如今又是15年过去,我在今年为喷鼻香港回归25周年写了主题曲《前》。
这一次,我想要提醒大家:向前看。
《前》是一首励志歌曲,我在里面写“在这机遇面前,希望面前,好好地磨炼”,喷鼻香港经历了疫情等各类磨炼,希望喷鼻香港人仍旧能保有勇往直前的精神,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除了《前》之外,我还担当了《出发2022》系列微电影的制片人。
电影的主人公是四个1997年出生的年轻人,他们都是25岁,与喷鼻香港命运相连。
电影展现了他们在面对奇迹、爱情、亲情、交情和疫情的冲击时,如何闯出自己的一片天。

陈少琪监制的《出发2022》6月25日在喷鼻香港首播

作为一个在内地生活了十几年的喷鼻香港人,我现在感想熏染到一种责任,要把喷鼻香港人在内地事情生活的真实情形带给喷鼻香港不雅观众。
有时候我有点无奈:回归了这么久,很多喷鼻香港人对内地仍旧不理解。
我去年已经做了系列记录片《起跑线》,同样以喷鼻香港年轻人为主角。
我先拍了《港湾起跑线》,展示喷鼻香港青年在大湾区的事情和生活。
有朋友看了深圳南山和前海那一集,问我“这是哪里?彷佛日本银座啊!
”实在喷鼻香港到深圳只须要15分钟,但他们对深圳的理解只勾留在罗湖商业城。
还有一集,主人公是一对喷鼻香港小夫妻,他们在广州开一个小小的街角潮牌店。
我拍他们的住处、他们女儿怎么上学等生活细节,很多人是第一次看到这种真实的内地生活。
10集《港湾起跑线》还没拍完,我就接到了拍《起跑线·全国篇》的任务,另一队摄制组立时去往北京、成都、武汉等10个内地城市,拍在那事情生活的喷鼻香港人。

这证明,我的想法是对的:喷鼻香港与内地要互换,要沟通,才能更理解彼此。
胡广欣

来源: 羊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