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家】白诚仁,作曲家。
四川成都人。
1953年考入东北鲁迅文艺学院(后相继改名为东北音专和沈阳音乐学院)声乐系学习,1955年10月分配到湖南省歌舞团事情。
白诚仁身为国家一级作曲家,曾历任湖南省歌舞团团长、调研员、艺委会顾问;湖南省音协主席、名誉主席、湖南省文联主席团成员;中国音协理事、常务理事;湖南省政协常委等职,并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
2011年12月14日在长沙逝世,享年80岁。

作品有歌曲有声乐曲 《挑担茶叶上北京》、《洞庭鱼米乡》、《小背篓》、《苗岭连北京》、《春暖桃花源》、《山神》;器乐曲《苗岭的清晨》、《竹山吟》;合唱交响诗《屈原》、《山鬼》;舞剧音乐《风雷颂》、《红缨》、《潇湘风情》、《山风》;舞蹈音乐《阿妹上大学》、《巴人》、《猴儿鼓》;组唱、合唱曲《湖南民歌联唱》、《韶山颂》、《三湘四季》以及歌剧《灯花》、电影音乐《枫树湾》等。

精选中老年萨友150曲051苗岭的清晨 休闲娱乐

【创作背景】作曲家白诚仁为学生俞逊发创作口笛曲目,以苗族飞歌”特有的旋律腔调,采取了苗族生活素材来进行创作的,取凯里一带流传的飞歌《歌唱俏丽的家乡》为创作原本,在这首民歌的根本上进行了重新的编创,曲调保存了飞歌原有的风格特点,利用转调、节奏变革以及仿照鸟鸣等手腕,使乐曲有了较大的发展。
描述了一幅很美的苗岭清晨风景画,1975 年由作曲家陈钢创编成为小提琴曲。

歌曲《苗岭的清晨》创作情形不明,不知道是先有歌曲还是先有口笛曲。

《苗岭的清晨》是一曲苗族公民的颂歌,其原型及其流变,深刻反响事物的发展与变革,这是时期须要所授予的立体性传播办法,使其更富于时期感和现实感,较之其“口口相传”的原生传播形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更易被公民大众所接管,使其飞出苗岭、飞向天下,让天下更多的人理解苗族公民及其性情特点,使苗族公民得到更为广泛的关注,苗族公民的生活将会更加美好,苗岭的清晨更加绚丽而多彩。

【作品剖析】乐谱为歌曲《苗岭的清晨》。
原歌曲是一首花腔女高音的歌曲,吴碧霞演唱得非常美妙精彩。
作品为繁芜的三段式构造,个中还有不少变奏。
长段的引子描述了苗寨的自然风光,晨雾袅袅、鸟语花香。
尤其是仿照鸟鸣的各种声音,切实其实是美妙绝伦。
紧接着,进入主体A段,太阳出来,苗岭公民开始了田间劳作,音乐全部是飞歌,苗族公民最喜闻乐见的一种音乐。
经由重复和变奏后,歌曲进入B段,虽然音型还是飞歌素材,但音乐形象却转为了人与自然的深度对话,旋律转入主调的下属调C大调,歌唱性进一步展开。
很快,乐曲进入C段,旋律回到主调,加入了舞蹈性的音乐后,歌声与鸟鸣的互动也逐渐深入。
随着音乐转入C大调,音乐进入高潮,完备是舞蹈性的场面,人鸟欢歌载舞,天人合一。
末了,乐曲回归到飞歌主旋律,在渐隐的鸟鸣中结束全曲,余音绕耳,让人依依不舍。

推举欣赏吴碧霞演唱的《苗岭的清晨》。

【演奏提示】作品原是为花腔女高音写的,不少滑音、顿音、长连音,难度不小。
为了表示花腔女高音的韵味,建议用高音管演奏,考虑到指法的难度,建议用F调转降B调演奏。
中音管可考虑用降B调转降E调演奏。
演奏时,要特殊把稳各种装饰音的处理,尤其是仿照鸟鸣的倚音,可以单独拿出来练习,闇练之后再合成演奏。
同时,还要把稳节奏的变革,歌唱性和舞蹈性的比拟。
当你闇练后,会创造音乐的美妙和该曲对你技能提高所起的浸染。
再难,也要啃下来,加油!

【小知识】苗族飞歌,口笛。

苗族由于历史上战乱、迁徙等方面的缘故原由,其居住地多是在雷公山、武陵山的崇山峻岭之中。
这一带山高林密、沟壑纵横,交通闭塞、经济滞后,正是在这种困难的自然环境条件下,铸造了当地苗民坚忍不拔、乐不雅观向上的品质,同时也孕育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音乐,“飞歌”便是个中较有代表性的歌谣之一。
飞歌旋律悠扬,高亢洪亮,腔调极富特色,个中“535”和“b3”音都是极具苗族飞歌的特性腔调,深刻表现苗族公民的性情特点。
苗族的飞歌明朗高亢,旋法大起大落,多连续的高下跳进,给人以有棱角之感,节奏自由伸展,每每是几个密集的音符后溘然放开,任意延长,展现出站在山高谷深的苗岭上纵情呼喊的律动特色。
较永劫价的“角”音常有两种走向:一种时上行滑到徵音;一种是下行滑至宫音,经由羽音进入徵音。
在向下滑音过程中,降落一律的角音较为明显,色彩突出。

苗族飞歌盛行于贵州台江、剑河、凯里等一带。
飞歌的腔调高亢洪亮,豪迈旷达、明快,唱时声振山谷,有强烈的传染力。
飞歌,多用在喜庆、迎送等大众场合,见物即兴,现编现唱。
歌词内容以颂扬、感谢、煽惑一类为主,过苗年、划龙舟等节日喜庆活动,一样平常要唱飞歌。

飞歌的歌词,每首一样平常在三十句旁边。
一首歌中,常有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八字句等,但多数是五字句。
曲调有大致固定的谱子,拍节的是非与快慢有大致固定的格式,但有时可以在原有的根本上进行发挥。
在一首歌曲中开头较慢,第一句先快后慢,拖音渐高而长,第二句先快后慢,但拖音渐低而长,从第三句或第四句起,开始用中速唱下去,逐渐加快,唱到紧张部分时,用快速连唱。
高潮唱完之后,用渐慢渐拖音唱一小部分,即靠近尾声了。
唱到末了一、二句时,拖音渐低而长,飞歌开头一二句,中间靠近高潮前的几句,扫尾的一二句,一样平常都有拖音。
歌唱者可以尽情拖唱,拖音的是非,凭歌唱人一口气的是非而定。

口笛。
中国竹笛家族中个子最小的一员,最早可追溯到 7000—8000 年前的河南 贾湖舞阳骨笛和浙江河姆渡骨哨,这类骨笛、骨哨大多采取动物的骨头制作而成。
与远古的骨笛、骨哨比较,现在大家所熟习的口笛大多数采纳红木、塑料、竹子等材料制作而 成,音色、音量、外不雅观形制都与之有较大差别。
1971 年初,著名竹笛演奏家俞逊发师长西席发明创造了口笛。
他用制笛截下的短竹牵制成两孔口笛,能演奏(d1~d2)一个八度音阶,两年后正式登台演出,第一首演奏曲是改编的罗马尼亚民间曲《云雀》。
后来,俞逊发为增加两孔口笛的音域,又增加了三个指孔,从而研制成功了五孔口笛。
1974 年白诚仁特意为五孔口笛创作的独奏曲《苗岭的清晨》风靡全国,使许许多多的不雅观众认识了口笛。
由于口笛的制作大略,造价很低,携带方便以及它特有的风采受到许多人的欢迎,又有不少人对口笛进行了改进,有的增加开孔可以转调方便或增加音域,有的改进指孔大小,可以减少半孔指法,还有的采取不同材料制作口笛;这些改进不断丰富着口笛的表现力,现在的口笛可谓五花八门,有两孔口笛、五孔口笛、七孔口笛、音阶口笛和丁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