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徽州古街·

历口老街,实为两街,一为河东街,一为河西街,距今约400多年历史。
以河东街为盛,旺时曾有商铺近百,行业浩瀚,八方客往,繁华无比。
古街曾有清末祁红创始人之一余干臣开的茶号,也是祁西土布的主要交易市场。
现如今,随着县道开通,老街人气渐失落,虽显平和淡然,却承载着祁门人远去而总留在影象深处的乡愁。

祁门历口老街 沥水两岸的浓浓乡愁 汽车知识

宋代古镇:与当代生活接驳

探寻祁门历口老街,一条黄祁高速让我们有了新感想熏染。
以前从老路走,需两三小时,一起劳累、头昏脑胀,事情状态大打折扣。
如今,从屯溪上高速,一起向西,风光旖旎,到牯牛降出口下,只需1小时,便能亲密打仗建于宋代的古镇。

历口镇,位于祁门县西北部,距县城39公里,古名新丰,始建于宋,后以地处历山和沥水之口而易名为历口。
东邻小路口镇,南接渚口乡,西临闪里镇,北枕安凌镇,东北和西北分别与古溪、箬坑二乡接壤。
大青线穿境而过,交通便利,是祁门县西乡一个古老而又充满新时期气息的重镇,自古以来都是祁门西路经济文化的中央。
素有“小小祁门县,大大历口镇”之誉。

徽州古村落,因水茂盛。
历口之沥水,出牯牛降历山,奔流到此,将村落庄分为河东、河西。

听说,旧时历口以许、冯二姓为主,河东多冯姓,居于从武陵直下的溪涧与沥水的汇合点,一条弯弯曲曲的街道,形成历口的外围。
河西则多许氏,许姓为历口压倒一切的大姓。
沥水在河西绕过一个大圆圈,把许村落围成了一个船形,许氏家族就聚居在这个船形的圈里。

今日的历口,仍不失落昔日的古朴,境内山净水秀,人杰地灵,生态优秀,乡风淳厚,拥有丰富的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绽放出新的风采。

清代利济桥:曾经最长

从镇政府出来,历山环抱,沥水环抱,一座5孔石拱古桥风格古朴、气势非凡。
此桥便是历口赫赫有名的利济桥。
利济桥横跨沥水之上,连接东西。
祁门县历口镇人大主席王帅良先容,此桥原名集福桥,始建于清乾隆37年(1772),系集福寺僧人亦云募资所建。
此桥曾三圮两修。
现存的桥,长85米,宽8米,高11米,全用青石砌成,为光绪24年(1898)由同和昌茶号老板汪广英倡捐,历口贩子全力所建,是祁门旧时最长的石拱桥。

利济桥共有5孔,位于水道上的4孔,分别命为“万”“古”“千”“秋”,取祈望“万古长存、千秋永固”之意。

如今桥也改为公路桥,虽大变样,但古风犹存。

东西河街:曾经繁华

过了桥,沿桥级左下,便到了历口河东老街。
老街长约500米,宽窄3-5米,青石板已被水泥更换,虽平坦干净,却古味尽失落。
前行数米,“哒哒”的缝纫机声由远及近,如历史之声。

把稳到,老街上的服装店有多家,与六七十年代创立的缝业社形成的市场氛围有关。
这里的祁西土布曾经非常有名,附近安凌、古溪、箬坑以及渚口、闪里和小路口的百姓也是常客。

今年82岁的冯光锦对老街的情形非常熟习,他说,历口为十里八乡的集散地,当年的街面全部用大青石板铺就。
两旁店铺比肩而立,布庄、药铺、饭店、酒坊、轿行、茶号、裁缝铺、豆腐店、理发店、染坊、雕刻店、药店、油坊等百姓生活必需的店铺搜罗万象,行业浩瀚,少说也有几十家。
人来人往,繁华无比。
历口还有祁红创始地之称,清末祁红创始人之一的余干臣曾来此开茶号,试制祁红,设茶庄,行茶事,接沥水茶贸通道,直下汉口,因此历口也为祁红发源地之一。

老街的衰落涌如今027县道开通之后,商铺转移,人气渐消,老街稍显没落。
不过,老街虽铅华褪尽,却也气定神闲,现在街上仍有数家店铺,业态与新街呼应,外街成为公路街,河街成为步辇儿街,两街和谐共生,见证历口新发展,成为历口新气候。

走完历口东街,从利济桥返回,续走河西老街。
河西街较河东街短且窄,却古风犹存。
比起东街的水泥路,河西街却是清一色的石板和鹅卵石铺就,王帅良说,这是镇里修旧如旧保护古街的结果。
他说过去的河西街不同于东街的店铺浩瀚,这里多为药店,有一家老药铺至今还在经营。
其余街上还有理发店、杂货店数家。
河西街虽不能与河东街媲美,却也是小家碧玉,成为历口一景。
河西理发店的周纳金,从当初的大姑娘到现在的奶奶级资深理发师,30年弹指一挥,见证着西街的繁荣兴衰。
她说,时期在变、世事在变,不变的是老街在当地民气中永久的归属感,承载着祁门人浓浓的乡愁!

(程旭日 吴玉莲 来源:黄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