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冠一怒为红颜”,少时读这句话顿感热血沸腾,彷佛听到了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的厮杀声,那种赤膊上阵八面受敌的场面,只为了一位绝代歌妓陈圆圆
明军、大顺军、清军彷佛乱作一团,冲冠一怒为红颜大有一种逼上梁山的气势。
可当我结合时期背景,并理解到这句话的出处,才真正明白冲冠一怒为红颜,竟然被我们误读了三百多年。

不得不佩服明末清初墨客吴伟业,他的一首七言歌行体乐府诗《圆圆曲》,以吴三桂和陈圆圆的悲欢离合构成全诗的叙事情节。
吴伟业出诗,前几句就可以席卷全貌,“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红颜流落非吾恋,逆贼天亡自荒燕。
电扫黄巾定黑山,哭罢君亲再相见,”

冲冠一怒为红颜被误读了三百多年 休闲娱乐

这种弯曲隐晦的办法,渗透着作者太多的愤激与讽刺,在当时享有较高的赞誉,一句“冲冠一怒为红颜”,广为流传了下来。
实在诗的意旨代表着当时多数人,并不是单指吴三桂,包括向清朝屈膝屈膝降服佩服的所有将士。
吴三桂在摇摆不定的时候,大喊的一句话是“大丈夫不能自保其室何生为?”墨客吴伟业将吴三桂的这句口号作了峻刻的讽刺,即冲冠一怒为红颜,可以看出来吴三桂是在降清,而并非具有报国的本意,陈圆圆也并非是红颜祸水。

清军入关,即公元1644年的甲申之变。
满洲人早就有霸占中原的野心,时逢明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率领农人军攻入京师,明崇祯帝自缢而去世,满洲旗帜光鲜的开始招降纳叛,进一步派兵攻打烧杀劫掠。
吴三桂作为明朝的总兵,有着不可推脱的任务,朝廷的高下都在指望着他呢,可他对满洲人的谦让,表明了他早已有与满洲人同盟的意思。
明清在关外对峙期间,吴三桂常常打败仗就很能解释问题。

但李自成攻入京城,吴三桂的父亲吴襄投在了李自成的帐下,李自成命令吴襄写信给吴三桂让其屈膝降服佩服,吴三桂也有屈膝降服佩服大顺军的意思。
他只是在歇息不雅观望,保存自己的实力。
没想到仅过了一个多月,李自成命令刘宗敏、李过对俘获屈膝降服佩服的明朝官员进行拷夹追赃等行动,吴三桂的父亲也被闯王部下行掠,再加上陈圆圆被刘宗敏占为己有。
这对付准备屈膝降服佩服李自成的吴三桂来说,无异于当头一棒,不得不探求新的活气。

陈圆圆本是江苏名妓,字婉芬,原名陈沅,因唱歌有圆润委婉的赞誉,故被称之为陈圆圆。
崇祯末年风雨飘摇,外戚嘉定伯周奎为解天子的忧虑之心,派田畹下江南觅美女。
田畹见陈圆圆姿色靓丽,遂私下占为己有。
战况紧急之时,崇祯帝派吴三桂镇守山海关,田畹设宴为吴三桂饯行。
吴三桂初见陈圆圆就被其风采倾倒,强行从田畹手中要走了陈圆圆,镇守山海关就把陈圆圆留在了京城。
现今突闻陈圆圆被李自成部下所掠,岂不是大怒。

究其缘故原由,吴三桂部下的将士,家属多在京城,都有杀父之仇、夺妻之恨的愤慨,也都有“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冲动。
于是,当吴三桂喊出“大丈夫不能自保其室何生为?”的口号时,可以说是一呼百应,大军瞬间倒戈,遂屈膝降服佩服清军与农人军开战。
李自成败北后,将吴三桂之父及家中38口全部杀去世,然后弃京出走云南。
吴三桂与陈圆圆在战火中相见,在军营里挥泪相聚,陈说着相思之苦,此后吴三桂辗转征战一贯带着陈圆圆。

吴三桂还是很复苏的,他放弃了拥立明太子的主见,也没有自主为帝,而是率部下跟随着满洲人打下江山。
后来,吴三桂平定云南,坐镇开藩设府,兵力与权力的增长令他的心再度狂野了起来,与清朝的抵牾日渐激化。
康熙天子决定撤藩,吴三桂开始背叛自称帝王,历经八年之久才被平定。
而陈圆圆则自缢身亡,一代红颜就此落寂。

回顾这段历史,“冲冠一怒为红颜”真的被我们误读了。
我们要认识到,吴三桂“大丈夫不能自保其室何生为?”的口号,是站在降清的态度上的。
由于吴三桂降清在前,而李自成杀其父及家人在后。
前是因,后世果。
不过吴三桂喊出了所有思念故土、亲人们的将士“冲冠”心声。
而陈圆圆也实在是太委曲了,那一刻她代表着明朝灭亡时万万千万受辱的妇女,红颜祸水又从何谈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