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锡华

耿锡华(1920—1945),冠县净水镇西焦庄人。
自幼务农,后为养家糊口,以卖馒头为生。
1938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9年夏,日军盘踞冠县城,八区的封顽势力也专横獗起来。
为打击封顽势力,根据县委指示,他在本村落红枪会的根本上,建立了民兵队,任辅导员。
晚上,带领民兵割电线,白天,以卖馒头为掩护,到仇敌聚拢的净水镇贴标语,宣扬抗日救国思想,瓦解仇敌。
后带领农人推翻了本村落的旧政权,建立了农会,并被保举为农会长,带领全村落群众抗粮抗税,与仇敌展开了武断斗争。

聊城百年先锋系列人物十四耿锡华沙延孝 汽车知识

1942年4月,齐子修部侵略了冠县桑阿镇一带,并把司令部安到了西焦庄南部十几华里的朱庄。
在党的统一支配下,耿锡华带领民兵和群众,与齐子修部展开了几次激烈的战斗。
1943年,党领导公民群众一壁同仇敌斗争,一壁同自然磨难斗争。
随着斗争的深入,西焦庄和周围村落落建立了民兵联防大队,他被保举为大队长,常常指挥联防大队联合行动,不断打击“扫荡”的仇敌。

1944年8月,在汤村落一带,同进村落抢粮的日伪军展开了激战,打去世打伤日伪军80多名。
由于作战大胆,他出席了冀鲁豫边区英模大会,被付与“冀鲁豫边区杀敌英雄”称号。
1945年7月8日晚,他率领民兵同前去西焦庄偷袭抢粮的500余名日伪军展开了殊死战斗,在身中数弹的情形下,与仇敌奥妙周旋,为声援部队的到来争取了韶光,使仇敌偷袭操持落空。
因伤势过重,壮烈捐躯。
县委和县抗日政府在他捐躯的地方召开了伤悼大会,并把西焦庄改名“锡华村落”。

沙延孝

沙延孝(1915—1940),字露庭,冠县梁堂镇申阎村落回族人。
他幼年家贫,父亲以开中药店保持百口生存。
沙延孝9岁入学读书,但因生活窘迫,不得不半工半读。
直到14岁,他才就读于冠县一高。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铁蹄步步进逼中华大地。
沙延孝、王维群等学生积极发动和组织同学走上街头,宣扬抗日,哀求国民党枪口对外,联络抗日,号召群众抵日货、雪国耻。
自此往后,王维群、冯干才、朱广林等进步青年,常常聚拢在沙延孝家中,学习进步书刊,评论辩论国家大事,特殊是对国民党政府枪口对共不对日、压制民主、争权夺利、贪污腐败的现实,十分不满。
由此,更加深了他们救国救民的政管理想。

1932年,沙延孝高小毕业,考入寿张省立第八村落庄师范学校。
1934年初,济南第一村落庄师范学生、共产党员赵健民回冠县老家度寒假期间,发展了4名党员,个中就有沙延孝。
入党后,沙延孝和冯干才等党员一起,在八乡师广泛宣扬党的抗日主见,传播各地工人、学生抗日救亡的。
沙延孝可以说是寿张八乡师党的奠基人之一。

1936年春,沙延孝随同寿张乡师8名应届毕业生一起到济宁受训,历时1年。
1937年3月,被分配到馆陶房儿寨乡农学校担当教务主任。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沙延孝武断相应党的号召,积极参加创建抗日武装的事情。
同年12月,冠县境内石洪典领导的绿林武装“北杆”和韩春河领导的“南杆”分别被范筑先收编为第五、六支队。
五支队时辖3个团,共3000余人,石洪典任司令,荆维德任副司令,原代理冠县中央县委布告郭芳臣任参谋长。
为了改造这支军队,中共冠县临时工委决定,派沙延孝、孙洪等到五支队事情,建立起了五支队党总支,盛北光任布告,沙延孝、孙洪为委员。

1938年3、4月间,日军反攻袭击鲁西地区,盘踞了濮、范两县。
范筑先指挥五、六、二十一、二十二4个支队并亲率保安一营、卫队营参加濮、范战役。
5、6月间,五支队在阳谷、寿张集训时,范筑先亲自前去校阅阅兵,按照国民党政府军队的军衔制,付与沙延孝中校军衔。

1939年11月15日,日军攻陷聊城,范筑先壮烈殉国。
此后,范筑先原辖各支队相继分解,部队改编后,沙延孝转入地方事情。
1940年春,党组织派沙延孝到整编后的筑纵第三营任教导员。
随后,部队奉命开拔卫河以西,在冀南地区坚持敌后抗日战役。
同年10月,在曲周县城东南20华里的大连寨一场抗日战斗中壮烈捐躯。
(冠县档案馆供稿)

沙延孝义士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