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该当说音乐是无国界,无任何障碍的,以是即便是听不懂广东话,那也无伤大雅。可是深一层来说,广东大碟就很矫情,便是和国语专辑在情怀上有不一样的味道,更须要的是一直地深入、深入再深入地去品味,在某个程度来说听的已经不但是音乐那么大略,更有无法言喻的情怀在个中,如果不是一贯耳濡目染在个中沉浸过,大概是无法怀有那一份的情怀,就一如不会台语的人听台语,总是很难透彻地去理解台语作品的人文情怀。如果只是由于陈奕迅拿下了“金曲歌王”而去聆听《准备中》,如果并没有一贯聆听陈奕迅的广东作品,那么或许对付这张《准备中》专辑也就只能比较浅近地说上“挺好的!
”或是“歌神的作品还是有担保的。”这样的话语。
并不想在鸡蛋里面挑骨头,说实话,陈奕迅一贯是业界良心,无论是国语专辑还是广东大碟都能在业界成为引领,至少那句“歌神的作品是有担保的”是没错的。但也是由于陈奕迅的作品太有担保,又或者说对他期待太高,对他的音乐持有很特殊的情怀,以是每一次他发片,特殊是发行广东大碟,哀求也就不但能是“歌神的作品还是有担保的”那么大略了。
陈奕迅也不随意马虎,每一次发片都绞尽脑汁推陈出新,变着办法玩,特殊是对音乐内容题材,都快要被他玩坏了,奈何题材就那么多,交往来交往去也是这些、那些,即便是纯粹地分开了情歌的范畴深入到社会万象却还是有唱到有尽头的时候,久而久之他所唱的这些、那些竟也变得空洞、无趣起来,或许真的是麻木了,陈奕迅本人唱得麻木,听歌的人听得麻木,倘若歌曲本身不算出彩,旋律不突出,内容再无法耐人寻味,那对付这些歌曲也就真的只能回敬不痛不痒的一句“挺好的!
”
这大概便是陈奕迅现今作品遭遇的最大瓶颈,对付《准备中》这张专辑且先不说情怀,就只以表象的感想熏染而言的确是没有太多的惊喜、精彩而言。就听感而言不能说《准备中》专辑中作品的旋律不好,听起来并么有什么不好,大体上都很流畅,《无条件》、《黑洞》、《心烧》、《喜好一个人》等都显得稳稳妥妥,工工致整,可是并不出彩,可以耐下心完全听完,只是过后又难以留痕。而纵不雅观整张专辑的创作班底,实在也算是歌神标配,Eric Kwok、曲世聪、AGA、谢霆锋等都不会失落礼人,可惜的是大多创作人给出的作品都显得太模式化,特殊是Eric Kwok的创作,创作模式的定格已经很难让他的作品带来什么新鲜,乃至已经涌现了听这首歌像那首歌的问题,那是在编曲上做什么样的升级也无法改变的状况。而说到编排、监制方面,《准备中》专辑也并没有太多的亮点,刘志远、Jim Lee都是陈奕迅的老差错,互助起来默契无间,不过有时候越是熟习越有默契反而越难有惊喜,同样又还是受困在模式化的困扰之中。全碟主导的是Band Sound的效果,潜在主打的是怀旧的情怀,只是稍嫌这效果,这情怀太过沉闷,这是怀旧而不是回到过去,总是用同一套手腕去包装同样的东西而不做推陈出新如何能把耳朵叫醒?
怀旧,的确是《准备中》专辑的一个潜在主题,也是之前所说的情怀所在。有感陈奕迅在仿效2009年推出的《H³M》,至少打造方向有所相似,都是在寻求与故人的互助,不同的是这次只在词作上互助。找来潘源良包办全碟歌词算是一个“创举”,很新鲜也很有卖点。而不用旧名登场,变成了袁两半执笔写下一张《准备中》的潘源良所交出的作品也存有品质参差不齐的问题。他既能够让人在《无条件》、《喜好一个人》中感到欣喜,也能让人对《梦的可能》、《人生马拉松》这种行货之作而感到失落望,一张专辑的歌词品味下来其实能令民气境高低起伏不定,情怀一贯在抽离,出戏入戏在这种专辑中变成了一张常态,让人不知所措。
陈奕迅声音状态的疲倦成为了近些年他个人表现上最大的问题,难得的是在《准备中》专辑中他的声音状态要比之前好很多,只管在不少有细节的作品中也还是能听出问题。而对付陈奕迅的演绎本来就不欲抱有太高的期望值,实在就如之前所说的,这真的便是一种担保,不会出错,这个陈奕迅早就习气了。大概是没有期待,反而在聆听的过程中当听到了改变的时候不管适宜与否都能变成一种惊喜。好比《一个灵魂的独白》,陈奕迅这种刻意压低声线的演唱办法实在不讨喜,可是在这张专辑中显得很特殊。当然他低沉地吟唱,浅浅地倾诉,不见得就能唤醒内心的共鸣,提及来实在是不如《喜好一个人》中的唱腔来得舒畅与讨喜,要知道陈奕迅嗓音的随性与松弛才是更迷人,更随意马虎打动人。
陈奕迅执著于情怀,以是他又一次打起了怀旧牌,天经地义得很,毕竟这是一个贩卖情怀的年代,识时务为俊杰嘛。而诚然《准备中》专辑的确很怀旧,乃至让人听到华星期间的陈奕迅,但这样的怀旧是不是又显得太老套?由于我们是在怀旧,却不是要回到过去;我们是要回味那些逝去的情怀,却不是要听到那些老态龙钟的调调。当然,实在也是可以不必有那么多的哀求,毕竟作为一张主流广东大碟,《准备中》已经具备秒杀的水准,摆得上台面,挺得起腰板,条件是不要拿情怀开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