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闽北首部赤色题材长篇小说,《红道》讲述的是光泽地皮革命期间,以黄道同道为领导的中共闽北分区委(后为中共闽赣省委)、闽北红军游击队,与国民党反动统治阶级武装斗争的故事。

小说构造紧凑,情节跌宕起伏,许多故事动听至深,过目难忘。
一些人物如黄道、左边路、文武斌等,都给读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记。
特殊是红军游击队在荒无人烟的深山密林里,在困难困苦的险恶环境下,与围剿的仇敌开展游击战的情景,描写的细致入微摄民气魄。

南平人佳作齐分享红道 诸母岗 闽赣省委 休闲娱乐

除了人物、战斗等故事情节,一些分外环境作者也有很好的垫铺。
光泽及闽北的一些名山如喷鼻香炉峰、黄岗山,独竖尖、诸母岗等都跃然耸立在小说之中。
特殊是诸母岗,作者颇费笔墨进行了渲染,让许多未见过诸母岗邱贵平的人也领略了其风采。

写山必定知山、爱山。
“智者乐于山,仁者乐于水。
”作者能把诸母岗描述得如此灵动,这和他爱山爱水爱“驴行”有密切的关系。

作为新时期的“驴友”,且是一头奔“知定命”的“强驴”,作者曾“亲临”海拔 1859米的诸母岗,并在数个昼夜的穿越中,对诸母岗山水、草木有了切肤的感想熏染和爱慕之情,因此写起此山此景如在笑谈间娓娓道来:“诸母岗西北坡,一条流泉经岗顶狭谷注下峭壁,落差数百米水流不散,形若猪母解溲。
诸母岗南北坡,一条山脊如墙垣直通南北,壁立万仞,终年云雾环抱,人过山脊如行险桥上,寒风袭人。
诸母岗北侧,矗立着五块巨型石壁,如伸入料槽觅食的马头,传闻为天庭牧马园地,天马日出而去,日暮而归。
诸母岗东南侧,有一块酷似猪槽的长石 位于东面断崖绝壁,深不见底,南北绵延数里,远眺望似一长形猪食槽,横置山巅。

还有红军政委文武斌找寻闽赣省委时,在诸母岗的跋涉:绝壁、瀑布、黄精、红毛舟、油竹林、眼镜蛇、娃娃鱼、溪滑、老虎,以及龙井、铁瓦庵等等,仿佛是作者自己在诸母岗穿越再现。
如不是身临其境,哪能写得出如此真实又生动的情景。

闽北多山,有山就有壑,有壑必有涧!
高山、险壑、深涧构成了闽北特有的地理地貌。
诸母岗就在这千沟万壑中,雄峙在光泽、邵武、建阳三县市区交界处。

诸母岗涌如今小说中并非作者心血来潮,为给小说增加美景而生拉硬扯进去。
而是在闽北革命进程中,诸母岗上曾经有过一段艰辛、苦涩且不为人所知的峥嵘岁月。

第五次反“围剿”失落败后,中心苏区和闽北苏区先后失落陷,中心红军主力开始长征;而闽赣省委和闽北红军游击队,也开始了长达三年的游击战。

国民党反动派为了彻底消灭闽北的共产党和赤色政权,先后发动了数次清剿。
在极其残酷的形势面前,闽北军分区司令员叛变,红军电台丢失,独立师师长吴先喜、黄立贵先后捐躯。
战斗中,闽北红军五千人的武装力量只剩下一千余人。

白色胆怯下,几无退路的闽赣省委,终于被逼上了绝境诸母岗。

称诸母岗为绝境实在一点也不夸年夜。
这里没有人间烟火、没有人类足迹,更短缺果腹粮食和盐巴。
在死活存亡关头,为保存闽北的赤色火种,担保闽北革命红旗不倒,黄道已别无选择。
他率领200余人的省委机关、军分区教导大队和邵光挺进队甩开仇敌的包围,登上诸母岗。

诸母岗的环境艰险、景象恶劣,“强驴”邱贵平是体验过的。
在穿越时他曾碰着进退维谷高下无路的窘境;当夜幕降临寒风伴着各种怪声袭来,彷佛魑魅魍魉就在身边游荡,脑海中乃至闪现出对去世亡的恐怖,也由此留下了对诸母岗刻骨铭心永生难忘的影象。
当得知穿超越的险境曾经是闽北三年游击战最困难危急的时候,中共闽赣省委死守五个多月并终极取得胜利的绝地时,革命前辈对空想的追求,对信念的矢志不移,给作者内心带来了巨大的震憾。
如此切入精髓的感想熏染,及作家强烈的任务感、义务感,让作者迸发出了无比激情的创作希望。

有关诸母岗的描述在小说中所占的“份额”并不大,但份量却很重。
小说不是史志,有文学艺术再创作和加工的成分及须要,某处情节还可以根据故事的发展进行一定的拔高和放大。
以是小说《红道》既有表现当时光泽革命斗争中真实故事,也有作者虚构的文学身分。
但在诸母岗上,中共闽赣省委所开展的革命斗争不但没有放大反而是缩小了。

究其缘故原由,我想紧张是篇幅所限,其次是当年的经历者对在诸母岗生存的回顾资料并不多。
从黄道给他的同学、铅山狮江中学校长徐前兆的信中可略知一二:“在这十年中,我经由人所未经由的困难困苦的生活,尝过人所未尝过的咸酸苦辣的味道……”而时任中共邵光特委布告的王文波,解放后曾回顾:所有从诸母岗下来的红军战士和游击队员,提到诸母岗都害怕……由此可见,诸母岗在这些革命先辈心中,留下了多么深的痛楚回顾。
时时威胁着他们生命的饥饿、疾病、寒冷和毒蛇猛兽,远比山下围剿仇敌更难对付。
虽然有山下乡亲们冒着被杀头的风险上山送粮送盐,但还是杯水车薪。
更多的时候,是要靠游击队员去探求能果腹的野生食品和动物。

抗日战役暴发后,为联合抗日,国共双方在光泽大洲村落和平会谈成功。
伪县长高楚珩看到从诸母岗下来的游击队员衣衫褴褛骨瘦如柴,从心底钦佩这些革命者的毅力和意志,专门开了条子到邵武县买了几十匹布,送到大洲村落给游击队员做衣服(据原闽赣省委老科长王忠华回顾)。

三年游击战,闽北革命的指挥中央有六分之一韶光坚守在光泽的诸母岗上。
这200余名先辈们心中有着革命空想,听凭脚下风起云涌,我自笑傲苍穹。
闽北红旗不倒,除了有以黄道为首的中共闽赣省委领导核心,诸母岗也功不可没。
这本身便是一部可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诗篇,长篇小说《红道》只是为这壮丽的诗篇写了一个很好的序幕。

作者:□沈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