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一号”能源站。 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供图
“华龙一号”示范工程第二台机组带核调试。 新华社发
12月24日,四川眉山国际铁路港正式开行中老铁路国际货运列车。 蹇玮杰摄(公民视觉)
6月25日,全长435公里、设计时速160公里的拉林铁路建成通车,西藏首条电气化铁路建成。图为试运行的“复兴号”列车行驶在西藏山南市境内。 新华社 觉 果摄
岁末将至,回顾这一年,神州大地上,高大的拱坝横跨在金沙江两岸,电气化铁路在雪域高原上延伸;举头望月,运载火箭完成了第400次发射,中国人在火星上首次留下印迹;低头看海,1500米超深水大气田日产天然气1000万立方米……
一项项“上天入海”的重大工程,既是令环球瞩目的“国家大事”,也是行业领域的“关键打破”,见证了这一年来培植者的汗水和聪慧,振奋了中国人的信心和底气。
在新一年即将开始之际,让我们一起重温这一年来重大工程带来的惊喜,感想熏染国之重器的累累硕果。
【重大工程】:中老铁路
中老铁路通车
12月15日,一列由昆明出发载有全棉梭织斜纹染色布、涤纶布、人造革、拉链等11个集装箱的国际货色列车,缓缓驶离云南磨憨铁路口岸驶向老挝,标志着经昆明海关所监管验放的中老铁路国际货色列车运载货色总值打破1亿元公民币。
中老铁路全长1035公里,是一条连接中国云南省昆明市与老挝万象市的电气化铁路,是第一个以中方为主投资培植、共同运营并与中国铁路网直接连通的跨国铁路,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起”的标志性工程,于12月3日开通运营。
中老铁路打通了东南亚腹地,使中国与老挝、泰国、柬埔寨等国拥有了便捷陆运新通道。截至12月22日,累计开行货色列车203列,发送货色5.5万吨,呈稳步增长态势。个中,海内段累计开行货色列车161列,发送货色总量达2.8万吨;国外段累计开行货色列车42列,发送货色总量达2.2万吨,特殊是自12月3日昆明站首发中老铁路国际货色列车后,山东、浙江、重庆、长三角等地相继发出中老铁路国际货色列车,目前共开行国际货色列车47列,累计发送货色总量达2.5万吨。
中老铁路,还是牵动老挝民心的重大工程。老挝公民民主共和国国家主席通伦·西苏里说:“中老昆万铁路是老挝‘陆锁国’变‘陆联国’计策深入对接‘一带一起’倡议的纽带,是老挝当代化根本举动步伐培植的一个主要里程碑,将极大促进老挝国家经济社会发展。”
中老铁路的施工绝非易事。该工程须要“穿三山跨四水”,即穿越磨盘山、哀牢山、无量山,横跨元江-红河、阿墨江、把边江、澜沧江-湄公河,地形条件极为繁芜。培植者们占领了一个个难题,担保了工程顺利推进,使中老铁路成为“中国建造”的又一张闪亮名片。
【韶光】:9月7日
【重大工程】:“深海一号”大气田
“深海一号”全面投产
在距三亚150公里的海面上,东西横向跨度50公里的“深海一号”大气田正在通气。
“深海一号”大气田是中国自主开拓的首个1500米超深水大气田,也是中国自主创造的均匀水深最深、勘探开拓难度最大的海上深水气田。2014年,中国海油在琼东南盆地成功钻获“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
今年1月24日,“深海一号”日产天然气1000万立方米,提前达到设计产量峰值,具备了每年产气30亿立方米的能力,标志着中国海洋石油工业全面节制超深水气田的生产运维完全技能体系,同时也将成为海南自贸港、粤港澳大湾区能源保供的主要保障和南海万亿方大气区的“桥头堡”。
在开拓过程中,项目组创新设计了环球首座十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深海一号”能源站,实现了3项天下创始技能以及13项海内创始技能,带领中国海洋石油勘探开拓能力全面进入1500米超深水时期。“深海一号”大气田生产采取的大量前辈技能和设备在海内属首次运用,在短缺直接可借鉴履历的情形下,中国海油现场作业团队持续探索,深入攻关,办理了一系列深度调试过程中涌现的问题,终极总结出一套适用于深水气田的生产处理设备调试方案,为气田产能持续攀升奠定了根本。
6月25日上午10时,“深海一号”西区投产通气。9月7日,随着东区末了一口生产井成功开井,中国首个自营1500米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实现全面投产。
“‘深海一号’气田的成功达产,验证了我们自主创新设计的总体开拓方案的可靠性,标志着我国在深水油气勘探开拓领域跻出生界前辈行列。” 中国海油“深海一号”气田开拓项目总经理尤学刚表示。
【重大工程】:白鹤滩水电站
白鹤滩水电站发电
白鹤滩水电站位于四川省宁南县和云南省巧家县交界的金沙江干流河段上,是履行“西电东送”的国家重大工程,总装机容量1600万千瓦,旁边岸分别支配8台单机容量为100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水轮机最优效率达到96.7%,发电机额定效率超过99%,是天下效率指标最高的水轮发电机组。
6月28日,白鹤滩水电站首批2台机组投产发电。目前已投产的6台机组关键运行指标正常平稳,估量2022年7月前将实现全部机组投产发电目标。
在建规模环球第一、单机容量天下第一、地下洞室群规模天下第一……白鹤滩水电站肩负多个“天下第一”。在培植中更是创造了多项天下记录:地下洞室总长217公里,地下洞室群规模天下第一;拦河拱坝高289米,相称于100层楼高,为天下第三;最大泄洪量达到每秒42348立方米,6分钟即可灌满全体西湖,枢纽泄洪功率天下第三。
作为环球单机容量最大功率百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白鹤滩水电站核心技能均为自主研制,实现了中国高端装备制造的重大打破,标志着中国大型水电工程培植实现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历史性超过。
近日,白鹤滩水电站末了一台机组——9号水轮发电机组转轮顺利完成吊装。至此,白鹤滩水电站16台百万千瓦水电机组转轮全部吊装完成。2022年7月全部机组投产发电后,白鹤滩水电站将成为仅次于三峡水电站的天下第二大水电站。
【重大工程】:拉林铁路
“复兴号”开进拉萨
雪域高原上,一条电气化铁路不断延伸……6月25日,中国首条高原电气化铁路拉萨至林芝铁路正式开通运营,“复兴号”高原内电双源动车组同步投入运营。
在雪域高原上修铁路,施工难度不言而喻。拉林铁路90%以上的线路都是在海拔3000米以上,16次超过雅鲁藏布江,全线共有47座隧道、121座桥梁。
拉林铁路林芝打仗网作业队队长张新锋说:“这是中国铁路史上第一次将一条完全的电气化铁路培植在均匀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在这里事情不但没有可借鉴的施工履历,还要面对高寒缺氧、地质繁芜、自然条件恶劣等一系列寻衅。”
早上顶着玉轮出去,晚上顶着玉轮回来,就这样过了6年,终于把电气化铁路首次修进了青藏高原。不仅让不少沿线藏族百姓首次体验到了舒适快捷的电气化列车,拉林铁路电气化培植还带动了电网发展,为沿线百姓供应了生产生活用电保障。
作为在建川藏铁路的主要组成部分,拉林铁路的建成通车结束了藏东南地区不通铁路的历史,填补了既有交通办法易受高原景象影响的短板,提升了交通运输的稳定性和通达性,实现了西藏各族群众“坐上动车去拉萨”的梦想,也标志着“复兴号”列车实现了31个省区市全覆盖。
桃花饼、藏喷鼻香猪肉等土特产被带出高原,来林芝旅游的人也更多了。运营首月,共发送乘客10.6万人次,日均约3500人次;开通近半年,累计运送乘客近60万人次。
【重大工程】:天问一号探测器
天问一号探火星
5月15日,浩瀚宇宙不断传来捷报——
凌晨1时许,天问一号探测器在停泊轨道履行降轨,机动至火星进入轨道。
4时许,着陆巡视器与环抱器分离,进入火星大气,经由约9分钟的减速、悬停避障和缓冲,成功软着陆于预选着陆区。
两器分离约30分钟后,环抱器进行升轨,返回停泊轨道,为着陆巡视器供应中继通信。
7时18分,天问一号着陆巡视器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圆满成功!
5月22日,火星车驶离着陆平台,踏上火星大地进行巡视探测,开启火星“探险之旅”——天问一号实现了一次任务完成环抱、着陆、巡视的三大目标,迈出了中国行星探测征程的主要一步。
在中国航天发展史上,天问一号实现了6个首次:首次实现地火转移轨道探测器发射,首次实现行星际翱翔,首次实现地生手星软着陆,首次实现地生手星表面巡视探测,首次实现4亿公里间隔的测控通信,首次获取第一手的火星科学数据。
在世界航天发展史上,天问一号不仅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人的印迹,而且首次成功实现了通过一次任务完成火星环抱、着陆和巡视三大目标,充分展现了中国航天人的聪慧,标志着中国在行星探测领域跨入天下前辈行列。
不久前,再传捷报:中国国家航天局与欧洲航天局(欧空局)于11月开展的祝融号火星车与“火星快车”轨道器在轨中继通信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重大工程】:“华龙一号”核电机组
“华龙一号”核电机组商业运行
12月11日18时32分,中国第二台“华龙一号”核电机组——中核集团福建福清核电6号机组反应堆首次达临界顺利完成,标志着机组正式进入带功率运行状态,向建成投产迈出了主要一步。
“华龙一号”是由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和中国广核集团研发的前辈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技能,具有完备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压水堆核电创新成果,在安全性上知足国际最高安全标准的同时,所有核心设备均已实现国产化,首台套国产化率达到88%,完备具备批量化培植能力。既是中国核电创新发展的重大标志性成果,也是中国核电走向天下的“国家名片”。
2015年5月7日,环球首个“华龙一号”示范工程在福建福清开工培植。6万多台设备、165公里管道、2200公里电缆,上千人的研发设计团队、近20万人先后参与……今年1月30日,环球第一台“华龙一号”核电机组——中核集团福建福清核电5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标志着中国核电技能水平和综合实力跻出生界第一方阵。
中核集团“华龙一号”总设计师邢继说:“实现百万千瓦级大型前辈压水堆自主化一贯是我国核工业人追求的目标,‘华龙一号’是三代核电人共同的心血,很幸运到我们这一代的时候把它变成了现实。”
目前,“华龙一号”不仅在海内落地开工,而且为“一带一起”培植供应了有力支撑。今年5月19日,“华龙一号”外洋首堆工程——巴基斯坦卡拉奇核电2号(K-2)机组完成100小时连续稳定运行验收,各项性能指标达标,正式进入商业运行。这标志着中国自主三代核电“走出去”第一站顺利建成,中国核电实现从“跟跑”到“并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