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诗人洛夫说:“要是拿了唐诗去压榨,起码还会淌出半斤酒来。”短短两句话,便将唐诗诗中有酒,酒中有诗的韵味描绘得传神剔透。
酒在唐诗中的地位可谓是举足轻重,不少诗人醉在醇香的美酒中,笔下流芳的诗篇更如汲取了酒的“精神”一般体味了酒不同层次、不同风格的味道。酒与诗可以说是与诗人血脉相连、一脉相承。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的李白更是与“诗”、“酒”无法割舍。于是他“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在酒中,有“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的潇洒旷达;有“日暮醉酒归,白马骄且驰”的痛快淋漓;纵是他寄情山水“洞庭破秋月”之时也无法忘怀“纵酒开愁容”,萦萦酒气和壮阔的山水冲荡着李白和他的诗。李白的诗中有酒的率真豪放、自由奔放的味道。
诗圣杜甫,自小便有“七年酒豪”之名,甚至为换酒吃而典当衣物。在他为国忧,为民愁,得到官军收复河北的消息时,便也是“纵歌放酒”“青春作伴”,但是杜甫的酒里更有“穷年叹黎元”的悲悯味道。晚景凄凉的杜甫在贫病交加下倾诉了常年漂泊,老病孤独,而今天下,黎民百姓仍旧疾苦,国家仍动摇的复杂情感,此时便只有酒才能解读诗人的心情。诗人也面对“滚滚不尽长江水”饮一杯混着他两行清泪的“浊酒”,这酒里满是悲凉的味道。
唐朝疆域广阔,因此戍守边陲的将士们也会将一腔的豪情借着美酒表现出来。王翰,性格豪放,登进士第后,仍旧每日以饮酒为事,是位爱酒的著名边塞诗人。在孤独寂寥的边塞的一次盛宴上“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这荒凉的大漠中仍有无法离开酒的酣畅淋漓之感,若要上了战场“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以醉卧的姿态来面对残酷的沙场,又何不是酒赋予诗人的一股豪情呢?王翰的诗中有酒的淋漓痛快、豪迈壮阔的味道。
浩如烟海的唐诗中,酒总是与之形影不离,诗是酒的精华之所在,而酒又是诗的“触媒”,酒给予诗了胆魄,而诗又使酒脱俗,诗酒互倚,从诗中便可了解酒的三分气概与度量,从酒中又可知晓诗的七分神韵和味道。酒中蕴藏着唐诗飘逸、忧怀、豪迈之气,唐诗的味道便犹如酒之醇香飘散、几世未消……
篇二:走进唐诗
唐诗深受当代人的喜欢,那是因为诗人将自己的情感、抱负及遭遇融入其中,让我们从中享览唐朝的风云事变。
唐朝是诗的世界。走进唐诗,我们可以与李白一道“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可以与他并肩闯天下,学诗学道,与他高吟“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走进唐诗,我们可以接触到高吟“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陈子昂,感受他的悲愤;我们可以接触到畅言“阁中带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的孟郊,感受他登科后的得意和轻狂。
唐诗中,我们可以领略到杨贵妃的惊人美貌,可以感受到唐玄宗的痴情,可以感受到那股缠绵的哀怨之情。唐诗为我们展现出唐朝的情、唐朝的气度、唐朝的兴衰。
走进唐诗,我们与杜甫对白:“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的忧郁情怀;“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的无助;“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的哀怨;“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的寂寥……
杜甫的诗在唐诗中占重要地位,被称为“诗圣”,他一生写了一千四百多首诗,和李白齐名,也称“李杜”。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面貌,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
杜甫诞生那天漫天的风雪昭示了他坎坷的一生和高洁的品行。他从小博览群书,身负远大报负。可是当他呕心沥血,怀经天纬地之才,竟然被人轻描淡写地付之一炬时,有什么比怀才不遇更让人痛心?当杜甫低头哀求,遭人白眼时,有什么比寄人篱下更让人辛酸屈辱呢?
杜甫生逢乱世,居地定所,食不果腹,尝尽辛酸,饱受磨难,受苦受难的血泪史让人叹息不已!
唐诗,不仅让我们看到华美篇章,更让我们了解到诗人的伟大精神与惊人气魄。
走进唐诗,取出灿烂的明珠,饱览人生悲欢离合!
篇三:与唐诗一起走过的日子
穿过历史的烟云,仿佛看到了宏伟的唐朝。唐朝的繁荣昌盛,雄浑气度,是否在你脑海中浮现?唐朝,我认为最有魅力的——是唐诗。
很小的时候,就听父母在耳边吟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父母是有心让我多接触唐诗的,而我也一直深深享受着唐诗。它如一杯清香沁脾的茶,香味早已深入我的骨髓;似一朵娇艳欲滴的花,它的美持久地在我的脑间萦绕……
当我失意消沉时,李白那“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鼓舞着我;当我懒惰散漫时,“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又点醒了我;当我夜间赏月时,王维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使我满心欢喜,家乡的山水如此灵动!看见一位军人,总会想到他是否会有“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定意志和豪迈气概。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像唐诗一样可以穿越千年而无时无刻不占据我的生活。
唐诗啊!唐诗!你凝聚着多少人的心血,你身上有着多少人的喜怒哀乐!——唐朝既是辉煌的,又是糜烂的,值得庆幸的是,总有一群民族的脊梁在为天下苍生奔走呼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一生关心民生疾苦。这种忧国忧民的愁,何尝不是唐诗的一大魅力?
与唐诗一起走过的日子,听到了它的精神呐喊,喊出了唐朝的恢宏气魄,喊出了诗人们心底的声音!唐诗是中华民族古典文化的瑰宝,涉过时间的长河流传千年,超越一个鼎盛时代的一切,抽象为唐代的符号。
与你走过的近十年光阴里,我已清楚地明白,不能没有你!可爱的伙伴——唐诗。
篇四:品读初唐诗歌
初唐,似乎是一个充满血雨腥风的时代。在这一时期,诗坛上却流行着一种追求华丽辞藻、歌颂安闲和平的诗歌风气。上官仪是这个诗派的领袖人物,“上官仪体”的影响之大,学习上官仪体的人更不在少数。
就在这时,有一个新的诗歌群体登上了诗坛——“初唐四杰”。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这四位诗人,不同于一般的宫廷文人,他们进入仕途不是为了自己的享受,而是为了建功立业,从而有着独立的人格和高尚的节操。明代陆时雍的《诗境》总论中写道:“王勃高华,杨炯雄厚,照邻清藻,宾王坦易,子安其最杰乎?调入初唐,时带六朝锦。”他们的诗歌,尽管仍有六朝宫廷诗的斑斓色泽,但是他们更重视抒发情怀和不平之气,面向市井,写个人生活情怀,也写沧海桑田的感慨,思索人生的哲理,从而恢复了诗中清醒而严肃的自我,赋予了诗歌新的生命力,提高了诗歌的思想意义,展现了带有新气息的诗风,使诗创作走向清丽典雅的道路,为唐诗的开创清扫了道路。
生活在乱世,却积极向上,精忠报国,这世界上又有几人能做到?不枉流传千古诗,感谢初唐四杰的诗歌,给我们展现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篇五:雪花飘进了唐诗
冬天。寒假,我在书桌前阅读唐诗。抬头窗外,天空扬起了纷纷的雪花。我突发奇想:如果雪花飘进了唐诗,会出现什么样的情景呢?
雪花飘进了诗人岑参的笔下,像美丽的花仙子,一下子变成了清丽动人的梨花,散发出沁人心脾的幽香。“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太有想象力了,明明是雪压冬林,却幻作锦簇梨花,将北国的冬天和南方的春景画上了等号,让雪花不但有了香味,而且有了春天的温度。
雪花飘进了诗人白居易的笔下,显得非常高雅和悠闲。“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室内:酒绿、火红、清深、意浓,喝着,聊着;室外:雪花来了,飘着,舞着,轻盈,潇洒,仿佛在为诗人和朋友小聚而助兴表演,一幅多么温馨和谐的画面。
雪花飘落到诗人卢纶的笔下,格调不再那么轻柔,而是显得阳刚霸气。“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眼看敌人乘着黑夜逃跑,我军骑兵即刻列队追击,此刻的雪花,就像一名出征的战士,屹立在刀尖上,寒光闪闪,充满了和战士一样的英雄气概。
雪花飘落到诗人韩愈的笔下,则变得调皮可爱起来。“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已经时值初春,小草已经绽芽,可心急的雪花却嫌春的步履太慢,便忍不住穿树飞舞,要唤醒百花开放。手捧如此活泼的雪花,你还会觉得冷吗?
窗外,雪花忽然消失了美丽轻盈的身影,太让人遗憾了。我想,如果雪花继续飘洒,再飞到大诗人李白、杜甫、王维的笔下,呈现出来的情景,一定会更具风采吧。
篇六:我的唐诗梦
在诗歌的国度,做着一个唐诗梦。多少次午夜梦回,魂牵梦萦的依旧是唐诗,她的风姿绰约、大唐气象、霸上柳色、巷陌惊鸿、泗水烟花……是涌动在血脉里的文化基因,在滋养心灵、涵养性情的同时,牵引着我,召唤着我,走向朝拜唐诗的圣路
三岁时,牙牙学语,妈妈教我的第一首蒙学诗,就是骆宾王的《咏鹅》。依稀记得当年学诗的情景妈妈一句一句的教,我鹦鹉学舌般一句句跟读。有的诗句妈妈要反复读,我才读得音近尤其是〝白毛浮绿水〞的〝绿〞字每次没缘由地读成〝露〞妈妈总是不厌其烦,反复教读,直至较为准确。妈妈读的时候,总是微闭着眼睛,一脸惬意与舒适,让我疑心里面藏着童话中的秘密。那时,虽不胜明了这首诗的思想内容,但随奶奶到村后的大坑里放鹅,看鹅在水中嬉戏的情景,诗歌的内容便画面般在脑海里映现。当时觉得这首诗好,把奶奶家的鹅写活了。每晚睡觉前,总是缠着妈妈教我读诗。《悯农》《春晓》等家喻户晓的蒙学诗,滋养了我的童年,让我对唐诗的意境充满了美好的向往。
十岁这年,唐诗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向精神世界的天窗。世界除了生我养我的城市还有更为广阔的空间。小学课本上的唐诗已经满足不了我的需求,我要求妈妈给我买《唐诗三百首》等。很多诗,虽然不懂内容,但就是喜欢,喜欢读唐诗的感觉,喜欢唐诗的味道,抄录唐诗时内心洋溢的那种感觉最是奇妙。多少次梦回唐朝,种希望生活在诗歌的国度。
十三岁的时候,唐诗告诉我,人生是一场从时间开始的空间旅行。唐诗就是那辆穿越时空隧道的高铁,载你领略人生的不同风景,品味万物,遍尝滋味,快意人生。读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荡然胸怀的是卓然独立、兼济天下、俯视一切的豪情壮志;读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良辰美景,当流觞高歌,枕月而眠;读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感叹生命的伟大与生生不息;读杜牧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满目忧国忧民,赤子情深……
十三载风雨人生路,数不尽的唐诗萦绕。一路且歌且吟,唐诗做伴好还乡!
篇七:唐诗魅力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的物质文明历经五千年,涛声依旧、雄风犹在;我们的非物质文化更是流传千古,闪耀千秋!
在中国灿烂的古代文化中,有一些文字至今仍魅力不减,那就是——古诗,是我们中华文学艺术的巅峰,是中华文明的见证。唐诗形式多样、简洁凝练、音律和谐,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小时候,爸爸就经常给我朗诵一些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耳濡目染,我开始朦胧地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今天,已是中学生的我对唐诗已有了初步的鉴赏能力,近期《中华好诗词》的热播更进一步激发了我对唐诗的热爱。假期,我不由自主地拿起《唐诗三百首》,细细品读起来。
唐朝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最鼎盛的时代,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韩愈、白居易、李商隐等一大批优秀诗人如天上的繁星,熠熠生辉。《唐诗三百首》是近两百年来流传最为广泛,历久不衰的一本展示唐诗之美的精品之作。“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些千古名句使唐诗精彩纷呈、奇章迭起、美不胜收!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偷。”年少的我没有吟诗作对的才能,但细读了《唐诗三百首》后,听见树上小鸟欢歌,我不由吟唱:“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看见黄河滚滚流向东方的画面,我不由感慨:“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耳边响起美妙的乐曲,我的脑海中就冒出:“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唐诗,使我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辉煌的传统文化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自豪,而唐诗,是古代文明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但如今,传统文明被慢慢漠视,唐诗宋词开始受到冷落,很多家长早早把孩子送到辅导班去学习外语,却把中华文化忽视了。我认为,每个中国人都至少要读一读《唐诗三百首》,它让我们深深感受到古诗词的文化魅力,让我们对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深深引以为傲!
篇八:偶感唐诗_550字
有时我会想:唐诗到底是什么?
合上厚厚的《唐诗三百首》,我信步走出了家门。
这一带是南京古城的精华——明城墙、玄武湖、鸡鸣寺,霏霏细雨中,透出了一幅浓淡相映的江南水墨画。
瞅着、想着、走着,突然一首唐诗不禁涌上了心头:“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低低吟诵,娓娓道来。
一时间,我很惊诧,古老的绝句和眼前的美景竟如此完美地融合了起来。蒙蒙细雨中,那鸡鸣寺塔顶檐角的风铃被风拨弄,丁丁冬冬,这几千年来不变的声音,看似轻盈,却透着宠辱不惊的深意。远处的玄武湖渐渐模糊起来,眼中顿时呈现出一头威猛怪兽的轮廓,传说中它叫“避邪”。很多很多年来,它一直在守护着这一方千古传承的万家灯火;很多很多年来,它又见证了无数的沧海桑田——岂止六朝如梦,什么样的历史不是梦?风铃无情,“避邪”无情,江草无情,烟柳无情,岂是无情?只因它们观望得太多,所以它们沉默。千年前有人睹物伤怀,咏成千古佳句,千年后我仍能听到这无情的景物中有那动情的歌,感受这善感诗人心头无限的惆怅,关于历史,关于现实,关于人生,很多很多……
其实《唐诗三百首》就是中国的缩影,就是诗化了的中国,是可以装在心中、咏在心中的优美山河。
篇九:心动在唐诗间
手中诗册还未翻开,一抹怦然心动的感觉已悄悄溢出胸口,荡涤我的思绪……。
也许每个人心中都荡留着一个盛世唐朝,于是令华人为之一振的唐装才重回我们的衣柜,中国结才重回我们的裙映。
唐诗的月明─慰藉
不知是谁在春江花月夜里,第一个望见了月亮。于是,月的千里婵娟夜夜照亮无寐人的寂寞;月是游子的故乡,床前明月依旧是思乡的霜露;月是思女的牵挂,在捣衣声中夜夜减清辉;月是孤独的酒友,徘徊着与举杯者对影成三人。
唐朝的烈酒─消愁
诗人每每举杯消愁,千里换酒,但求一醉。三杯通大道,一斗会自然。人之一生,能向花间醉几何,临江把酒酹江。醉里挑灯看剑,醉卧中人宠辱皆忘,世态炎凉尽空。今朝的酒正浓,且来烈酒一壶,放浪此刻,你已成为人们的精神寄托。
唐朝的诗人─清高
一壶酒,一把剑,一轮弯月,一路狂舞,一路豪饮。饮出一位唐代诗坛的滴仙,舞出一颗大唐的剑胆。醉卧长安,天子难寻,不是粉饰,不为褒铭,沧海一笑,散发弄扁舟,从此踏遍故国山水,纵情天地之间。
诗人,是你怦然心动,因为你是不羁的旅客……。
万卷古今消永昼,一窗昏晓送流年,切一壶菊花茶,品一品这令我怦然心动的唐月,唐酒,唐人,思绪飞扬。
篇十:千古唐诗,一挥而就_1200字
“披着紫雁衔来的微雨,遇着杜鹃染红的薰风,终于走进了江南。一些古桥、楼台、木浆、芦影正从古诗的遗风中逶迤而出,叶叶扁舟,芦声悠悠”,这是从《烟雨江南》中摘录的句子,其中的描写是多么的有意境美,好像给人一种精神的抚慰。散文诗是超脱于诗体之上,这更加有了理解中鲜活的灵魂。总是给人那种向往的美。它的祖先就是那千古的盛唐,宏伟壮丽。
千古唐诗,一个“韵”字写出了诗的节操,写出了“诗”的灵魂,承载了千古的激荡与飞跃,承载了后世的仰慕与崇敬。天行微雨,微风轻拂,似乎存在“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的舒适美。倾听雨声,滴答,滴答……在那悠长而略带伤感的雨巷,聆听那丁香花一样女子的沉吟,似从唐诗中迸托的那种心灵的抚慰“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漫步于幽州楼台,颂吟“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是多么的豪壮,是多么的洒脱。耳闻之间,听到那种海的狂啸“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漂泊中,泛舟于千尺断崖之下,或是茫茫芦荡之中。有些疲惫了,心中产生了小憩的感觉,依靠在亭台楼阁处,望着那九万里长空,心中略流露出一种对家乡的渴望“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伤感、惆怅、惋惜基于一身。偶尔也会想到那沉睡在大地的妻子“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去巫山不是云”,泪水逐渐浸湿了眼窝,那种孤独,是任何一个人都不能懂得的。
千古唐诗,氤氲迷离的情调。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妖艳之中夹杂的美,“秀色掩古今,荷花羞玉颜”的腼腆之中夹杂的美,“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孤独之中夹杂的美。以此烘托人性的美,妩媚的脸庞,婀娜的身姿,矫健的稳步,似乎都与这盛唐大地有默契。“字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字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一个田园派自由的诗人,情感泼在了文人画之中,但情感略有些衰微,就有了后来的“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
总想驾驭长风,腾空在茫茫大漠之上,领会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举,或是在胡天的八月,领会那“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的磅礴,或是一叶渔舟于江上,领会那“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刚毅。心中不免有种眺望远方的美,那种美或许是对佳人的思念,或许是对人生的感慨,一举一动都会让我思绪回徊缠绕。
风沙战火中,盛唐走向衰落,百姓沉浸在苦恼与悲伤中,可耻的达官贵人却没意识到即将消亡的边缘,饮酒作乐,杜牧的一曲“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照应了晚唐的衰败景象。
千古唐诗,是散文诗的起源,它让大唐展现了一派绝无仅有的生机与激越,我赞美唐诗。思绪向远方离去一曲忧伤琵琶曲回旋在盛衰的大唐之中……
本文唐诗作文-关于唐诗的作文为美德网原创首发,欢迎转载但是请注明来源!更多精彩内容请继续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