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吴楠
重庆市合川区清平镇是西南地区最大的日用玻璃家当基地,具熟年产日用玻璃制品60余万吨、产值近40亿元的规模。今年一季度日用玻璃家当规模工业总产值7.55亿元,同比增长16.19%。近日采访理解到,清平镇能战胜质料与市场“两头在外”的劣势,将日用玻璃家当发展到如今的规模,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该镇具有的家当人才上风。
近年来,合川区人社局牵头造就“山城玻璃工”劳务品牌,持续扩大人才上风,努力打造一套完善的玻璃工职业技能培训标准与流程。2022年,“山城玻璃工”劳务品牌在第五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中得到劳务品牌组二等奖,完成了从“清平玻璃工”到“山城玻璃工”的蜕变。
目前,清平镇日用玻璃家当从业者1万多名,专业技能职员逾800名。“山城玻璃工”劳务品牌成为清平镇传承玻璃制作技艺、带动人员就业的主要抓手。
合川区玻璃协会会长蒋代远先容,清平镇人工制作玻璃制品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清朝末年,当时的手工艺人就地取材,采集硅砂、方解石、白云石,配上草灰等熔化后,人工吹制出坛、罐、缸等日用品。百余年的发展,培养出一批具有玻璃制作技艺的匠人,能在几分钟韶光内,不用任何模具、全凭自己构思,吹出U形、蛇形、鹿形等独特形状的玻璃制品。
在重庆洋桥玻璃制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工人王勇正在一个玻璃花瓶上雕琢“小猫不雅观鱼”图案,只见猫眼灵动有神、猫须根根分明,鱼儿在水中轻灵地游弋。
该公司行政总监文娟先容,公司目前生产精雕、刻花等10余种玻璃工艺品,年产值近400万元。公司现有20多名做手工精雕、刻花的师傅,均匀年事超过50岁。
令人欣慰的是,在“山城玻璃工”干系机制的推动下,一些年轻人对玻璃精雕工艺极为着迷,21岁的覃粤正随着王勇学习。“雕好一个瓶子上的图案常常要花半个多月,看着自己逐步磨出来的作品,很有造诣感。”覃粤说。
“如今,当一名‘山城玻璃工’已成为清平许多想拥有一技之长、吃‘技能饭’的年轻人的优先选择。”蒋代远说。1983年,19岁的蒋代远进入玻璃厂事情,成为一名玻璃吹制工,随后开办企业,现在已是“山城玻璃工”的代表人物。
“我是土生土长的清平人,‘山城玻璃工’劳务品牌培训让我有了一技之长,实现了家门口就业。”重庆金星玻璃制品有限公司工人李会说,培训让他们提高了技能、增加了收入,有了更强的得到感。
截至目前,“山城玻璃工”劳务品牌共举办15期培训班,培训职员500余人,通过校企共建、“培训+就业”模式,运送劳务职员万余人。合川区将“山城玻璃工”劳务品牌培植与家当发展、促进创业就业结合,造就劳务品牌承建单位10家,间接带动高下游家当链就业21万人。
选树一个品牌、盘活一个家当、带富一方群众。合川区人社局就业和人才中央主任王宏伟表示,“山城玻璃工”劳务品牌将连续健全“龙头企业+职校+行业协会+品牌专家”的运营模式,聚焦“清洁型、功能型、智能型、文化型”玻璃特色主导家当,助力合川到2027年形成百亿级玻璃家当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