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广东省地名文化宣扬试点城市,江门市已开展以“大地恩典”为主题的系列地名文化宣扬活动,出版系列《江门市地名故事集》。
南方+盘点了10大地名,约请您为江门最有趣的地名故事点赞。

江门哪个地名故事打动你?(可多选) 1、天沙河真是“水” 2、圭峰山古称“贵峰山”吗? 3、北街 “抢”回来的地名 4、陈梦吉的“大康里” 5、“院士路”的由来 6、棠下镇原来是人名? 7、大鳌,以地形似而称 8、白水带自带俏丽“基因” 9、外海别号“龙溪” 10、礼乐从“黎岳”而来 提交

江门这些地名来头不小10大年夜地名故事等你来点赞 汽车知识

江门十大地名故事

1. 天沙河真是“水”

天沙河发源于鹤山市雅瑶镇不雅观音帐山,支流有南靖水、三堡水、桐井水、天河水、横江水、杜阮水等。
1908年编纂的《新会乡土志》称其为“水”,后因该河由天河流至白沙,各取一字,改称为“天沙河”。

天沙河流经鹤山雅瑶和江门市蓬江区棠下镇、杜阮镇、环市街道、白沙街道,以及新会区会城街道的江嘴。
其下贱在五邑大学玉带桥分为两支,经耙冲、东炮台流入江门河,另一支经里村落、白沙、江嘴注入江门河。
干流长48.5千米,集雨总面积290.6平方公里,堤坝总长104.8公里,流域面积290.6平方公里,流域人口27万人。
以前,江门、杜阮、棠下及雅瑶村落民的生产生活用水,紧张来自天沙河,是江门的母亲河。

天沙河的正源在雅瑶镇上南村落不雅观音帐山。
以前,该山山腰上有一巨石,状如不雅观音坐莲,有泉水从石的两边流下,犹如帐幕,以是当地人叫它“不雅观音帐”。

天沙河还有一个源头在南靖村落高村落的笔架山。
因该山呈山字形,状如放羊毫的笔架而得名。
大概正是这笔架山的缘故,天沙河流域才出了那么多文人:被称为中国油画第一人的李铁夫(雅瑶镇人)、被称为“童谣大王”音乐家宋军(雅瑶镇人)、被称为“国宝”的历史学家陈垣(棠下石头村落人)、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灏珠(棠下石头村落人),还有入祀孔庙的大儒陈白沙(白沙人)等等。

天沙河有一条支流叫天河,它源自天乡和河山村落交界的南口西江水,该水在河山村落汇合大雁山南麓来水,流经窦口封,在神仙渡与雅瑶、三堡水汇合,全长的10多公里。
因其人水日的北面有座石山叫牛郎山,南面有座泥山叫织女便把它叫做“天河”。

在天村落庄,至今还流传着“天河大过黄河”的传说说的是天村落夫谭学衡在京城做官时,为帮助家乡治好天河以免受水灾祸害,曾上奏朝廷哀求拨款整治。
但朝中大臣均不知道河在哪里?它又是一条多大的河?恰好又有人申奏拨款整治黄河,大家以为这条河既然叫做天河,一定比黄河大,比黄河长因此便赞许了天河的拨款而反对了黄河的拨款。

2. 圭峰山古称“贵峰山”吗?

有朋友问,主峰山是不是旧时叫“贵峰山”?回答是否定的。
宋代王象之提《奥地纪胜》卷八十九“一行禅师”条确有写作“贵峰”(见清道光刻本)。
然而,一样平常人看正文,没有留神到书后的补充和订正。
该书后的《舆地纪胜订正》解释:“《一统志》名上有本字。
”《一统志》指《大清一统志》,该志用本字“圭”,即是说,“贵”是别字,是为误。
因此,我们本日不能以此来引经据典。
据所知,贵峰山在喷鼻香山县(即今中山市),本名大尖山,在县南(见明嘉《喷鼻香山县志》),今属珠海市斗门区圭峰山隋唐称“桂山”。
曾任唐朝岭南节度使、墨客杜牧的祖父杜佑(735-812年)撰《通典》记:“新会有桂山。
”而之前在显庆元年(656年)成书的《隋书》卷三十一,刻字“社山”,学者多认为是“桂山”之误。

称“桂山”,是相传旧时多长桂树,即桂花。
桂皮入药,又称肉桂、喷鼻香桂,是最早被人利用的喷鼻香料之一,用作调味品,为五喷鼻香粉的个中成份。
圭峰山下石涧附近旧有“桂皮坑”,后来人们嫌它的名字太“土”,改叫“贵奇坑”,明代曾参与修编《永乐大典》的新会名人邓林,其墓葬就在贵奇坑。
今“桂皮坑”为政府公布的标准地名。

新会方言“桂”“圭”同音,后有人省去“桂”的“木旁,成为“主山”,进而又称“主峰”“圭岭”。
“主峰”之称见于宋代。
主是古代玉制礼器,长条形,上尖下方,这座442米高的山峰,新会人认为形状似主玉而称非峰。
又因“秀拨玉立,其顶四方”(清《广东新语》),非峰义由击玉延伸为玉台,又有玉台山:山间禅寺称主峰寺,叉叫玉台寺,今人多称台寺。
然而,全国性地理志极少有记载,如唐代的《元和郡县图志》、宋代的《太平天地记》、《舆地广记》、《元丰九域志》、《方舆胜览》,元代的《元一统志》。
明代的《明一统志》等经典地理志都没有“桂山”“圭峰山”“圭峰寺”“玉台寺”的片言只字。
到清代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才再有“桂山”条,说“上多松竹,瀑泉出焉”。

圭峰历来是“邑之镇山”,镇山者,即一地区内的主山。
元代邑人罗蒙正有游圭峰诗。
尤其在明清期间,嬉戏人气很旺,今留下大批圭峰诗文,个中《陈献章集》中,单是标题中涌现“圭峰”“玉台”等词语的诗歌就有十几首之多。
新会的墨客们狂热谋歌主峰山,而北方的学者们编的地理志仍在旧志里兜兜转转,资料不新,以是这些书中难觅到“圭峰”的字眼。
倒是地方志与时俱进”,明清《新会县志》中,“圭峰”是主要条款,省志、府志都不缺记载。

虽然新会方言“圭”“贵”同音,“贵”者身份高,地位贵显,但“贵峰”非“圭峰”的文化含义可比,不宜搬用。

3. 北街 “抢”回来的地名

北街,原为两江河道,约在十三、四世纪淤积成陆,白石村落民便把它开显为桑地。

1897年2月4日,中英签订《中缅条约附款》,江门被辟为水关客货高下口。
同年9月,当海关供事卢祥手持粤海关税务同杜德维签署的执照,来到这里为客货高下口选址时,这里仍为河滩桑地,并无一户民居,连地名也没有。
之后,粤海关以每亩每期(5年)洋银82元的价格,向地主杨光彩租售了1.52亩地皮,作为三水海关用地。

1902年9月5日,中英签订《续议通商行船条约》,江门被辟为通商口岸。
同年10月26日,粤海关又以每期租金洋银48.72元(租期30年)的价格向地主杨光彩续租地皮5.48亩同年10月,再向白石村落民唐积庆、唐国庆租得临近的桑地14亩多,以作为江门海关用地。

1904年3月7日,江门海关开关,当时的关员,就在在河滩地临时搭建的茅棚和停泊在江边的趸船上办公。
1905年,粤海关拨出专款,委托工程师设计,在租赁的桑地上兴建了江门关税务司办公室。
该办公室坐西北向东南,面宽24米,进深15.5米,建筑面积369平方米,单层、瓦顶,设有地下室、壁炉,柚木地板,四周有回廊,工程于1910年峻工交付利用(2000年,该幢建筑被列为江门市文物保护单位)、此后,江门海关关员才迁入新的办公室办公后,江门美义动兴建验货厂、监察长私邸、税务司私邸、帮办私邸、海关俱乐邮、已婚验货员宿命、私货仓等,形成了一个海关建筑群,占地总面积达3019平方米,在两河边形成了一条街由手这条街在江门的北面,人们便叫它“北街”。
因北街的第一幢永久性建筑为海关税务司大楼,又因海关在此开设,从而使北街发展成为一个街区,故有“先有海关,后有北街”之说。

然而,“北街”这个名却是“抢”回来的。
在此之前,江的河南就有一条村落叫做“北街”村落,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能隆六年(17241年)、道光庚子年(1840年)的《新会县志》所附舆图都标明,北街在江门河的南面、麻园的北面、溶头的东北面,与白石隔河相望。
村落名被“抢”走后,该村落就只好改称为“滘北村落”了。

4. 陈梦吉的“大康里”

“陈梦吉故事”今列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由新会区报告项目。
扭计师爷陈梦吉的故事在粤语地区广为流传,在新会更是家喻户晓。
其人物原型,清末民初的广东民间掌故小说印本说他是新会人,新会人详细说他是会城产湾街大康里人(一度有人写作“第康里”)。
该“大康里”本名是“大巷里”,是土名,后取谐音改作雅名。
清道光县志已见为“大康里”了。
“大康”出典于《诗经·唐风·蟋蟀》,大,原音泰;宋代朱熹阐明:“大康,过于乐也。
”往后,“大康”指安丰泰乐。

陈梦吉的“故事原型人物”也姓陈,是岭南“七子流蒡陈氏”陈仁的后裔,发祥于新会凌村落(今鹤山市址山镇凌村落,原名陵村落,属新会县古博都),第八世分枝到本年夜泽镇李苑村落,再分枝会城沪湾街。
宋元崖门海战中,凌村落陈源辅、陈英辅堂兄弟赈勤王,朝廷表彰为英雄义士,宋军在凌村落立“忠义流芳”牌坊,明正统末年毁于战乱,嘉靖二十四年御史陈储秀再立。

后人分枝到本年夜泽镇李苑,也建牌坊,道光县志舆图标示有“忠义流芳”。
“陈梦吉”是陈英辅裔孙,相传,沪湾街也曾建此牌坊。
李苑族人说,“陈梦吉”父亲葬在圭峰山绿护屏土名“反转龙舟”,可从李苑村落望到,坟用“煲糖水”即糖、蚬灰、糯米舂土做的。
李苑“康佐陈氏宗祠”门首有诏书“旌表忠义”字样,祠后有两块地相传是“陈梦吉”两个儿子山尖、材杠的,一贯没有分地而保留。
康佐为八世祖,是分枝莲塘、沪湾的大祖。

凌村落有自然村落名“大巷里”,后同样改作“大康里”,村落中此“大巷”尚存,巷中有只古老的石狗,这里是陈仁的初居地、凌村落陈氏的发祥地。
“陈梦吉”一支迁产湾街后,也将地名作异地移用,以纪念先祖,显示源流。
“陈梦吉”去世后葬回凌村落,其墓今可见为长石棺,当地俗称“石牛”。

5. “院士路”的由来

在江门市的城市道路中,有一条有名海内外的道路院士路。
它位于江门市中央的北新区,南北走向。
自南面的五邑大学起始至北面的五邑华侨广场止。
在广场之南路段两旁,长200米、宽60米的区域,分列着由广州美院雕塑家们集体创作的五邑籍院士的铜塑胸像。
采取混凝土、砖构造和花岗岩贴面、高115厘米的基座上,镶嵌着院士平生业绩简介、指模和所从事专业的标志性符号或图案的铭牌。
至今为止,它是中国首条、也是惟一的一条“院士路”,为江门市标志性人文景点。

院士,是学术界给予科学家的最大声誉称号。
天下各国都利用这一称谓来命名自己国家最精彩的科学家。
在我国,中国科学院院士是国家付与在自然科学研究各领域取得突出成果的科学家的最大声誉称号,中国工程院院士则是国家设立的工程科学技能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统称两院院士。

江门市不仅是中国著名的“第一侨乡”、“中国侨都”,也是全国著名的“院士之乡”。
1948年,中国的第一批81名院当地货生,江门五邑籍的陈垣、梁思成、梁思永赫然入列榜中。
迄今为止,祖籍或出生于江门五邑的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学院院士已达32人。

江门以不到全国千分之一的面积、千分之三的人口,却孕育了32位院士。
一个市拥有如此多的两院院士,这在全国地级市中比较罕见。

为了表彰江门市院士为中华民族繁荣所作出的贡献,彰显名人风采,增加城市亮点,提高江门的文化品位,同时,也为了表达家乡公民对院士们的尊重和关心,江门市委、市政府决定将这条新建的城市道路命名为“院士路”。

2004年11月26日,江门市委、市政府在北新区举行聘任科技顾问暨“院士路”命名仪式,来自京沪津港的薛社普、余国琮、叶大年、黄本立、黄乃正、麦松威、陈新滋、汤钊猷、陈灏珠、甄永水苏、李椿置、冯培德等12位五邑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参加了剪彩仪式。
仪式上,包括导弹掌握专家梁思礼院士在内的21位“两院”院士被聘为市政府科技顾问,成为江门市政府首批聘请的“科技智囊团”。

据理解,最初“院士路”奠基时,因此“星光大道”命名的,而且仅指广场之南至白石大道路口200米长路段。
后来经市地名办研究并广泛咨询专家学者的见地,考虑到“星光大道”这个路名在许多城市都有,而且其“星”字指向性不明朗,不能准确表示该路的特色,以是,于2004年10月初将“星光大道”正式改为“院士路”。
2007年3月1日,又将院士路延伸至五邑大学北门,合并原育才街、丰兴路为院士路,使院土路真正成为了条宽阔派头的、以科学家代表,中国两院院士为主题的城市主干道路。
本日,院士路不仅是江门市的标志性道路,而且成为了江门城市旅游的标志性人文景点。

6. 棠下镇原来是人名?

“棠下”这一名称,源是人名。
当地有一村落民叫甘延礼,号棠下,在圩地营山货。
因其为人厚道激情亲切,乡民将趁墟说成是“去棠下”,故名。

棠下镇地处蓬江区北部,东临西江、与佛山市顺德区及荷塘镇隔江相望,南与杜阮镇、环市街道相连,西北与鹤山市沙坪街道、雅瑶镇接壤。
辖区总面积13143平方千米。
镇公民政府驻棠下社区,距蓬江城区约10千米。
镇内著名的地名紧张有公坑寺公园、陈垣故居、良溪古村落等。

7. 大鳌,以地形似而称

明末清初垒据《新会县地名志初稿》记:“相传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此间沙滩逐年扩展成陆,渔民常到此搭寮避风雨。
直到来日诰日启二年沙滩联成一片,临时居民协力筑围挖塘,植桑种 稻,改渔为农,始成村落。
”“因地形似大鳌鱼,故名大鳌。

其西北面上游,后淤浅并围垦成“百顷沙”,因此当地流传“先有大鳌,后有百顷”的说法。
二沙分界隔以围基,现在圩镇中央路的位置。

清康熙迁海复界后,耕民回迁,新耕民渐多,进行了大面积围垦造田。
乾隆五年(1740年),“县属大鳌沙有新生坦约百顷,陈姓族人愿捐四千金为修外河费”(乾隆县志),从淤浅围垦成为“新生坦”(沙田)周期较长,非三五年之功,只是此时才上报。
新生沙田原未人册,新会县经上报获准,由外海陈姓人捐四千金作为当时疏新会县城外河的用度而得此家当。
因乾隆初年“县属大整沙有新生坦约百顷”,从此有了“百顷”之名,但其时以“大鏊沙”为称。
道光年间,联成百顷大围;同治年间,联成大鳌大围。
今全体大鳌由三大联组成:百顷沙联围、大鉴沙联围、沙仔联围,统称“大鳌岛”,一度统称为“十一沙”。

(后记:2015年1月23日,大鳌特大桥建成连通,大鳌结束孤岛的历史。
)

8. 白水带自带俏丽“基因”

白水带位于江海区北部,外海街道境内。
因有40余座山峰山峦岩谷之间有一溪流流经麻园,远了望去形似一条白色缎带,称白水带。

白水带辟为风景游览地始于1847年,由麻园村落夫马族的马天宝、马玉麟父子(均为侍卫)倡议,先建寺院,后逐渐开辟为风景点。
此后曾经三次重修。

新中国成立后,白水带风景区得到逐步开拓。
1985年,由市园林理处、原郊区政府和麻三管理区三方互助培植,初期占地面积约51万平方米。
新建了天后庙,三圣庙和不雅观音像等,建筑了前、后门楼,开通了长3千米的环山公路。
1993年,白水带至茶庵寺一带5平方千米的山地连成一片,成为江门市的大型旅游度假区,广受市民和游客的欢迎2000,建成龙光塔,是一个中空的六边形塔形建筑。
该塔高11层、78.90米,个中贴金的塔刹高约18米,底层直径27米,内层建有弧形梯级,每上层可以出到外厅不雅观望外景。

9. 外海别号“龙溪”

外海历史上有其余一个名字:龙溪。
龙溪至今是外海的别号,龙溪即外海,外海亦龙溪。
晚清道光年间编写外海的历史文籍,取名《新会龙溪志》。
外海至今还有龙溪路、龙溪诗社等解释外海人对龙溪一名情有独钟念念不忘。

念念不忘的缘故原由是由于“龙溪”一词隐蔽着一段腥风血雨气节凛然的历史故事。
这故事与外海陈姓先人在南宋时候抗元报国经历有关。
新会1279年发生的崖门宋元大海战,而外海陈姓先人的抗元故事比崖门海战还要早,龙溪一名便是与南宋抗元的历史故事息息相关。

先祖陈文龙抗元。
外海陈氏来自福建省兴化莆田县玉湖村落,有玉湖陈氏的美誉。
南宋末年,玉湖陈氏最著名的抗元英雄要数陈文龙。
在陈氏后裔的心中,敬仰陈文龙,对他的钦佩、叹服崇敬已经升华为一种民间崇奉和家风传承。

先祖陈瓒抗元。
元兵攻打福建兴化城,叛贼林华等献城降元,陈瓒的侄子陈文龙与妻子被俘后,他发民兵攻复兴化军为文龙报仇,被元将车裂五门,壮烈殉国。

先祖陈莘隐避难龙溪的故事。
外海陈氏奉为开基开山祖师的陈莘隐,原名陈倬,一名元杰,字明仲,号莘隐。
由于玉湖陈族在福建兴化参与抗元,陈文龙兵败被执之后,横暴的元兵到处缉捕陈文龙的族人,陈氏族人四处避难匿藏。
陈文龙曾经担当南宋小朝廷的闽广宣抚使,福建漳州发生叛军之乱,陈文龙带领官兵前往灭版军,保护地方安靖,深受漳州人的赞誉。
兴化失守,玉湖陈族受到元兵追杀的危急时候,陈莘隐带领族人匿藏在潭州龙溪县深山中避难,在龙溪县义民的保护下,终于躲过元兵的追捕为玉湖陈氏的繁衍保留下血脉。
陈莘隐的“莘隐”之号,便是纪念这一段隐居龙溪深山的日子。

元朝至正十年(1350年),陈莘隐后裔由广东番禹迁来新会外海开族,“为纪念始迁祖莘隐公在闽时,百口避难于龙溪县深山中,得以保存陈家年夜家姓名之唯一事实,故以龙溪为外海乡之别号,以示不忘龙溪也。

由此可见,外海陈族来自福建莆田玉湖村落,先祖陈文龙、陈瓒等在南宋末年奋起抗元,兵败被执,宁死不屈从容就义,是著名的民族英雄。
而外海陈族开基开山祖师陈莘隐为了保存陈族一点血脉,带领族人匿藏福建漳州龙溪县深山老林,在龙溪人的掩护下,躲过元军对玉湖陈族的追杀。
这些历史是外海人代代相传的家族故事,灾害中闪烁光彩,沧桑里写满乡愁。
听完这些故事相信你终于明白了外海人对“龙溪”这一名词为什么念念不忘情有独钟了吧?由于“龙溪”两字背后隐蔽着外海陈族一段血与火交织的家族光荣史。

10.礼乐从“黎岳”而来

礼乐,一个极好的地名。
《江门市地名志》记:“相传南宋景炎年间(21平)已有民米此定居,形成上、中、下三堡。

“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取孔子以礼乐教民之义,将原上中、下三堡改名礼乐。
”1995年版《新会县志》阐明详细一些:“相传南宋后才成滩,明代才有人聚居由于各地迁来姓氏繁芜,轇轕迭起,当时封建统治阶级以民风犷野难驯,主见以孔教约束村落夫。

的确,“礼”“乐”是儒家思想根本的支撑,礼乐教养,不但在人们修身方面,而且在地方管治与构建融洽的社会关系方面也有着十分主要的浸染。
以“礼乐”为名,寓“礼乐之乡”之意。
此外,“礼乐”还以谐音为名,这是大多数人都不知道的,很多文章释名时被忽略了。

礼乐原称“黎岳”,明万历县志记有“黎岳海”;清乾隆县志仍见“黎岳不滘涌”的写法。
清初《广东新语》“蒲葵扇”条又作“黎乐”:“新会之西沙头、西涌、黎乐、新开滘诸多种之,名日葵田。

原名“黎岳”是什么意思呢?很多地方以姓氏为地名,“黎”可能是姓氏,而“岳”,则是指高起的土丘、土墩。
新会方言称高起突出为“岳”,如“山仔凸‘岳’起”,这小山丘高起突出来;“岳’高个头”,仰开始来;“条蛇岳’址”,这蛇在抬高头。
这不是三山五岳(焱)的“岳”,而是方言借用字,只是借“岳”音而已。
司前镇三益村落有大岳、小岳,位于潭江边,同样由称成,与礼乐形成的环境相似,“大岳”“小岳”一大一小,也是的土丘、土墩。

【撰文】张泳渝

【通讯员】房江骅

【作者】 张泳渝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