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人士:虽然很热,但只有20%的爱好者追求专业、标准,希望文化的传承不要走样张可
汉服为啥这么热
刚刚过去的中秋小长假里,很多市民游客会把稳到,南京各大景区、公园里,都有不少年轻人身着汉服。而在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大小活动中,汉服演出也已经成了必不可少的项目。统计数据印证了人们的不雅观感,日前央视《经济信息联播》公布,目前全国汉服市场的消费人群已超过200万,家当总规模约为10.9亿元。
很难想象,今日汉服文化的盛行在10年前是另一番景象。从被"大众质疑到登堂入室、红遍街头,南京的汉服从业者、发热友也走过了艰辛进程。他们如何看待这一征象,每个参与个中的个体又有若何的酸甜苦辣?
爱好者说:
由于“好看”才开始打仗
中秋节前,南广学院大四男生王郁凯报名参加了扬子“我在秦淮告白中秋”原创Vlog短片大赛。他带着“演员”、也是自己室友的张硕,在门东街区取景拍摄,主题是门东街区的街巷肌理风貌。看到景区很多游客、特殊是年轻人身着汉服或溜达或拍照,转头率颇高。王郁凯以为张硕高大帅气,还留着长发,肯定适宜穿汉服,视频里如果男主角来个“换装变身”,从当代装换成汉服,肯定能成为短片里的亮点。
花了一番口舌,张硕终于换上了从景区汉服店里租的汉服。没想到,衣服一上身,从没穿过汉服的张硕也来了觉得,走在青砖黛瓦的门东街区,持续摆了几个帅气的造型,都被王郁凯记录在镜头里。终极,王郁凯的作品也被评为精良作品,在扬子9月13日中秋节当天《我在秦淮品诗赏月》12小时直播中进行了展播,他也成为扬子/紫牛新闻App的首批“紫牛拍客”。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绝大部分汉服爱好者都是由于‘汉服好看’才开始打仗这个圈子,只是有人浅尝辄止,有的人逐渐产生了情怀和空想,深入进去。”金陵汉服文化协会会长、南京役夫庙国学文化顾问贾蓓敏早在2003年就开始参与汉服活动,可以说是目前南京汉服圈的“元老级人物”。
贾蓓敏见告扬子,最初南京本地参与汉服活动的仅限于20岁旁边的大学生和刚刚步入职场的白领,人数也少。而今,不仅年轻人出门穿汉服的越来越多,汉服爱好也在各个年事层盛行开来。“下到初中孩子、上到退休的姨妈们。”
回顾变革:
10年前不敢穿汉服出门,如今成潮流
南京姑娘王馨雨2008年在南京艺术学院上大学时,加入了“子衿汉服社”,当时社团才成立1年。南京高校林立,也只有这一家大学生汉服社团。“那时候穿着汉服仅限于一些传统文化活动现场,无论是专业人士,还是发热友、爱好者,很少有人敢穿汉服出门的。由于公众年夜众还不理解汉服,穿汉服上街肯定会迎来路人奇怪的目光和指指示点。”
王馨雨回顾,10年前,汉服群体小众,大家对汉服文化陌生、不认可,进入个中门槛也很高。“2008年时,我要一套汉代女性的曲裾,当时没有现成的可买,要自己去买布料,自己找裁缝,花费了1200元。”她还记得,自己向家里提出,爸爸不理解为什么一件衣服要这么麻烦、还要这么贵,不如直接到店里买一件比较好的裙子。
王馨雨靠打工兼职终于有了自己的第一件汉服。从毕业到事情,汉服是她业余韶光付出最多的“第二奇迹”。那件曲裾王馨雨也一贯保存到现在,还时时时拿出来修补。
今年中秋节,扬子“月圆秦淮 诗意中秋——2019我们的节日·秦淮中秋诗会”上,王馨雨的汉服事情室“莯芸卿悦”在诗会正式开场登台展示了一套拜月古礼。7名演员身着唐式汉服和役夫庙小学的孩子们在台上一同拜月的照片,在越日南京本地媒体上广泛刊发。王馨雨是汉服团队的领队。她见告,拜月古礼中,演员手中拿的祝词,便是爸爸专门用羊毫在宣纸上写的。
“2010年,我和学校社团的同学一起穿着汉服参加了一档电视综艺节目。事后来看,算是南京本地的汉服爱好者第一次‘登堂入室’,在主流媒体进行永劫光的展示亮相。”王馨雨说,在此之后,南京本地高校的汉服社团逐渐多了起来,年轻人也敢于在大街上穿汉服了,进而逐步形成了当下的公园、景区乃至街头的“汉服热”,南京的汉服从来没有像本日这么火。
“作为女生,可能天生就对富丽的古装感兴趣。这10年来在汉服行业,除了学到很多传统文化知识外,最明显的便是个人修为气质的提升。”王馨雨说,穿上汉服就不可能“葛优瘫”、跷二郎腿,人也会由表及里地变得端庄端庄。
存在问题:
短缺专业运作、谈不上盈利、基本靠情怀
贾蓓敏也认为,目前南京本地汉服文化正处在历史最佳的发展期:关注度越来越广,行业开始逐步细分,涌现了专门的活动策划推广、汉服发卖、国学礼仪研究,衣饰扮装道具专业职员也多了起来。但她也坦言,目前市场化运作的程度尚不足,所有汉服组织的收入来源,基本靠演出的劳务。“金陵汉服文化协会推出了传授教化做事、文传产品,但短缺专业运作,只能回本,还谈不上盈利,大家坚持参与,保持激情亲切不褪,基本靠情怀。”
“当下汉服热的同时,也该当复苏地看到,目前汉服爱好者只有20%追求专业、标准,绝大部分只是由于汉服好看才去穿。”贾蓓敏说,现在看到人们穿出来的汉服,很多都是不标准的,只能算是“当代复古装”。
真正标准的汉服未必一定昂贵,但哀求高、规矩也多,如果一丝不苟遵照肯定不利于推广的。“以是我目前是抱着开放态度的,但汉服的背后是中华传统文化,文化的传承不能走样了。以是现在全体行业也在思考和迷茫,汉服哀求标准该当如何制订。”( 张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