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振玉是我国近代著名的考古学家、金石学家、敦煌学家、目录学家、订正学家、古笔墨学家、宗传授教化家、教诲家、农学家,是中国当代农学的开拓者,也是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奠基人。
他生平治学勤奋,学识渊博,撰著浩瀚。
其为我国近代著名的甲骨四堂(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不雅观堂,董作宾,字彦堂,郭沫若,字鼎堂)之首。

虽然罗振玉自称上虞人,实际上早在嘉庆年间,他的曾祖父罗敦贤就带着家人离开浙江上虞,搬家淮安
他的祖母、母亲、妻子都是淮安女子。
他生于斯,长于斯,在这里读书求学,在这里娶妻生子,在这里度过了前半生。
1896年,已是而立之年的罗振玉操着一口纯洁的老淮安话,肩负着百口脱贫致富的期望,走出淮安罗家巷,去上海打拼,到北京做官,赴日本稽核,……,终极成为蜚声海内外的一代国学宗师。

话说楼东十四守缺抱残罗振玉 汽车知识

同治五年(1866),罗振玉出生于罗氏宅中,其时家境一贯处于困难之中,罗振玉曾用“日处东风化雨中”来形容其幼年生活。
后家族开办典当行亏损巨大,直至罗振玉三十岁之时离家去上海发展,才逐步将家中的债务偿还。
罗振玉在淮安文人堆里成长了30年,耳濡目染,日积月累,养成了研究国学的兴趣和能力。
但他没有沉迷于此,仍关注国家与民族的命运。
罗振玉想为国家做点切实有用之事,便试图四处突围,冲出旧学的藩篱。
他的第一方向是农学,第二个方向是教诲。
1910年,京师大学堂设农科,罗振玉为农科监督。
农科后来发展成为中国农业大学,罗振玉该当是中国农业大学第一任校长。

1909年的一天,学部尚书荣庆请军机大臣张之洞用饭,罗振玉作陪,席间听说要焚毁档案,就要求将档案转移到学部,以便将来存放在图书馆中。
张之洞赞许后,派员办理,并让罗振玉帮忙。
罗振玉看到整理职员只将书本拣选出来,其他公函奏折却准备焚毁,而公函奏折里面有很多主要的史料,于是请示张之洞,由于已经奏准焚毁,张之洞只能让罗振玉将这些史料秘密运回学部。
在和财务职员商量运输和保存的经费时,财务职员认为,光盛放档案的木箱就得五六千个。
为了节省经费,他们决定利用装米的旧麻袋,这批史料整整装了八千麻袋。
后来新任学部尚书不同意将档案存放在学部,罗振玉又几经周折,将这批史料存放在了国子监的敬一亭中。

1921年北洋政府教诲部与历史博物馆以经费困难为由,将八千麻袋约15万斤的大内档案,以四千大洋的价格卖给北京前门的一家纸店,准备作重造纸张的质料。
此时的罗振玉在十年前的辛亥革命后就离开了学部,当他知道此事后,立即以1.2万大洋购回,雇人进行检理,创造不少秘稿史册,罗遂择其珍件加以汇刊编印《史料丛刊初编》10册。
如今,被他抢救出来的这批宝贵的大内档案,悄悄地躺在国家档案馆中,免费供人们去查阅。

罗振玉是收藏界的顶级大家,少时家境贫寒,生活困难,家无藏书,读的书都是借来的,但其天质甚高,七岁时便能质疑师说。
16岁中秀才,18岁开始搜集古器,这个是要花大钱的,以是,以藏养藏是他丰富藏品的紧张手段,而以藏治学更是他在学术上取得刺目耀眼造诣的路子。
在收藏上,罗振玉掘到的第一桶金是广东盐商孔广陶的“岳雪楼”藏书。
“岳雪楼”名冠南粤大地,所藏之书以皇家刻本、名人校抄本为特色,个中有许多宋元版本书。
1903年罗振玉应邀赴粤稽核教诲,得知孔家经济困难,在出售藏书,于是倾囊选购了个中的一批佳构,不久转手出让一部分,得到一大笔钱财。

清末社会动荡,一些王侯将相的后代变卖祖上留下的珍宝,宫廷中的官员、寺人把皇宫珍宝偷出来倒卖。
罗振玉自1905年到1911年在学部任职,一有空就去琉璃厂等地寻觅,得到了一大批古籍、字画和档案,这些都构成了他收藏和经营的根本。
在学术上,罗振玉曾说:“自问平生笔墨之福,远过古人,殷墟笔墨一也,西陲简册二也,石室遗书三也,大库史料四也。
”这虽是自溢之言,却也勾勒出了他在学术和收藏上的紧张造诣。

罗振玉在我国近代学术史上是有着突出贡献、并取得很高造诣的大师,他生平著作等身,刊印的书本资料更是不计其数,他在晚年他给自己写了这样一副挽联,概括了他生平的抱负和经历,很是精准:毕生寝馈书丛,历不雅观洹水遗文,西陲坠简,鸿都石刻,柱下秘藏,守缺抱残差自傲。
半世沉沦桑海,溯自辛亥乘桴,乙丑扈跸,壬申于役,丁丑乞身,补天浴日意何成。
罗振玉集甲骨金石学家、历史学家、教诲家、农学家、出版家、收藏家、版本目录学家、敦煌学家、历史档案学家、书法家及书法史家于一身,是一位不折不扣百科全书式的国学大师。

郭沫若曾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媒介》中写道:“在中国文化史上实际做了一番整理功夫的要算以清代遗臣自任的罗振玉……欲清算中国古代社会,我们不能不以罗、王(国维)二家之古迹为出发点了。
”这是郭沫若对罗振玉的客不雅观评价,是对其生平致力于国学领域研究的精确定位,更是是对罗振玉为民族作出巨大造诣和贡献的准确概括。
罗振玉以他的博学,先后培养了容庚、商承祚、柯昌济、关百益、孙宝田及他的儿子罗福葆、罗福颐等人,使之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学有建树的专家。

罗振玉在政治上却极度守旧,他反对变革,与提高的历史潮流背道而驰,从排斥康有为、粱启超变法维新开始,直到辛亥革命爆发往后,逐渐走上“复辟帝制,勾结日寇”的汉奸道路,堕落成为废帝溥仪的“保皇派”,充当了伪满封建王朝的虔诚卫羽士,乃至投靠日本,出任满洲国参议府参议、满日文化协会会长等职。
罗振玉在政治上的守旧,以及走向反动,这自是历史事实,无须回避,只是这些无从动摇他在学术上的至高地位,只是更详细地解释了历史人物的多面性和繁芜性。

历史原来便是如此,它的原形,总是被纷繁繁芜的人为或非人为的成分遮蔽着,让我们这些后人雾里看花。
罗振玉社会活动多,经历也更繁芜些,加之他后来的逆历史潮流之举,人们对他所做的一些文化事,也颇有微词。
有人讲他贩卖假字画假古董骗人;有人讲他印古书为赢利等等。
但罗振玉在文物大创造的时期,能倾尽家资、收藏古物、潜心研究,他贩卖字画古董、印古书的确赚了一些钱,却能将资金用于整理古籍,传承文化,乃是极大的功劳,这解释罗振玉终是一个有良知的文化人。

罗振玉的生平,是“瑕瑜互见,功过并存”的生平,当代文史学家谢国桢在为《罗振玉年谱》作序中,不仅绝不掩饰笼罩地指出罗在思想方法上“硬把日本的军阀与日本的学者等类齐不雅观,进而勾结日本军阀,建立伪满洲国,诚错上加错也。
祸国殃民,罪无可逭。
虽其晚年颇有后悔之意,也不能辞其咎”,同时也非常客不雅观地承认罗“在近代学术研究史上,确有其贡献……对付祖国文化奇迹的古迹,理应予以肯定”。
如此一分为二的评价,可以说持论是公允的。

罗振玉 书法

罗振玉故居原有建筑数进,房屋数十间,均为青砖、小瓦建造,中路堂屋南北朝向,东西均有厢房并设,由多组宅院和多路建筑共同组成。
建筑历经数十年来的风雨沧桑,宅院中的浩瀚房屋已经被拆毁或被改建,今存罗家巷中的罗氏宅院零散、破落,个中四进十二间抬梁构造硬山式建筑,基本保持原貌。
房屋仍为住宅,供罗氏后人以及部分外姓居住。
罗振玉故居于2006年6月年被淮安市公民政府公布为淮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罗氏在淮安楼东社区曾建有一所祠堂。
位于拈花寺之后,原为一水泊,有小渠向东由高升桥下穿东长街通文渠,祠堂为罗振玉二兄罗振镛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八月所建。
祠堂大门朝南,进门面南享堂两边楼高下,面北为饮恨堂,饮恨堂两边为斋房、陈设所。
面东为一字墙,小方亭为泊舟。
面西为厨房、轿室。
中凿有方池,西巷内为仓室。
楼高下共16间,现其处水泊填平,建上民居,已无遗迹可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