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博物馆是传承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造诣的主要载体,也是高校开展文化培植的主要平台。
”杭职院党委布告金波表示,学校将努力把浙乡非遗馆打造成为国内外具有主要影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场馆和传承平台。

作为展示与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常设基地,浙乡非遗馆依托浙江地区的文化秘闻和非遗传承,结合吴越景致和杭州特色,融入杭职院理念和空间构造,采取实物、图片、视频及当代声光电、VR、3D等手段,多方位展示非遗项目,通过弘扬、互动、展演、传承、培训、反哺教诲、文创等活动复兴传统文化,推动非物质文化保护事情,担负起传播与弘扬非遗文化的育人重任。

浙乡非遗馆在杭职院开馆 汽车知识

浙乡非遗馆占地一千平方米,共陈设了300余件展品,个中包括唐代的越窑腾龙尊、西泠印社实行社长刘江的篆刻印屏、全形拓技艺传承人屠燕治的重拓邓孟壶、“龙泉青瓷”传承人龚益华亲手烧制的兽耳双环六方尊、“缙云剪纸”传承人刘夏英耗时两年制作的“九龙图”……这个中有出自十余位非遗大师、非遗传承人之手的佳构之作,也有多家企奇迹单位和社会收藏爱好者的珍藏品,涉及金石篆刻、龙泉青瓷、雕版印刷、剪纸、全形拓、油纸伞、漆艺术、开化根雕、中式旗袍、中国丝绸等10个列入天下级、国家级、省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项目。

对杭职院的学生来说,非遗是一项很主要的文化素养类课程,他们以选修课的形式,跟随非遗大师们学习旗袍制作、金石篆刻、油纸伞制作等项目,在技艺的传承中领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工匠精神。

“繁体字的‘傘’有五个‘人’字,以前男孩成年时父母会送他一把油纸伞,希望他能撑起全体家;女孩出嫁时父母会送两把油纸伞,希望她‘有子’多福。
”2006年被列入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杭州油纸伞,背后蕴含着父母对子女的深厚期望,而要理解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办法便是走近它们、学习它们。

2016年年底,杭州职业技能学院携手西泠印社,联动10所院校,启动培植教诲部职业教诲专业传授教化资源库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子库——传统手工业(非遗)技艺传习传承与创新专业传授教化资源库。
他们紧贴国家亟需的非遗保护、传承与创新需求,以独具江南特色的传统手工业类非遗项目为载体,以破解非遗保护、传承和创新中存在的紧张难题为己任,创始提出“道”(匠心素养类)、“器”(技艺传习类)和“术”(技艺创新类)为一体的课程体系,并在此根本上,根据资源的层级及功能,培植“一馆一库一平台一基地”,打造丰富优质的资源体系。

非遗专业传授教化资源库通过职业院校、企奇迹单位、民间组织和非遗传承人四方互助,搜集整理各传统手工业先容、发展历史、名人名家、代表作、人物专访、工艺流程、作品案例等资源,开拓雅修鉴赏、操作视频、传授教化课件、微课、动画、习题库、试题库等颗粒化素材资源12000余个,开设《金石篆刻》、《中式旗袍》、《雕版印刷》、《中国丝绸》等35门课程。

学习平台充分利用当代信息技能和互联网手段,从课前学习、教室传授教化、实训传授教化以及课余学习四个紧张职教传授教化场景中提高资源库的运用效力,为院校老师、学生、企业员工、国内外爱好者四大受众群体供应PC、移动APP和O2O三种学习办法,培植开放、互动、共享的传授教化资源库。
目前已有17000多名用户通过这个平台学习非遗传统文化。

在当天的开馆仪式上,杭职院也与西泠印社、南宋泉币博物馆签署互助协议,共同致力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的传承力度。
(陆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