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稽核王朝兴衰的诸多成分中,民谣,即民间“盛行歌曲”的浸染极其主要。
很多民谣的内容与时政有关,有的表达着民间对朝廷的期许,但更多的则是失落望与怨恨,与之干系的民谣也最多。
在这种民谣当中,有三首极为著名,而且在当时都起到勾引民众反抗朝廷的舆论推动力,具备连当代炸弹都不及的威力。

1.东汉:《小民发如韭》

击垮帝国的三首盛行歌曲它们具有炸弹都不及的威力 休闲娱乐

在东汉末年政论家崔寔的《政论》一书中,曾记录了一首当时极为流传的民谣,歌词仅有29个字,由于没有正式的歌名,姑且取其首半句,称之为《小民发如韭》。
歌词如下:“小民发如韭,剪复活;头如鸡,割复鸣。
吏不必可畏,从来必可轻。
奈何望欲平!

仔细剖析一下崔寔生活的时期(约103~约170年),此时的东汉王朝在短短的60多年韶光里,历经章帝、和帝、殇帝、安帝、北乡侯、顺帝、冲帝、质帝、桓帝9位天子的统治,朝廷内被层出不穷的宫廷政变、外戚专权与宦官干政搞得一塌糊涂,对外与羌族人之间的百年战役呈胶着状态,内忧外祸的帝国正面临着或复兴或沉沦的“瓶颈期”。

从底层民众的角度来不雅观察这个时期,必定是一个糟糕透顶的坏时期。
王朝创建所依赖的豪强地主力量,以及为他们权柄代言的官府,此时对民间的压迫、剥夺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弹丸之地”,正是这个时期最光鲜的写照。
当无穷尽的压迫与灾害让民众看不到任何生存的希望时,反抗就只能是唯一之路。
《小民发如韭》在民间的流传,无疑表示的正是这种诉求。

崔寔去世十余年后,规模浩大的黄巾军便风起云涌,将东汉帝国几近摧毁,再无复兴的可能。

2.隋:《无向辽东浪去世歌》

隋炀帝好大喜功,很想通过对外扩展来赢取更大的名声,而选择的紧张工具便是盘踞在中国东北及朝鲜半岛北部的高句丽。
从612-614年间,隋炀帝倾天下之力三征高句丽,在付出极其惨重的代价后,却只赢得高句丽国王虚情假意的“归顺”。
三征高句丽给隋朝带来的打击无疑是毁灭性的,它所引起的大规模民变遍及全国各地,终极将立国仅29年的隋朝彻底埋葬。

有趣的是,点燃大规模民变的,不是某个大人物或大事宜,而是一首名为《无向辽东浪去世歌》的“盛行歌曲”,作者王薄是一位平头百姓(自称“知世郎”)。
《无向辽东浪去世歌》翻译成当代汉语,意为“别白白去辽东送死之歌”,歌词共54个字:“长白山头知世郎,纯著红罗锦背裆,长矟侵天半,轮刀耀日光。
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
忽闻官军至,提剑向前荡。
譬如辽东去世,斩头何所伤。

《无向辽东浪去世歌》在民间传播速率极快,经由某些文士的润色,使得歌词更富文采,也更具鞭策性:“又莫向辽东去,迢迢去路长。
老亲倚闾望,少妇守空房。
有田不得耕,有事谁相将。
一去不知何日返,日上龙堆忆故乡。
又莫向辽东去,从来行路难。
长河渡无舟,高山接云端。
清霜衣苦薄,大雪骨欲剜。
日落寒山行不息,荫冰卧雨摧心肝。
又莫向辽东去,夷兵似虎豺。
长剑碎我身,利镞穿我腮。
性命只须臾,节侠谁悲哀。
功成大将受上赏,我独作甚去世蒿莱!

这首歌戳中天下贫苦大众的痛点,也撩拨起他们的冲天暴怒,终于汇成一股股强大的反隋力量,以星火燎原之势摧毁了帝国。

3.明:《闯王歌》

由于万历天子的怠政,大明朝江河日下,为对付关外女真人越来越剧烈的侵扰,朝廷开始在正常赋税之外增加“辽饷”。
崇祯天子期间,在增加“辽饷”银数的根本上,为对付民变,又开征“剿饷”、“练饷”,三项征银高达2000万两,超过正常赋税数倍。
加上百年一遇的大旱灾,导致倾家荡产、流落失落所的底层民众难以计数,乃至还涌现大规模的“人相食”征象,在这种状况下,民变规模只能越来越大。

正是在这种情形下,顺应底层民众“不当差,不纳粮”的普遍生理,李自成身边的智将李岩为宣扬“革命”,用民间措辞做了一首民谣。
这首民谣在中原一带广为传唱,为大顺军赢得了大把民心,也间接瓦解了朝廷军队的斗志,为李自成顺利进京创造了极强的舆论条件。
这首歌没有正式歌名,姑且命名为《闯王歌》。
歌词如下:

“朝求升,暮求合,比来贫汉难存活。
早早开门拜闯王,管教大小都欢悦。
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
吃他娘,着她娘,吃着不足有闯王。
不当差,不纳粮,大家快活过一场。

当然,李自成“打江山”时自可以慨明朝之慷,一旦“坐江山”就全换了一副面孔。
进京后的大顺军迅速堕落,全成扰民害民的匪兵,大失落民心的李自成快速败亡自然也在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