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长春,以松花江、饮马河、伊通河为代表的一江九河,构成了南源北流的水系格局,素有“北国春城”的美誉。
但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当代化高速推进,近半个世纪以来,长春饱受缺水困扰,人均水资源量仅有382立方米,不敷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六分之一,一贯被打着缺水的“标签”,被国家定位为严重缺水城市。
然而正是这样一座水资源禀赋条件先天不敷的城市,通过全面履行水生态文明城市培植试点,大力改进水生态环境,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北方缺水城市治水兴水之路,创造出水生态文明城市培植的“长春模式”。

一、审时度势,抢抓治水新机遇

长春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北方缺水城市治水兴水新途径  第1张

水,是城市发展的一壁镜子,也是衡量科学发展的一把尺子。
2014年的长春市,新老水问题相互交织,水少、水脏、水患被视为长春的“城市之殇”,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发展,严重影响着城市品位和市民的生活品质。
水,成为长春城市发展进程中必须迈过去的“一道坎”。
如何打破水资源瓶颈,寻求经济高速增长与水生态环境改进的平衡发展,引起了市委市政府决策层的高度重视,也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面对国家对生态文明培植提出的新哀求,全市高下取得的共识是,民生为上,治水为要,治城必先治水,必须把水生态文明培植放在生态文明培植的重中之重,必须捉住申办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培植试点的主要历史机遇。
长春市于2014年5月,被国家列为全国第二批水生态文明城市培植试点,为长春用改革的办法,大手笔谋划、大动作履行、大魄力重构城市水生态系统供应了难得的上风载体。

二、谋篇布局,描述治水新蓝图

建成什么样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如何培植水生态文明城市?

这是试点事情面临的紧张课题。
为彰显长春地域特色和省会城市的计策地位,展现创建方案的高品位、功能定位的高水平、项目培植的高标准,长春市充分接管全国其他试点实践探索取得的基本履历,充分考虑培植目标的可实现性,体例完成《长春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培植试点履行方案》,形成了未来一个期间内水生态文明培植的顶层设计,明确了韶光表、路线图。
2015年1月9日、3月24日,水利部、省政府分别批复试点履行方案。
至此,一个具有重大计策性发展思路的宏伟蓝图绘制完成。
依据履行方案,试点范围为5个城区、5个开拓区,以及新立城水库和石头口门水库水源地一级、二级保护区;总体目标是“内外兼修 五源水长流,刚柔并举 十区春常在”,建立水资源、水管理、水环境、水生态、程度安、水文化六大体系;总体布局是“一轴引领、两带呼应、五源共济、十区协同”。

“一轴引领”,培植“伊通河”干流水生态绿廊,强化辐射带动功能。

“两带呼应”,打造以新立湖与北湖为核心的南北湿地群落,形成南北互动的生态联动整体发展态势。

“五源共济”,打造“五源(新立城水库、石头口门水库、引调水、再生水、地下水五大水源)折衷”的供程度安保障网。

“十区协同”,五城区、五个开拓区共同推动长春市水生态文明培植。

“水长流”、“春常在”是水生态文明培植的先决条件、终极目标。

三、有序培植,取得试点新成效

目前,长春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六大体系”基本构建,“一轴引领、两带呼应、五源共济、十区协同”的总体布局基本形成。

试点期操持投资157.61亿元,实际完成投资215.43亿元,完成42项培植任务,个中包含8项重点示范工程。
履行方案规定的20项考察指标全部完成,逾额完成10项。

长春市通过试点培植,水环境质量全面提升,水生态康健程度得到极大规复,水生态文明理念深入民气,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环绕伊通河“主轴”,新增排水管网1273km,雨污分流比例显著提高,两岸吐口实现应截尽截,市区污水集中处理率提高至90.19%,中央城区河段水质持续向好,劣V类水质基本肃清,实现了历史性转变,河道内生态用水得到改进,总面积约504公顷的景不雅观园区基本建成,33km生态护岸、人行慢道、骑行道及栈桥全线贯通,形成了伊通河百里生态长廊,“管理一条河,改变一座城”的成效初步显现。
以新立湖、南溪、北湖湿地为核心的南北呼应湿地群落,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东方白鹳、白头鹤等200余种鸟类供应繁衍栖息场所,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规复。
伊通河滨流防洪标准达到200年一遇。
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并不断优化。
水文化的大力挖掘,促进了生态旅游家当的发展。
试点为长春市培植生态一流的东北亚区域性中央城市奠定了坚实根本。

四、示范引领 积累治河新履历

长春市的履历可概括为“生态治河,引领和推动流域综合管理;以水为脉,建立和保育春城湿地网格”。

高位统筹,形成“五点”事情模式

2016年,将“积极开展水生态文明培植试点”纳入市党代会事情报告,2015年~2017年连续三年列入市政府事情报告,作为中央事情来抓,以项目启动难堪点,项目资金为焦点,示范工程为重点,关键进度为节点、创新探索为亮点,制订了“占领难点、破解焦点、突出重点、把握节点、造就亮点”的“五点”事情思路,探索具有长春特色的水生态文明培植模式。

一轴引领,建立了“全流域、全区域、全方位”的生态综合管理模式

以伊通河为核心轴,辐射各大支流水系管理,以及湖、泡、塘等独立水体,打破多年来紧张在干流城区段做文章的局限。
综合水质改进、防洪安全、景不雅观提升、交通完善、家当植入,系统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管理,实现了源末共治、水岸同治,系统整治,形成了北方寒区城市河流水生态环境综合管理技能体系。

四位一体,建立“建、管、护、转”管理范式

建,以工程培植为重点,深化“工程生态化及景不雅观化”理念。
管,以落实河长制为抓手,创建长春版“五水共治”,即治污水、防大水、抓节水、保供水、留雨水。
护,以加强清洁生产护生态绿色发展,以健全涉水法规护综合管理成效。
转,以治为主向“管治保”协同发力转变、由点线打破向多元提升转变、由被动督匆匆向主动作为转变、由生态修复向功能跃升转变、由政府主导向全民共治转变。

生态优先,充分利用自然之力,修复河湖生态

开展了饮用水水源地生态封育和修复事情,形成了区域生态高地,有效提升了供程度安保障程度;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水系管理全过程,变“工程治河”为“生态治河”,充分发挥了城区水系“蓄、滞、调、控、净”的功能。

科技领先,大胆探索北方寒区城市水环境管理关键技能难题

引入前辈的管理技能,培植了总设计容量达80万m³的9座地下全封闭式调蓄池,培植了永宁路人工湿地、雪绒花——四化桥氧化塘和兴华岛旁侧循环打仗氧化工程,积极探索了城市初期雨水集蓄池、河水人工潜流湿地和氧化塘处理等关键技能,为北方寒区城市水环境管理积累了履历。

多措并举,统筹办理工程培植技能、融资、拆迁困难

推广政府和社会成本互助(PPP)模式,破解融资难题;实施EPC总承包模式,引进央企与本地企业计策互助;航拍实时监控,与政法机关建立日常沟通联系机制,办理了征拆难题。

水城共融,着力在水生态景不雅观培植中融入城市文化秘闻

结合长春市汽车城、电影城、雕塑城等特色,以“三区五岛十园”为载体,将历史和地域文化融入沿河景不雅观,最大程度保护历史遗迹,着力打造了让人看得见、摸得着、记得住的,有故事、有文化、有传承的水生态人文景不雅观长廊,呈现长春200余年的城市发展进程,成为展示城市文化秘闻的功能场所。

长春市基本水情分外,水生态环境容量有限。
着眼于现实和未来的思考,为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双赢,大力培植水生态文明城市,全面提升水生态保障能力,既是一项繁芜而艰巨的计策任务,也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计策方针,更是一条根本办理长春市治水难题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