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自上至下为电影《小兵张嘎》剧照,1963年电影《小兵张嘎》关机时剧组合影,电影《小兵张嘎》中的嘎子,嘎子与奶奶。
资料照片
制图:蔡华伟
自古英雄出少年。抗战期间,一批少年英雄同父辈并肩作战。不幼年英雄的业绩被改编成电影、歌曲和文学作品,勉励着一代代中国人传承赤色基因、接续奋斗。电影《小兵张嘎》中活泼油滑、机警果敢的少年嘎子,无疑是几代民气中的经典银幕形象。本期,我们约请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原厂长江平和“00后”年轻演员王源,谈谈他们心中的小英雄嘎子。
——编者
我从小就喜好看电影,后来又从事电影事情,担当过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厂长。回眸半生,自己最喜好的,还是儿童电影,还是年少时看过的电影《小兵张嘎》。
小时候,我一有空就钻进电影院,把早饭钱省下来买票,几次饿着肚子看《小兵张嘎》。到了夏天,公民公园露天放映,连着10天不换片。我和小伙伴们翻墙爬树,趴在草地上看《小兵张嘎》。看的次数多了,台词都能倒背如流。于是,记住了崔嵬和欧阳红樱两位导演,记住了影片中的“罗金保”张莹、“区队长”于绍康、“老钟叔”张平、“嘎子奶奶”李健、“房东大娘”黄素影、“老龟田”葛存壮、“伪军队长”管宗祥……
没想到,多少年后,我调到了由北京电影制片厂等单位合并组成的中影集团,有幸和葛存壮、管宗祥、黄素影、李健等前辈成了“忘年交”同事。从他们口中,我知道了《小兵张嘎》电影拍摄时不少鲜为人知的故事。
“看上去就这么几场戏,下不下生活绝对不一样”
1962年,北影厂厂长汪洋听厂里著名导演、第一届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崔嵬申报请示,河北有个叫徐光耀的抗战小兵,将他在冀中平原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小八路故事写了小说并编成电影剧本,取名《小兵张嘎》。这个题材引起了大家的兴趣。当时,北影厂的经济状况并不好,可汪洋厂长依然拍板:“勒紧裤腰带,也要给孩子们拍部好戏!”
汪洋、崔嵬当过八路军,打过日寇。崔导演说,不能轻易拔高人物,要通过一个战斗里发展的孩子来表现艰巨卓绝的抗战岁月。他还说,嘎子要“嘎”,不要俊秀脸蛋,不能弱不禁风。
著名演出艺术家于蓝听说嘎子一贯没找到得当的小演员,便向崔嵬推举了一个草原娃。这孩子和戏中的嘎子同年,他的妈妈乌兰是于蓝在延安时的战友。这个孩子没有演出履历,一进剧组,崔导就叫他光着膀子、赤着脚去村落里体验生活,没过几天便晒得黑洞洞。崔嵬一看,乐了,嘎子这个角色立住了。
最先拍的戏是“鬼子”进村落,一群孩子扑向被日本侵略者杀害了的奶奶,放声痛哭。但扮演“嘎子”的小演员一贯入不了戏。扮演奶奶的李健老师后来回忆道:“当时我躺在地上,听大家反复给孩子说这说那,可他便是没反应。我急了,坐起来想给他辅导辅导,我这一起身,这孩子反而笑了。拍照师聂晶建议导演改方案,不拍小演员的脸,而是用升降镜头拍全景,才把这段重头戏完成了。”
越日,崔导便决定,停拍两天,让孩子们去找老游击队队员和被日本侵略者伤害过的老乡,去听真实的故事。当孩子们眼睛哭得又红又肿回来时,导演知道,这个安排起浸染了。听了老乡们控诉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小演员对角色的觉得越来越深刻。有场和伪军搏斗的戏,扮演嘎子的小演员带着满腔仇恨扑了上去,把扮演伪军的演员封顺老师咬脱了皮。
扮演房东大娘的黄素影,是1938年入党的老演员。多年后,她仍十分感慨:“看上去就这么几场戏,下不下生活绝对不一样!心里没有对仇敌的恨、对老乡的爱,是演不好的。”
“拍这个戏,便是向公民群众请教和学习的过程”
如果说,少年时看《小兵张嘎》是被它的传奇故事所吸引,而当我自己成为导演后,每次重温《小兵张嘎》,都会被影片的思想内涵、艺术魅力而折服。
《小兵张嘎》的作者徐光耀曾说,这部戏是白洋淀里无数“小嘎子”浴血奋战的缩影,也是当年八路军和公民血肉相连的写照。嘎子从毛头小子发展为八路军战士,离不开钟连长、罗金保这些共产党员的影响,离不开胖墩父子、杨大娘一家等乡亲的帮扶支持。
嘎子,无疑是中国儿童电影中非常鲜活、富有特色、很有个性的人物之一。当看到他藏手枪、堵烟囱、咬胖墩这些卤莽而稚子的行为时,我们会为他的淳厚、倔强、顽皮而忍俊不禁,更会对这个有血有肉、棱角分明的角色惊叹不已。影片里,不雅观众看不见“神剧”的影子,闻不到“戏说”的味道,人物接地气,情节有看点。
《小兵张嘎》艺术博识,一贯为国内外电影界推崇。片中黑白分明的影像,大胆勾勒的光照,富有生活气息的造型,极为真实的置景,极为有特点的道具,彰显了中国儿童电影的审美代价。尤其是影片中长镜头的利用,如“打谷场上”那场戏,镜头从刚毅不屈的奶奶脸上拉出,而后,大摇臂上升为大全景,缓推成中景,再移动着追拍嘎子在人群中探求奶奶。一个镜头,一气呵成,具有强烈的震荡力和艺术传染力。又如,罗金保带着嘎子在民房和堆栈以及军营中穿梭,老钟叔从墙头窥伺然后跳入小巷、撞见仇敌左躲右闪,末了还是被抓走的那两段戏,拍照师娴熟的技巧,让不雅观众身临其境。《小兵张嘎》的长镜头利用,是国际电影传授教化中的范例之一,许多西方国家的电影学院都将这部影片作为经典向学生传授。
在片中扮演伪军队长的中影老艺术家管宗祥老师先容,拍戏时,他们自带铺盖,住在破庙里,反复向当地老乡请问。扮演女卫生员的袁其励老师曾见告我,他们“游击队员”无一例外地被导演赶到乡下,拍不拍戏都必须穿上剧中服装,每个人都必须学会拍浮、划船、打枪乃至采莲、抓鱼,一律不许扮装,每天要到太阳下把皮肤晒黑。汪洋厂长还曾说:“拍这个戏,便是向公民群众请教和学习的过程。希望大家记住那句歌词:靠公民,增援永不忘。”
今年,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再看电影《小兵张嘎》,我一如既往地激情澎湃、热血沸腾!这部影片,讴歌着中国公民不屈不挠的伟大抗战精神,诠释着“公民便是江山,江山便是公民”的深刻含义,实属一部令人难忘的赤色经典作品。
《 公民日报 》( 2021年04月28日 2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