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理解,东门桥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全长92米,桥宽18.5米,至今已利用54年。该桥由于服役韶光较长,原设计标准低、车流量较大等客不雅观缘故原由,导致桥体涌现构造性的损伤累积和抗力衰减。为肃清安全隐患,永定区投资580多万元,从7月份开始对大桥进行加固改造,施工内容为桥面拓宽至22.5米、车行道桥面铺装改换、全桥栏杆改换、横梁粘接钢板、桥台搭板改换等。在建过程中,永定区住建局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义务”主题教诲,将东门桥改扩建项目列入“为民办实事”工程,加强监管,及时折衷办理碰着的困难问题,有力推进了项目培植。
阅读延伸
◆◆
永定东门桥史话
◆◆
成长在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永定人,对照片上这座桥大多有深刻的影响,它便是位于永定县城、连接耥耙街与东半街之间、横跨永定河的“东门桥”,可它所历经的沧桑,却鲜为人知。
最早有笔墨记载的东门桥建于明正德二年(1507年),由当时的县令叶君埕主持建筑,命名“卧龙桥”;嘉靖十三年(1534年)遭水毁,知县命重修,命名“飞虹桥”;经24年后,水毁桥墩,知县许文献又命重修,改名“跃龙桥”。如此偶意深刻又富有诗画意境的桥名,让后人不得不惊叹古人出色的文彩和绝妙的想象力。
然而“卧龙桥”也好、“跃龙桥”也罢,终敌不过暴雨大水的冲击。后二毁二修。清代水毁重修6次,民国水毁重修三次。
民国10年(1921年),马督军会同县城绅民募资再次建筑东关(东门)桥。此桥砌石墩五座、上架木梁、铺以木板,……5月大雨滂沱,河流暴涨,东关桥石墩又被冲毁二座,桥梁倒塌,沿河各乡丢失惨重……
这是拍摄于民国期间的一张照片,主体是船工?或是政府公务员?不得而知,但都与本篇无关,照片背景显示的是东门桥傍东半街桥头的一侧。
最靠近此桥的记载是:1932年7月,国民党粤军独立一师叶维浩团驻防永定时,“在东关大桥加建水泥墩,墩上架铁梁,木板桥面”。此后便没了水毁桥墩的记载。
1952年开辟环城公路,龙峰公路改道进入城区,又将东门桥改建成可通汽车的、全新观点的木质吊桥。作为木质吊桥,它的布局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此桥的设计者显然受到上外洋白渡桥的启示,三角构造的造型具有极好的稳定性和承载力。桥两边设人行道,桥栏各有二处凸出部分供行人歇息、浏览,可坐可立,极具人文气息,整体架构宏伟壮不雅观。
有时我就在想啊,这桥若是能挺到本日,该是若何一个奇迹和景不雅观呢?什么土楼,圆的方的,根本就不能同日而语!
随着水运业的逐渐消亡,公路汽车运输的日益兴起,木质构造的东门桥显然不能承受时期发展之重。
1964年,由省公路局指派晋江专区工程队来永定测举动步伐工,将原桥全部拆除,洗手不干、重新建筑。整体加高3米,桥面用钢筋混凝土浇注而成,桥长106米、宽8米、高9米,两边人行道各1米,混凝土栏杆、立路灯12盏、承重100吨,工程造价24.3万元,1965年8月竣工。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区人口的增加,九十年代初又开拓了沿河路,东半街一端引桥栏杆被削去,原码头被填埋磊高成沿河路的出发点。1993年再次对东门桥进行了扩建,使桥宽达到18米。
本日钢筋铁骨的东门桥,虽然失落去了原来木质吊桥的雄姿和韵味,却很牢固,毕竟“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桥,是人类活动、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桥,是一种文化;桥,是一个政权综合实力的表示!
而“东门桥”,对付久居凤城的人来说,是难以割舍的情结,他们生于斯长于斯,那里重叠着他们祖辈留下的足迹;有他们劳作一天后闲话家常的影象;有他们温泉沐浴后、倚着桥栏让河风尽情吹拂的惬意……
东门桥,是凤城人的魂!
来源:永定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