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深山巡线,二十多年走出十个“长征”;有人爬冰卧雪,在川藏线上战天斗地;有人在百年不遇的特大雨面前,毅然跳入水中检修电路……他们不是传奇的英雄人物,他们是来自河南各地的电力人。

10月23日,国网河南省供电公司开展了“最美国网人”走基层主题宣讲活动,六个电力人登上讲台,分享他们“带电”的青春故事。

点赞看河南电力人用一毛钱为留守儿童建藏书楼 汽车知识

23岁的兰考青年,让县供电所“变身”为省级前辈单位

1997年,兰考县黄河滩区谷营乡的电力线路是个“老大难”。
回顾起当年的情景,当地供电所的职工黄金龙说,那时这里线路老化,欠费、停电是家常便饭,电工连基本人为都没担保,谁都知道这供电所长的活儿不好干。

这个时候,一位23岁的兰考青年,由于在开封供电区第一届青年职工技能大赛上拿了第一名,被组织给“盯”上了。
他便是代鑫波,事情刚刚两年,就被调到谷营乡当供电所长,整顿“烂摊子”。

1997年10月,履新第一天,代鑫波面前的状况,远比他想象中的还要糟糕。
全体所里只有3间土坯房,房顶的草一尺高,满屋子都是牛粪味儿。
用电管理一团糟,周边庄家对电工见地大了去了,看到电工都绕着走。

于是,他干的第一件事,便是针对辖区电表,每天抄上一遍,隔三岔五巡视辖区线路。
不出两天,他就创造有猫腻儿,电表本日的度数比昨天的还小,很显然有人动了表箱。
怎么办呢?代鑫波想了想,回屋拿了张薄薄的纸糊在表箱表面,戳上供电所的公章,方法大略,但效果明显,几个月下来,辖区的线路损耗直线低落,电表计量这一关卡准了。

随着事情的不断深入,供电所运行不断规范。
在雨水充足的滩区,代鑫波常常不顾泥泞冒雨抢修,及时规复居民用电,谷营乡的用电越来越稳定,村落民和电工的关系也越来越亲密。
管理严,效益好,做事好,群众没见地了,人为也发下来了,代鑫波凭着一身正气,以身作则、带头苦干,不到两年韶光,一个县里掉队的供电所,华美转身成了省级前辈范例。

他在深山巡线,二十多年走出十个“长征”

李留松,今年55岁,是洛阳栾川县供电公司赤土店镇供电所的一名农电工。
从当初在村落里当临时工算起,他在农电工这个岗位上已经整整事情了25年。
这些年来,他走出了十个“长征”。

栾川不川,处处是山,能叫得出名的山头就有12000多个,赤土店的山更深、更大。
李留松卖力的辖区有14个台区1200多户,周遭300多平方公里,交通状况很差,大略单纯公路走到尽头是碎石路,碎石路走到尽头连路都没有了,只能顺着山上的波折巷子爬。

最为险要的路要数通往老虎沟台区的“要命撞”,翻越一次要花上4个多钟头,山上只有一条坎坷的小路,说是路,实在全是在石板上凿出来的,坑洼不平,每走一步都很困难。

2015年尾月的一天,山里下了大雪,他接到了村落民刘老伯的报修电话,就赶紧找了根木棍,一头挑着工具,一头挑着干粮,顺着“要命撞”往上爬,爬着爬着溘然脚下一滑,连人带挑子翻下山坡,多亏挑担子的木棍绊在了一棵大树杈上,把他夹在了石头缝里,手上和脸上都划破了,流着血。

他探身向前一看,倒吸了一口凉气,再往前不到三尺远,便是几十丈深的峭壁,“多亏那根木棍和树杈救了我一命,现在想想还后怕。
”他取出手巾擦了擦脸上、手上的血,一瘸一拐地赶到了刘老伯家。

李留松顾不得身上的疼痛,赶紧查线路找问题,活还没干完,刘老伯就端着一碗热腾腾的鸡蛋茶送到他面前,当时,他感到一阵暖流涌入心底,感到再苦再累都值得。

别人给李留松算过一笔账,20年间,他责任为村落民办实事办好事,如果是有偿做事,至少可以多收入三四万块钱,但他分文没取,有人说他“亏大了”;可他也给自己算了一笔账,他说:“这20多年来公司号召优质做事,他为大家责任办些实事,做些善事,拉近了与群众的间隔,取得了百姓的信赖,树立了企业的形象,这是一笔无法计算的收入,是用多少钱也买不来的!
以是说我一点也不亏!

新乡遭遇特大暴雨,这个女男人冲锋陷阵

2016年7月9日,对付新乡而言,是个难以忘怀的日子。
那天,新乡遭遇了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

当时,新乡10千伏跳闸线路44条,停电台区365个,全城用电告急。
下大雨确当天凌晨,因前一晚的事件处理而彻夜未眠的史辛琳,便蹚着没膝深的积水,第一韶光赶到公司,组织员工统计受灾情形,辅导客户做好防护,预防触电事件,尽最大可能降落磨难带来的丢失。

暴雨过后,为尽快帮助新乡规复供电,省内兄弟单位纷纭派来接济队。
但是,他们不熟习现场。
于是史辛琳作为女同道也带领接济军队,和他们协同作战,深入各个小区开展排涝抢险和设备检修。
经由14天的紧急抢修,受灾小区全部规复供电。
在重新亮起的万家灯火中,两周来没日没夜的她,溘然发起了高烧,身上起满了疹子……

回顾起这段经历,史辛琳这个女男人心里却满是感谢:“我感谢病魔来的韶光还算厚道,由于该做的事情都已经完成了。

从退伍兵到大工匠,他有113项专利得到国家授权

1992年,郭跃东参军队退伍,来到国网南阳供电公司变电检修室,那一年他22岁。

第一次走进变电站,面对纵横交错的高压线和陌生的电气设备,郭跃东看得眼花缭乱。

由于缺少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刚开始,要看懂一份图纸都很难。
他给自己定下了职业生涯的第一个目标,一定要在半年到一年的韶光内,胜任变电检修事情。

说着随意马虎,做起来难。
白天,他随着师傅熟习设备,学习毛病剖析方法;晚上,他伏案苦读,整理技能心得。
他还报名参加了河南科技学院电气自动化专业的自学考试,三年后,他拿到了毕业证书。

对付在事情中碰着的问题,他都会记录下来负责梳理,他说:“即便是现在每次拿出来翻阅也都会有新的收成,包括后来的一些事情方法和发明创新的构思,这些条记功不可没。

截至目前,郭跃东已有113项专利得到国家授权,20余项科技成果获奖,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2900多万元,在国家正式期刊揭橥专业技能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4部,而这些创新、成果大都是在事情之余完成的。

爬冰卧雪,他在4200米的高原上调研

来自河南送变电培植有限公司的文宗山,是一位在崇山峻岭事情的送变电人。

他从毕业就一头扎进了电网施工一线,一干便是27年,先后参与组织工程项目上百项,架设线路折单里程超过五千公里,相称于中国最北端到最南真个间隔,斩获“抗冰抢险英雄”“川藏联网电力天路培植元勋”、国家电网公司劳动模范等浩瀚名誉。

2013年,川藏联网工程启动培植。
这是当时天下上最繁芜、最具寻衅性的输变电工程,文宗山担当该工程12标段项目经理。
在川藏联网施工现场的每一天,都必须和狂风、暴雪、寒冷、缺氧、以及强烈的紫外线搏斗。

还记得当年6月,文宗山第一批赶到施工现场。
由于此前从来没有高海拔地区的施工履历,文宗山决定亲自带队开展复测,为工程培植开路。

这是一段寻衅意志极限的旅程。

复测到最困难的几基铁塔,大家带着睡袋和干粮连续在高原上奋战了一个星期的韶光。
终于,在完成末了一基铁塔复测时,大家这才松一口气,回到驻地后,文宗山叮嘱厨房做一顿烩面犒劳大家。

充满了乡愁的队员们满心欢畅地等待着家乡的味道,开锅的时候却创造,由于气压低,一锅烩面被煮成了一锅面糊。
看着这锅分外的烩面,大家百感交集,每个人都吃得热泪盈眶。

在川藏、藏中工程施工的几年韶光里,文宗山和同事们以“缺氧不缺精神、艰巨不怕吃苦、海拔高斗志更高”的意志品质,在雪域高原上铸就了一条条“电力天路”,创造了高海拔地区电力培植“零去世亡、零伤残、零毛病”的新记录。

作为一名和电网工程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老兵,文宗山常常说,“电网工程关系千家万户,如果能把这一件事干好,这辈子就值了。

一毛钱,十分爱 她带头呼吁为留守儿童建图书馆

一毛钱,能做些什么?别急着作答,先来听听国网濮阳供电公司王存华的故事。

2013年,王存华第一次走进黄河滩区是在,当时公司在这里结对帮扶了一个穷苦村落落。
在跟随扶贫队拜访的过程中,王存华创造这个村落庄并没有她想象中的那么贫穷,除了少数穷苦户、五保户和孤寡老人,很多村落民家里生活条件还不错,不过,他们的财富基本上是靠外出打工赚来的,付出的代价是让自己的孩子成了留守儿童,而这些留守儿童,却很丢脸上一本书。

当时,王存华想到建图书馆,但这谈何随意马虎,她只好把这个想法默默存在心里。

2015年春天,公司面向全体职工征凑集理化建议,王存华就把扎在心里的念想报了上去。
令她惊喜的是,公司领导不仅给予肯定和认可,还迅速行动起来,面向全体职工开展了“每人每天捐出一毛钱,整年捐出36元钱”的募捐活动,并为这个公益项目取了非常暖人的名字,叫“十分有爱”。

那年六一儿童前夕,第一座“十分有爱”童书馆在濮阳县董家楼小学建成,这个学校100多名孩子险些全是留守儿童,开馆那天,同学们走进童书馆就像走进了童话城堡,一位叫董光森的小朋友还惊喜地喊道:“哇,就像天国一样!

第一座童书馆的成功让王存华倍受鼓舞,随后,她和同事们在黄河滩区又建了两座童书馆。

同年8月,河南省公司成立“十分有爱”事情室,将濮阳模式在全省进行推广,在不到四年的韶光里,“十分有爱”一起在安阳、南阳、信阳、驻马店、焦作五个地市落地生根,共召募爱心物资、资金100余万元,建成十分有爱童书馆19座。

(河南商报见习编辑 吴冰 演习生 张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