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严师傅,名叫严家理,今年64岁,在修表行业干了42年。
“我初中毕业后,做了三四年钣金工,业余韶光跟修钟表的哥哥学技能。
改革开放后,我来江都开了个钟表维修店。
”严家理说,“那时候条件太差了,说是修理门市部,实在便是个五六平方的小棚子。

上世纪80年代初,钟表类型单一,大多是国产的,用的是统一机芯,配件好找,修起来也随意马虎。
80年代后期,腕表种类越来越多,许多都是入口的,好在严家理实践履历丰富,没有不能“搪塞”的。
90年代后期,腕表种类更多了,但BP机、手机陆续涌现,并逐步遍及,戴腕表的人越来越少。
严家理见告,江亨钟表店经历4次迁居,每一次都是由于拆迁,“搬一次,江都城区就大一次,美一次。

寻访江都老行当严家理42年修的钟表有一卡车 汽车知识

这么多年修了多少钟表?严家理笑着说:“堆在一起有一卡车,从前间均匀每天修四五块腕表,现在每天也就一两块,来修腕表的大多是60岁以上的老人,修钟的难得碰到。
”严家理粗略统计,42年来,他修理过的钟表有20多万件,而且从来没涌现过被拿错的情形。
严家理把顾客送来修的钟表,都在一张专门的单子上注明送修人、品牌型号、送修韶光,修睦后,注明修结韶光、修理情形和用度。
“我在钟表不起眼的地方也写上送修人的名字等内容,防止失足误。
有的顾客一时忘却,也有两三年后才来拿的。
”严家理说。

钟表修理这个老行当虽然不会消逝,但节制这门手艺的人越来越少了。
“这是个风雅活,对技能的哀求越来越高,许多年轻人耐不住寂寞,也不愿意学……”严家理手里拿着修理钟表用的放大镜,脸上有些许茫然。

来源:扬州市江都区融媒体中央

作者:融媒 吴雍 邬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