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庙的张伯触摸着三百年的青砖,提及石印庙的沧桑。

大石上巍峨的寺院

走进如诗如幻的信宜平塘石印庙  第1张

平塘镇离信宜市区80多公里,我们去到镇政府时,事情职员已放工,镇政府办公室的杨主任捐躯安歇韶光,冒着雨水和寒风带我们去石印庙。
沿着平塘镇圩道直走,很快就到达了目的地。
远远看去,公路阁下有两块大石突兀而立,一条溪河从中流过,河床左低右高,名胜古迹“石印祖庙“就建于左边的大石上。
石印庙周围,还可见一些亭台楼阁矗立于一些小而高的岩石上。
大石右边一旁流水声哗哗,非常湍急,原来附近有一个电站。
再向前走,只见一道道峡谷,两边怪石嶙峋,峡谷两岸陡斜如削,中宽约30多米的河涧。
再仔细不雅观看那块立于河中的大石,形似印玺,高约23米,石面长约36米,宽21米,面积765平方米。
与石印庙两相照映,非常奇特。

石印庙大门。

石印庙的小石径中,有一个小石门,可并排走过两个人,入了石门,是蜿蜒的石阶。
小径对面有一个50多米高的大石,中段一部分与庙下大石接连,两石间下面是一个深潭,叫“响水潭”。
据《信宜县志》记载,石印庙初名“大成祖庙”,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为平塘林垌村落张大成公捐建,内设北帝菩萨,到清咸丰六年(公元1864年)又重新修缮,则以大石名改称为“石印祖庙”。
庙高7米,占地面积270平方米。
坐西北向东南,土木构造,二进格局,前座为门楼,后座为拜堂,分三厢供奉神像,庙门为三山门,巧设四假柱两虚门。
有当地清末秀才张善芳撰写3门的对联,个中正门:“石镇波心,文握灵符归静穆;印浮水面,武昭法象寓威严”。
庙两侧虚设两个小门,左侧门对联:“无极已高恩远照,重门虽设日常关”。
右侧门对联:“神存缥缈云封径,德驻穹窿昼掩门”。

石印庙的独臻妙境

今年83岁的张伯,在石印庙守驻了20多年,他家就住在石印庙附近,自幼就到石印庙玩。
“石印庙以前好俊秀的,但有不少雕花后来被毁了……”张伯很惋惜地说。
然后又说到石印的传奇:“古时候,有个放羊老阿公每天放羊上山。
当时平塘山坑垌下到处都是石头,耕种十分不便,老阿公决心搬掉这些石头……”

石印庙与峡谷相互映衬,风景旖旎。

讲完传奇故事,张伯还见告,原来大石下的峡谷水流充足,水流滚滚,湍急咆哮。
河水从石底暗洞中流过,潭中大量水花飞溅,发出“隆隆”响声。
水涨时,响声更大,有如阵阵沉雷,耐久不息。
四周是绝壁深涧,野草杂树丛生,下有长年清澈的净水缸(潭)和长年浑浊的浑水缸(潭),还有只闻响声而不见流水的暗潭(地下河),有见流水入而不见水出的水桶潭。
但后来建了石印水电站,流进峡谷的水被拦截了,再见不到当年水花飞溅的情景了。

石头上的亭台楼阁。

虽然石印庙下的暗潭已干涸,但石印庙周围的景致依然迷人。
采访当日,烟雨凄迷,只见石印旁的一线天、仙女石、铜鼓石、鲤鱼石、笋石、猪斗湖、锅盖潭、石屋等奇景朦朦胧胧,亦真亦幻。
石印庙两岸高耸的山峰,巍峨特立,左边像一只气概的雄狮。
右边是象山,身躯圆敦厚实,一条山脉直伸下平塘河,像象鼻子喝水,妙趣横生。
清未文人罗泽棠在“石印庙”诗中写道:“庙貌巍峨印石巅,林溪选胜记当年。
岸通畅客重道路,河伏奔流万壑泉。
旗鼓叠陈芳涧上,象狮并立碧云边。
窦州自古称荒僻,毕竟钟灵别有天”。
对石印庙的描写韵味深厚,独臻妙境。

峡谷上的石印拱桥。

清乾隆至今, 沉淀了两百多年文化秘闻的石印庙吸引了各方来客。
上世纪90年代初,平塘镇政府曾拟开拓石印景区,并于1992年重新修辑石印庙,但因各类缘故原由,石印景区的开拓终极没有成功。
2000年6月18日,信宜市公民政府公布“石印庙”为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纵然如此,石印庙依然难逃岁月的剥蚀:瓦顶上随风摇荡的野草,画壁上的蜘蛛网与尘埃,小径阶石上的青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