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是一种追求。
曾经历过热情似火的青年时代,走过了积极进取的事业生活,尝过了成功的喜悦,失败的苦涩,眼泪的无奈,生活的艰辛,忽然有那么一天,你突然发现,原来生活还有一种滋味你未曾品味,原来人生还有一种境界,你未曾关注,于是,你遁入了红尘之外的超脱之中,心如止水。
太多了,大凡阅历丰富,身世坎坷的人,都渴望拥有“淡”的情操,“淡”的内蕴,他们回首往昔,所有的是非成败原来都不值一提,唯有风浪后的平静从容才是人生的内容,叱咤沙场的老将,风靡一进的歌星,独占潮头的先行者,脱掉身上的耀眼光环,脚步踩在大地上,心回归到平淡中。
是的,苦苦追求,殚精竭虑,是每一个人都必须经历的,如果终其一生,都在忙忙碌碌中却不知为谁而生,生命的长河,汹涌澎湃,却不懂归入平静的大海,他的一生,必然是疲倦的,但请认真思考一下,“淡”提倡我们得过且过,苟且一生吗?淡是平庸者的选择吗?
一个经典的故事,渔人自得其乐地躺在沙滩上晒太阳,好奇的游人问道:“你怎么不出海打鱼,然后挣一些钱?”渔人反问道:“辛苦打鱼不就为了此时阳光下的悠闲吗?”人们大多欣赏渔人的生存哲学,认为大境界当如是也。我想唐突地问一问:“如果一生都这样悠闲,他还能体味什么是淡吗?”
“淡”字中有“火”的,意为只有经历了时代的风浪,岁月的淘洗之后的从容淡泊,它不是让我们停止拼搏而陷入自满之中,淡是苏轼“乌台诗案”后的也无风雨也无晴,淡是华盛顿功成名就后的自归乡间,淡是患难与共的夫妻夕阳下的陪伴,淡是生命的烈火在燃烧后的余热。
我喜欢淡的色彩,淡的味道,淡的生活,但我并不想平庸一生,淡是我的追求,生活过,努力过,燃烧过,那么,请回归一颗宠辱不惊的心吧!
篇二:远方的距离
晨曦中踏着干枯的黄色法国梧桐叶,漫无目的地走着,不经意地一回头,一回眸,竟不知自己已经走了很远。落叶终是离开了枝的怀抱亦或是束缚,它终将归于何处?我走过的,落叶飞过的距离有多远,无人知晓,只是在过程中品味了距离带给我们的诱惑。
距离是放飞的风筝,他引诱我们飞翔。风筝即使飞得再高,也到达不了云端,可我们的欲望让我们想要飞得再高一些,再高一些。真的相信“距离产生美”的说法,只因这永远到不了的距离,我们却在不住地寻找美,想要抓住这瞬间的镜花水月。谁可知断线的风筝也会让天空挂满伤痕。断了的线再怎么连,我们还是伫立在原地,距离还是那么远,那么美。是一场空吗?
距离是一道沟壑,他引诱我们逾越。大海因为它的无垠让人向往,望不到边的距离让我们在追觅中留伫原地。但即使一条小河,站立在河两岸的人们仍想跨越这微小的距离。谁可知已断的桥早已让两旁的人们流尽了泪。牛郎织女、海归华侨亦是如此。于是我们还是在这儿徘徊不前,距离还是那么远,那么美。是徒劳吗?
距离是遥远的远方,他引诱我们行动。站在山脚的人只想攀到最高处,到达后又攀另一座更高的山峰。攀不完的山峰,到不完的远方。远方在那头,我在这头,只是几步的距离,我们不断地重复到达,新的距离,再到达的生活。不变的远方,变得只是倒下的人和即将倒下的人。我们还是在命运的轨迹中循环,距离还是那么远,那么美。是一个玩笑吗?
距离让人向往,带给人动力,我们总希望距离不是遥远的,我们总希望可以尽快触到美,我们总希望可以到达远方,但追求距离的我们本身就是一种不完美,极端的不完美。诱惑总是让人沉溺,当你可以抵制诱惑,理性地追求距离时,你懂得了距离的真谛,这时,这不再是一场空,不再是徒劳,不再是一个玩笑,你已经逾越了远方的距离。
篇三:远方的牵挂
似一夜春风后,满树梨花开的早晨,红装素裹,格外妖娆。
猛地,一个婴儿的啼哭划破了宁静的天空。
听,那声音多么凄凉,多么无奈,还夹杂着一丝丝痛苦。循声望去,一个婴儿正躺在一户人家的门前,他胸前别着一个很显眼的东西——一根红丝带。
那个婴儿就是我……
母亲讲着这段的时候,我的眼睛模糊了,滚滚的热泪洒向那火红的丝带。我把它贴在胸前,我能清楚地感受到它,它似乎就是我身体的一部分,无法分割的那部分。
就在此时,一幅幅画面迅速地在我脑中闪回,画面上,一个憔悴的妇女,盯着我们的教室里看,当她的目光与我的目光相碰时,我分明地感受到,那目光中充满了期待,充满了关爱,是那么熟悉,又是那么陌生,当我再想多探寻时,那目光很快闪避掉了,然后又很快地消失了。
同样,又是一个冬天的早晨,一个比往日任何一个早晨都要冷的早晨,北风无情地吹着大地。
就在我瑟缩着从宿舍往食堂的路上。一个身影忽地闪出,她?她依旧用那熟悉而又陌生的目光凝视着我,使我产生一种说不出的感觉,似乎有一只无形的大手,牵动着我的心,时时刻刻地牵动着我的心。
她看着我,那么慈爱地看着我,我的心似乎也承受着某种重压,不由地打了个哆嗦,她慌张地递给我一袋东西,吱吱唔唔地说:“这是你……你妈买给你的衣……衣服,快,快把它加上,别……别冻着了。”
伸手接袋子时,我的手被她那长满老茧的手刺痛了,同时,我的心似乎也被深深地刺了一下。我的耳边又回荡起母亲的那些话,再看看眼前的她,似乎一下子明白了,看着她,我委屈的泪一下子涌出,一头扎进眼前这个妇女的怀中。她一下子竟不知所措,呆呆地站在那里,站在那飘起细细雪花的大地中……
篇四:远方的你
流年似水,当年情景似乎还近在咫尺。物是人非,今朝却已是咫尺天涯。
——题记
你已经离开我多久了?有三年了吧。这三年,每次我想起你,都只有一个隐约的轮廓,却勾勒不出明确的线条。听人说,当你越熟悉、越想念一个人的时候,就越记不清他的模样,可他留下的一切都那样深刻地印在脑海里。
记忆中的你,温和,朴实,心地善良。在我小的时候,家里条件不好,你为了多添份收入,在车站门口摆摊卖起了白粥。每天天不亮,你就起来忙活着,就连最寒冷的冬天也不例外。各式各样的咸菜都是自己腌制的,特别好吃,生意似乎还行。每天早晨都有学生来摊上吃早饭,善良如你,每次都会给那些看起来条件不好的学生盛上满满一大碗,收的钱却少很多。这样一来,本就不多的收入变得更加微薄,而你却一直坚持这么做。直到后来,家里条件渐渐改善,你才收起了摊子。我长大以后,每当父母提起这件事,才越发清楚为何那么多人如此尊敬你。
你离开以后,经常会有一些事,如同一把钥匙打开漆迹斑驳的门,让我又那样清晰地看见了曾经陪伴在我身边那么多年的你。
一天早晨,我站在厨房里剥鸡蛋,初生的阳光透过窗户倾洒进来,那年初夏的午后,就这样措不及防地闯入我的记忆。
那一次,不记得你为什么煮了那么多鸡蛋,满满一大盆。你倒了冷水进去,然后搬了一个小凳子,乐呵呵地唤我。我安安分分地坐在凳子上,看你剥鸡蛋的示范动作,之后便埋头照做。我年岁小,力道掌握不好,剥烂了一个又一个。每当这时,一旁择菜的你就会腾出手来刮刮我的鼻子或轻点我的额头,然后把剥下来的蛋白送到我的嘴里,看我吃得欢快。那天下午,一盆鸡蛋被我折腾得“惨不忍睹”,你却并不怪我,只是轻笑着问我是不是故意的;那天下午,我把手插在清凉的水里,拂去了午后的燥热,惬意无比;那天下午,小小的院子里阳光那样好,一个老人和一个小孩那样安静而亲昵地坐地一起享受着平淡的幸福。院内,微风袭来,花影婆娑……
你知道吗?你离开后的多少次,这样的情景总是不经意间出现在我的脑海中,它是如此让人难以忘怀。
是啊,我怎么会想到那个总是去理发店把头发染得乌黑的你,那样不服老的你,却在最后的日子被病痛折磨得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我一直认为,就算生命只是个过程,死亡只是必然的结果,这样好的你,最后能安祥地离开。而我又怎么会想得到……
现如今的你,已经离开我好久了。天堂人间,我们的距离是这样远,而我所能用心守护的只有那些近在咫尺的记忆。奶奶,在远方的你,会不会想念曾经的那个臭丫头呢?我想说的是亲爱的奶奶,每当我想起远方的你,都会觉得你离开我是那么近、那么近……
曾听说,有一种树木,秋日里,叶子纷纷飘落在深埋着树根的土地上;有一种蝴蝶,死时要飞回破茧而出的地方;有一种风,固执地吹向北方,终有一天却沿着路途吹回原处。
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那么我最亲爱的奶奶,有一天您会重新回到我的身边吗?因为在您离开之后,我总是如此真切地想念。
篇五:远方的绿洲
我喜欢旅行,喜欢远方的绿洲。“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一段奋不顾身的爱情”是最近很火的一档真人户外历险节目《侣行》中的一句话。探险者去过索马里、奥伊米亚康、切尔诺贝利等令人恐怖的地方,我佩服他们征服远方的勇气与坚韧。
余纯顺曾说:“我不能容忍,有一天自己的双脚离开地面而在别处,那将是十足的欺骗。”第一次了解余纯顺还是在《七天爱上你》中,一开始,我以为他只是电影中特设的人物而已。我好奇,多处查找资料,才明白他的探险足迹。1988年7月1日,他便开始孤身徒步全中国的旅行,全程达四万多千米,完成了征服“世界三极”的壮举。不管他人如何看待,他走过的路会向人们诉说真实的余纯顺。他一直在行走,死后风沙会带着他的灵魂继续前行。那征服远方的勇气与坚韧再次震撼我的心灵。
传说中有一种没有脚的鸟,它想飞跃森林,但无法停歇,累了也只能在风中休息,唯一的一次落地,那便是它死的时候。起初感觉这种鸟很可怜,细细品味便觉得人生也是一场只能“落地”一次的旅程。“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人生苦短,时光匆匆,谁都不能随便停下追逐的脚步,因为心灵在召唤、远方在召唤。
由此想到了我的父亲,他的人生之路充满艰难与险阻。爷爷在父亲十几岁时便去世了。父亲为了家庭生计,毅然决然地踏上了打工的旅程。起初那几年,父亲漂泊四方、蜗居他乡、心路茫茫。父亲可算得上是“全能手”,当杂工、做厨师、卖冰糖葫芦、运输蔬菜与水果……他一直鼓足勇气,不断前行。摸爬滚打近20年,现在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水果零售店。每天的起早贪黑不说,就是一天的站立也不是一件易事。父亲坚忍不拔,获得了成功,因为他的心中有自己的追求,是责任的旗帜在召唤。
“就算是砸锅卖铁,我也会供你上学”是父亲经常对我说的一句话。他在社会中经历了很多,虽多次碰壁,但他的锐气依旧。他深知知识的重要。每次来电话,父亲都千叮咛万嘱咐让我好好读书,不断进取。我在学习上不敢有丝毫的怠慢,因为我知道我就是父亲的希望、我就是父亲生命中葱茏的绿洲。
父亲把培养我当做他人生奋斗的一部分,我必须带着坚韧踏上征途,勇敢前行。面临的高考,这是人生的转折点。说实话,旅程前方的图景并不是那么清晰明了。高考的考验,就业的历练,离我并不远。前方可能有挡道的荆棘、埋伏的陷阱、海市蜃楼般的诱惑。但我会秉持父亲的优良传统,不畏艰难险阻,不畏风沙漫天。为了父辈的希望,为了人生的辉煌,好男儿不应囿于一地,而应志在远方。
远方有召唤,去追寻它,不想起点与终点。
心中有绿洲,去追寻它,便能风雨兼程。
篇六:远方的声音
花开花落,四季变换。经过无数酷暑和严寒都不曾放弃,只因远方的那个声音在召唤。
——题记
清晨太阳缓缓升起,透过纱窗照在我的脸庞,尽管依旧疲惫但也还是麻利地起了床,像往常一样坐在窗口的书桌前看书。没看多久,一阵阵倦意便袭来。偶一抬头瞥见窗外那株向日葵。它正努力向着太阳的方向。突然回忆起:它还是我曾经无意间撒下的种子,想看看撒在墙角的种子能不能发芽开花。没想到他不仅在这间坚如磐石的墙壁中生了根发了芽还长大了。虽没有其它同伴们粗壮结实,好似风儿轻轻一吹就能把它吹倒,但他却始终朝着着太阳的方向,我不解它为何如此执着。
看着它我不禁想到自己,学习向来刻苦,中考临近更是如此,日复一日,希望自己在考试时能多得几分。同学们看见我都劝我不必把自己逼得如此紧。我总是一笑而过,看似轻松其实我又何尝没有厌烦过呢,一本本的复习资料压的人喘不过气来。可每当我想偷懒放松一下的时候,心底的那个声音又出现了:加油吧,努力吧,我在远方等着你。这时我便会立刻打起精神,重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我想这声音便是从理想的彼岸传来的,它在遥远的地方召唤我。突然间明白这株向日葵正和自己一样,它也在努力追求,为心中的方向不断努力着。
望向太阳,它和我心中的理想一样,如此的耀眼灿烂。远方的声音还在耳畔,于是我埋下了头继续读书。
篇七:远方的青山绿水
稚童时期,我同祖母住在村庄里。记忆中的村庄,背靠青山,中穿绿水,或生机盎然,又或风花雪月。四时之景不同,亦不可多得。于是,那小小的一方天地,那远方的青山绿水,便成了儿时那段岁月里,独一无二的“天堂”。
草长莺飞的二、三月,莫过于是最美的季节了。绿水两岸生长着的各式的树,都一一发芽,一一绽放了。青山成了五光十色的样子,绿水映着花骨朵儿,与山交相辉映。二、三月的山水,如梦如幻,似在画中。万物都历经了寒冬的考验,渐渐复苏,我们这些孩子也不例外。换下了行动不便的棉衣,活跃在每个角落。女孩子们轻轻摘下或粉或白的花,捧在手中,夹在发间。男孩子们则轻盈地爬上树,摇晃枝干,大喊着:“下花雨咯!下花雨咯!”万般姹紫嫣红,同我们的笑容,一起绚烂装点着那青山绿水。
骄阳似火的七、八月,正是汛期。男孩们跃跃欲试,想要在水中一展风姿。于是,绿水里一到夏日便都是男孩们的身影。可总是不到一会儿,他们就会被大人从水中揪出来,一顿斥责,严重的还要被大人揍一顿。但男孩们怎会就此罢休呢?他们“吃一堑”却不会“长一智”,趁大人一个不注意,就又蹿到水边去了。女孩们向往的,则是树上缀着的一颗颗鲜嫩的果子。馋猫们每日最重要的事,就是缠着大人打果子。当然,也免不了听到大人一声笑骂。这盛夏,空气里洋溢着果子酸涩的味道,也伴着潺潺水声。炎热的夏,心却满是恬静。
秋风萧瑟的九、十月,青山不那么茂盛了,绿水也十分稀少。我们最大的乐趣,就成了收集落叶。各式各样的树叶被我们轻轻拾起,收集起来,认真地清洗。待一天结束后,就聚在一起比谁拾得叶子好看。往往是为了落叶的一种颜色,一条纹路争得赤耳面红。而那散落一地的枯黄的叶,也见证了我们的秋。
银装素裹的腊月,青山笼着一层薄雪,隐隐可见绿意,绿水的流速,愈渐缓慢。可孩子们是有无穷的精力的啊!我们穿着厚实的棉袄,戴着大人自己织的手套,在山里笨拙的玩着雪。到了夜晚,邻里们总会围在火堆周围。大人们聊着些家长里短,我们就在旁边互相嬉戏打闹。寒风吹动火焰,但吹不散欢乐。
流年斑驳,花开花落间,那曾近在咫尺之地,已成了远方的青山绿水。那段旧时光,落满尘埃,却又举世无双。
以上就是以远方为话题的作文600字的全部内容。更多资讯,请关注美德网初三作文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