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库公路之行,途经阿克苏地区的库车县,创造这是一个很特殊的城。

这里的马路宽阔而平坦,汽车鱼贯,摩托车和带斗的三轮各处,听说以前还有“驴的”,但是我没有遇上这波好事儿 [很遗憾] [摊手]。
现在的库车,非机动车越来越少见了。

新疆不雅光|库车纪行从龟兹古国说回联络新桥 汽车知识

不过出租车的价格也很实惠,起步价只要几块钱。
自行车比内地更加少见,人们偏爱电动踏板。
再便是公交车站沿着长线分布,会一贯伸到城外。

这是一座挺……当代化的城市。

大路上的样子与内地的城市风光无异,只是绿化有所不同。

提及来,新疆老城的花草啊树木什么的还真都是自然成长——实在也修剪,但不会给人“摆布”的刻意感,统统都很自然,绿荫格外浓郁。
不过,这些彷佛都不是我要探求的东西。

我就抽了半个下午的韶光,坐在路边“寻”。

古城的空气中带着干燥而兴旺的味道,三三两两的小学生从身边过,穿着时装、骑着“共享”颜色的自行车,鲜艳的红围巾照映着路边飘摇的国旗。

如果不是事先在内心里将“龟兹”这两个字划重点标记,想必此行是不会与千年前的历史发生上任何对话的——

一千多年前的汉代,这里是西域强国龟兹王城延城的所在地。

那时中原通西域有两条道,一条北道,一条南道,它们是“东西方互换的大动脉”。

个中北道小国个个举足轻重:疏勒、龟兹、焉耆、高昌……龟兹所在为中枢。

到了魏晋,丝绸之路又扩展出了一条中道,龟兹也是中道的必经之地。

这还不算完。

事实上,龟兹人曾一举攻陷莎车,控住南道,一度危及于阗和鄯善。

这很严重。

在佛教文化最为繁盛的那个年代,北邻天山、南抵沙漠、东西一边连着铁门关、一边连着喀什的这块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大区域,是一个循环,这个“环”上的主干道,是各种商业贸易的必经之地,也是主要的佛教文化中央。
而龟兹,是中央中的中央。

之以是能够成为“中央”,首先是由于它的地理条件。

古丝路要道上,库车所在的古龟兹是有着优于周边小国的自然条件的:一半的地皮,一半山区,可农可牧。

汉唐期间的龟兹,农业已经发展得非常好,果园、菜园、葡萄园各处,不仅可以耕种,还能用来租赁,乃至还有人专门打点园艺……而这些家当的发展,都离不开水的滋养。

附近沙漠的这些绿洲中,谁的水资源更丰富,谁种出来的农作物种类多,谁家的小米、麦子、青稞、棉花产量大,谁的优胜性就更强。
而库车,境内不仅有著名的渭干河,南边有一条塔里木河,还有直通全城的库车河。
这就连“引流”都省了,沿着河住就能活。

这条库车河,我们在上期游记中已经提到过了。
一条很“完美”的河,流水平缓、夏旺秋旱,水草丰美,地质相对稳定,自古以来游牧民族就活动于此——也是一条见证过历史的河。

库车河看起来随和、沉着,但从全体西域历史进程来看,它无疑又是经历过“大事儿”的河。

河上有座桥(太不随意马虎了,可算是把它给说回来了)。

说到桥——咱就算是正式入活了。
库车大桥,是本期游记的“正事儿” [擦汗]。

联络新桥

这座桥所在的热斯坦社区,属于全体县城的中央地带,在上个世纪初期,它只是一个大略的木桥——直到40年代的时候,库车来了一个姓林的县长。

林县长上任之后,开始大手笔管理县城,个中一个举足轻重的动作,便是重修了这座主要的桥梁,并重起了一个特殊正能量的名字:联络新桥。
后来联络新桥几经重修和维修,但名字再也没有变了。
顺便,库车人还精心保护了桥下的一片古迹。

现在的联络新桥是钢筋混凝土的构造,有80多米长、7米宽,桥两头的牌坊一边上书龟兹古渡,另一边写的是联络新桥。
听说重修这座桥花了靠近百万元公民币——80年代的百万哦。
那个时候的万元户都是个奇异物,可见这桥有多受重视。

当年修桥的林县长,名字叫林基路。

后来,库车人为他修了一个纪念馆,就在林基路街上,为了纪念这位在新疆的解放奇迹中付出生命的义士。
这个赤色景点作为爱国主义教诲基地,是库车的中小学生每年都要集体瞻仰的地方,游客彷佛并不多。
那就作为一个小攻略放这吧,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看看。

从联络新桥高下来,只见街深,但不算长。
沿街走走,你一定会碰着这个卖库车大馕的小摊子。
我们下期再接着聊。

新疆旅行还在连续,下一篇文章预报:库车之旅。
记得关注我,记得来看。

篇尾提示:我的游记都是“连续剧”,当前内容与前后文连起来看,感想熏染会更完全。

我是大红姐姐,有声电台旅游频道主播,职业旅行玩家,专注小众玩法,分享冷门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