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主角》不同了。在这部70多万字的鸿篇巨制中,陈彦以对自己谙熟的古老剧种秦腔,以及几代秦腔演员的生存轨迹的书写,刻画出了20世纪后半叶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逻辑和时期境遇,并由此使《主角》成为继陈虔诚书写20世纪前半叶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逻辑和时期境遇的《白鹿原》之后,又一部地隧道道的、高品质的文化小说。
在当今中国尚存的活态文化中,最能够代表中国传统的,莫过于戏曲。陈彦曾经供职陕西戏曲研究院,在那里从编剧、团长到院长,走过来几十个春秋,对秦腔的一字一腔、一招一式,对秦腔演员的酸甜苦辣、爱恨情仇、兴衰沉浮可谓了然于心。于是,秦腔自然成了陈彦不雅观照并反思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逻辑与时期境遇的得力支点。
《主角》写的是忆秦娥从山里的放羊娃到省城的“秦腔皇后”,再到回归山里的弯曲经历,与忠、孝、仁、义四老以及崔八娃、胡三元、胡彩喷鼻香、楚嘉禾、宋雨等几代秦腔人的命运沉浮。而其所指,则因此秦腔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从“文化大革命”到改革开放,从泰西文化的侵袭到市场经济的冲击,再到环球化上岸的中国近半个世纪的当代化进程中,一波三折的历史逻辑和时期境遇。与其说陈彦用这部作品同时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绝唱和挽歌,不如说这部作品寄寓了陈彦,乃至所有富有中国情怀的人们,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未来发展的关怀、忧思和期望。
如此伟大的主题,在小说中被微不雅观地嵌入到主角从易招弟、易青娥、忆秦娥、秦腔皇后平分歧称谓的更替中,嵌入到胡三元打鼓的绝技、暴烈的个性和跌宕的命运之中,嵌入到忠、孝、仁、义四老由红变黑、由黑变红、由生到去世的闪动闪烁和楚嘉禾惨淡生理的阴晴圆缺之中。
小说对秦腔从唱腔到演出的精彩技艺,从演员的投入到不雅观众的痴迷,从台上的精美绝伦到台下的勾心斗角,等等一系列精微周详的书写,不仅呈现出陈彦对秦腔这一最范例的传统文化的烂熟于心,而且处处寄寓着陈彦对全体中华精良传统文化的痴爱和惋惜、关怀和忧思、渴望和希冀。
作为一部小说,《主角》对文化主题的书写,是依托在对人性深度的探测与表现之中的。人性,本来便是作为人学的文学永恒不变的书写领域。《主角》之前的陈彦作品,在对族群、阶层意义上的人生的自觉不雅观照中,已经深入到了对人性的拷问和反思的层面。而在《主角》中,这种对人性的拷问、反思和表现已经成为陈彦的一种自觉的主体意识。或许,这是陈彦在《主角》中打破自己的第二个主要层面。我们对《主角》作进一步的探析便会创造,文化与人性正是陈彦讲述人物命运的两个极度的维度,并由此构成了人物天生的一个主要的张力场。《主角》中险些所有的人物都是在文化与人性的二律悖反中颠沛浮沉着。这些人物对戏和演戏规则(文化)的痴迷,与对私欲(人性)的掩护构成了他们性情和行为的两极。个中不同的人在由这两极构成的序列中处于不同的位次和程度,并由此形成千差万别的个性特色。忆秦娥和楚嘉禾处于这两极的两个极度。忆秦娥更多地痴迷于戏,而疏于掩护自己的私欲(即所谓“傻气”),因此在舞台上精彩绝伦、大红大紫,而在生活中却一塌糊涂,先后两任丈夫一残一去世,一个恋人由于她彻底沉沦腐化,唯一的儿子,是个傻子,而且坠楼身亡。与忆秦娥类似的人物还有四老、崔八娃、封潇潇和石怀玉等等。这些人物在作品中构成了一个程度不等的序列;而楚嘉禾则更多地在掩护自己的私欲(自私、妒忌与享乐),为此她不惜统统代价,使尽阴招,也因此赢得世俗的“幸福”,却在舞台竞争中始终处于忆秦娥的下风。此类人物在小说中也构成了一个程度不等的序列:周玉枝、忆秦娥的母亲、廖耀辉、郝大锤、封导的老婆等等。最有趣的人物序列是胡三元、胡彩喷鼻香、刘红兵这组“问题人”,文化与人性的两极在他们的身上可以说是短兵相接。趋于文化的一极对他们来说是共同的,那便是对戏的痴迷,而趋于人性的一极则各有不同,有希望,有虚荣,有与生俱来的自私、妒忌、暴躁等等。这两种极度相反的生理方向,每每会同时抵达他们的感知和言行之中,于是便构成了这组人物性情和命运的剧烈起伏与震荡,也构成了作为文学形象的光彩部分。
《主角》精神内涵的丰富性和深刻性,来源于这种文化与人性不同程度的冲突,沿着时期发展潮流的不断变幻、沉浮和重新排列组合。小说中各色人等在随着时期的翻云覆雨改变着自己的颜色。忠孝仁义四老本是戏班行里的同门弟子,在秦腔演出中个个身怀绝技,曾在舞台上红极一时,而在“文革”中顷刻变黑,个个沦为剧团的杂役。改革开放开始后,旧戏开始复兴,他们又重出江湖,不仅亲自登台演出,而且将自己的绝技私传给烧火丫头易青娥,使其一步步走红。而当商业和时尚大潮袭来时,他们再一次被挤出舞台,又一个个退出江湖,直至消隐。实在,《主角》中所有的人物,都是这样随着时期的浪潮,变幻着他们生命中文化与人性冲突的办法和节奏,他们的性情和命运也就随着时期浪潮的奔涌起伏着、沉浮着,向前流去。
可以说,整部《主角》便是一部由文化、人性和时期三种旋律构成的交响。这部时而悠扬、时而雄浑的大气磅礴的交响,奏响的正是新时期中华民族精良传统文化走向全面复兴的历史反应。